如何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引导工作

如题所述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上海高校学习,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引导问题也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课题以新时期“大统战”格局的构建为理论视角,通过2015年5月对华东理工大学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就业等现状的实证调查,分析了学生的群体特征和需求,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突破口,就如何提升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引导的工作水平提出富有创新性和建设性的意见。

一、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现状和问题

在调研的少数民族学生中,共青团员的比例为90.7%,群众比例为5.6%,中共党员比例为3.7%,目前已经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为29%,正在考虑递交申请的占27.2%,毕业后考虑的占24.8%。宗教信仰方面,由于受到民族文化熏陶、家族信仰等因素的影响,有40.2%的学生有宗教信仰,并以信仰佛教和伊斯兰教占多数;有24%的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宗教活动。他们对于民族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的态度非常鲜明,表示要坚决抵制的占96%。对于国内外时事的关心程度,19.1%的学生表示很关心,50.4%的学生表示较关心。

根据调查,当下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现出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他们见多识广,乐于接受新鲜事物,90%的学生能较好地融入大学生活;10%的学生还不能较好地适应,主要体现在课程学习、饮食环境等方面。

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学生经济状况相对较差,贫困生比例较高。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偏远的县、乡镇、牧区和农村,占59%;52%的家庭为多子女家庭,家庭负担沉重。尽管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发展卓有成效,少数民族学生的家庭收入有了明显的增长,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由于物价上涨、上海生活成本高等因素,少数民族学生每月的生活费仍然占据了家庭收入的很大比重。在接受调研的少数民族学生中,有11.4%的学生感受到了明显的经济压力,67.1%的学生有一定的经济压力;16.7%的学生迫切希望获得经济援助,60.5%的学生希望得到经济援助。

接受调研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其压力主要来源于学习压力(占56%)、就业压力(占20%)和经济压力(占13%)。参加调研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偏远地区,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导致84%的学生感到学习压力重或者较重,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课程本身(占37.7%)、来源于自我要求(占34.4%)以及来源于老师和学校的要求(占11.6%)。在所学课程中,认为专业课学起来比较吃力的占28.3%,认为英语和计算机课学起来吃力的各占27.5%和22.9%。

调查发现,48%的少数民族学生有明确的职业规划,77%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能力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对于就业地域的选择,40.1%的学生希望留在上海就业,38.2%的学生选择回家乡就业。可见,上海对少数民族学生充满了吸引力,但家乡也是他们眷恋的地方。对于行业的选择,少数民族学生的选择相对比较集中,想去“国有企业”、“国家机关”的比例最高,分别占27%和18%,对于选择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仅为9%,可见少数民族学生还是渴望稳定的工作环境,对于风险较高的选择不是很积极,择业态度略显保守。

目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第一,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意识较强,社会经验不足,易受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影响;第二,少数民族学生具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心理世界敏感而复杂,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寻求帮助的途径单一;第三,少数民族学生各种现实困难交织,现状亟待改善。

二、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引导工作的可行性途径

(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1.形成“大统战”格局,共同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

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基本教育方针、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从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发展的大局高度来认识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工作,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形成学校党委领导下,由“民族工作领导小组”、统战部、学工部等职能部门及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小组、统战委员和民族联成员构成的“大统战”格局,来共同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及服务工作。通过聘请专家在党委中心组、分党委书记及学生辅导员等层面进行民族宗教理论培训,提高广大教师以及学生工作者对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来探索少数民族学生引导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通过对辅导员、班主任等进行工作培训,帮助他们丰富民族知识,使他们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了解学生心理等等,使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引导问题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2.加强宣传引导,以活动为载体

少数民族学生是民族团结的中坚力量,可以结合国家的大政方针、通过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对他们进一步加强引导。例如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开展讲座,深入学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通过校报、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来宣传民族团结的优秀事迹;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团队活动,让各族学生了解认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俗、民族文化和传统礼仪;通过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古迹和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景观,让他们充分感受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凝聚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骨干和积极分子,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党员、骨干和积极分子良好的示范作用,用他们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和带动周围的少数民族同学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3.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教师在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独特作用

少数民族教师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他们懂得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华东理工大学教职工少数民族联合会充分认识到了少数民族教师在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与少数民族贫困学生“一对一”结对子、关注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动态,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做好团结引导工作,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发挥少数民族学生在民族团结中的表率作用。

(二)加强人文关怀

1.建立完善的交流机制

高校要不断丰富沟通手段,让少数民族学生能够有各种畅通的渠道充分表达自身的意愿,让少数民族学生体会到关爱与温暖。比如高校应当通过学生辅导员,加强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沟通交流;定期召开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恳谈会,听取少数民族学生的意见或建议;借助网络手段,建立微信群等沟通渠道,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对他们进行有效引导;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者,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帮助他们克服在思想意识、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校正自卑、敏感等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2.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良好的人文环境可以给学生以宽松、和谐的氛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和规范作用,是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引导工作的最佳载体。高校首先要加强师生对民族文化、民族习惯的认识,并且要重视办好清真食堂、重要的民族节日等工作。以华东理工大学为例,学校不断加强清真食堂建设,在物价高涨的情况下,仍坚持做到菜价不上涨,确保伙食质量,保障民族学生的利益;在一些重大民族节日期间,学校还为民族学生组织联欢会、准备节日餐、安排他们收看新年晚会等电视节目,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各学院的领导与民族学生一起欢度节日,积极营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和民族和谐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使少数民族学生亲身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激发了他们认真学习、服务少数民族地区、回报社会的精神动力,从而使他们成为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流砥柱。

(三)充分整合优势资源

1.落实经济资助,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生活情况

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经济上与内地学生相比有较大差距。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少数民族学生奖学金、为贫困少数民族学生申请助学金、提供一些勤工助学岗位等各种渠道做好在校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工作。高校可以在每年的寒假期间为经过申请的学生发放回家路费补贴;在寒暑假期间,为留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安排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在各类奖、助学金评定过程中,向少数民族学生倾斜,保证少数民族学生都能够拿到助学金;通过市民族联、市慈善基金会等机构为贫困少数民族学生申请助学金;建立少数民族学生的突发事件预警制度,对家庭有突然变故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怀和资助等等,用爱心助力少数民族学生完成学业。

2.加强学习帮扶,缓解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压力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落后,特别是英语、计算机等课程水平不高的现象,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帮助和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具体可以采取专职老师负责少数民族学生学业管理,为少数民族学生单独开设考前辅导课程,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对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聘请优秀老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通过考试;专门设立少数民族奖学金,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刻苦学习;安排成绩好的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结对,以“一帮一”的形式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学习帮扶,解决其具体困难。

3.加大指导力度,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解决就业困难

要保障和支持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完善毕业生的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开展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给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培养其良好的择业心态,让学生做好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充分了解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大力倡导创业教育,给少数民族学生播下未来创业的种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