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汉人,却被誉为“蒙元帝国总设计师”,设计并修建了北京城

如题所述

1242年忽必烈将燕京(北京)大庆寿寺海云禅师邀请到帐下,问佛法大意。海云禅师将其弟子引荐给元世祖忽必烈,这位弟子从此跟随忽必烈30多年,官至太保丞相,被后世形容为“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他就是被誉为“元帝国总设计师”的刘秉忠。

刘秉忠本名为刘侃,字仲晦,本是祖籍江西瑞州的汉人,却世代在辽朝为官,成为官宦大族。后来刘秉忠曾祖父又担任金朝邢州节度副使,举家迁于河北,刘家便在邢州落地生根。刘家历侍两朝,家世显赫,刘秉忠出生的时候长得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自幼被家族寄予厚望,又少年聪颖,八岁入学,就能朗诵诸子百家的文章,故而名震地方。

刘秉忠所在的邢州,就是管仲存邢救卫的那个邢国,自古以来邢州就是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的接触区,邢州人民可谓见惯了蛮族。战国时期,邢州归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王旨就是在这颁布的;十六国时期,邢州是后赵的都城;辽金时期,邢州设节度使。所以邢州被史学家称为“民族走廊”,是北方民族融合的重镇,这也是邢州地区华夷之辩薄弱的原因。 

刘家一直在少数民族政权下活动,辽金二代进行了汉化改革,也尊孔子、开科举、学儒学,但绝对没有学华夷之辩,所以刘秉忠从小接受的教育就缺乏华夷之辩的内容。

刘秉忠的父亲原来是金朝的官员,蒙古南下以后,就改换了门庭,转投到了蒙古人帐下。刘家毕竟是汉人,又掌握地方大权,所以到刘秉忠13岁时,就被金朝要求前往都元帅府作为人质。都元帅府是金朝最高的军事机构,刘秉忠虽为“质子”身份,却因祸得福,能够接触到一些金廷的军事高官和要员。

靠着老爹的人脉,刘秉忠十七岁就进了邢台节度使府,做了一名搞文字工作的令史(秘书)。

但凡胸有大志、腹有良谋的人才,都会对这种刀笔吏的工作非常厌恶。

刘秉忠也不例外,他非常不喜欢这份工作,于是果断辞了职,跑到老家附近的武安山上隐居起来,开始学起了佛。

后来干脆剃发受戒,又取了个“子聪”的法名,正式成了一位和尚。

在当和尚的这几年里,他一直在读书,天文地理、法律历史、阴阳八卦,啥都学,尤其是对《易经》和《经世书》两本奇书研究颇深,如此一来,他不但对天下之事了如指掌,其神机妙算程度更是不输前世诸葛亮。他又云游四方,考察各地的地理和风土人情,几年下来,积累了不少知识。

此时的华夏大地,蒙古和南宋打得不可开交,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水深火热,

作为儒家文化的继承者,他希望看到国家统一,不希望山河破碎。他希望用自己的学识辅助明君治国平天下,而在当时,能实现这样宏愿的人,只有忽必烈,

到二十六岁这年,机会终于出现了。

忽必烈征召贤才,刘秉忠在海云禅师的引荐下迅速成为忽必烈身边的第一谋臣。此时,蒙古尚未入主中原,忽必烈也尚未即位。

刘秉忠进入忽必烈王府后,最开始是担任军事参谋,跟随忽必烈三次南下(两次打大理,一次攻击南宋),随军途中,他依据山川形便,负责参谋军事和安营扎寨事务。蒙军每攻占一城,刘秉忠就劝诫忽必烈不可滥杀,“不妄戮一人”,所以忽必烈这路军队军纪最好。

1259年,蒙哥汗进攻四川合州时死亡。当时忽必烈正在进攻湖北鄂州,一听到这个消息,在刘秉忠的鼓动下,忽必烈马上和南宋议和,率军奔回老家准备夺权。随后就是蒙古内斗,忽必烈驻军燕京,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占据蒙古高原,双方南北对峙。忽必烈这边既有蒙古兵的强悍,又有刘秉忠等精英智囊的谋划,最终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忽必烈成了蒙古的实际统治者。

刘秉忠在历史上还做过一件名留青史的事,即修建燕京城,即现在的北京城。当时蒙古帝国的都城还在今天的外蒙古,离中原太远,实在不像一个入主中原的正统皇朝。经刘秉忠主导设计,蒙古人修建了大都北京,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雏形 。

蒙古建国初期既无国号,也无年号,1206年成吉思汗建国后才用“大蒙古国”的国号。1260年,在随世祖忽必烈征战7年后,大理和南宋基本覆灭,元朝建立,在刘秉忠的建议下,忽必烈采用了皇帝制度,自称朕,建年号为中统,中统意为中华开统。1271年,经刘秉忠摘选,他选取了《周易》“大哉乾元”一句中的“大元”二字作为新皇朝的国号,这一年忽必烈颁布诏书,将蒙古更名为“大元”,这就是元朝国号的来历。这个国号完全是儒家味道,淡化了汉人对蒙古政权的陌生感。

刘秉忠为元世祖忽必烈献上了“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还按照中原王朝的模式,为大元制定了一套典章制度,建立了完善的国家机构和官僚体系,推动了元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官,他举荐前朝贤士旧臣,选拔山野遗逸之士。

元朝发行纸币也有刘秉忠的功劳。当时刘秉忠向忽必烈建议:铜钱用于阳,纸币用于阴。华夏,阳明之区;沙漠,幽阴之地。今日陛下龙兴朔漠,如果主掌中原,适合发行纸币。陛下应当叮嘱后代子孙,如果流通铜钱,将来天下四海都难以安宁。

结果元朝是历史上第一个完全以纸币作为流通货币的朝代,而且元朝禁止禁止流通金、银、铜等重金属。

刘秉忠功勋卓著,位极人臣,深受忽必烈的信任和重用。前文提及,刘秉忠追随忽必烈时已经出家为僧,他虽有大才,却不追名逐利,对于官爵俸禄毫不在意,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一直都是以僧人扮相侍立在忽必烈身边。后来,忽必烈觉得不妥,让刘秉忠还俗,改名为刘秉忠,不仅赐他良田美宅,还将翰林侍读学士窦默之女许配给他为妻。忽必烈拜刘秉忠为光禄大夫,位至太保,领导中书省政事。

刘秉忠在元帝国混得如鱼得水,位极人臣,1274年八月,元大都的建设还在紧张进行着,这座城市的总设计师突然无病而逝,时年59岁。

据《元史》记载,他去世的时候,“无疾端坐而卒”,一如得道的高僧“坐化”一般。

忽必烈在听到刘秉忠突然去世的消息之后,非常震惊,他既为这位相交几十年的老臣离开了自己而感到悲痛,也为刘秉忠作为总设计师没能看到大都城最后完成而感到遗憾。

忽必烈悲痛欲绝,对群臣哭嚎道:“秉忠为朕尽忠三十余年,小心谨慎,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学问之深,惟朕知之。”

刘秉忠死后,忽必烈追赠其为太傅、赵国公,谥号“文贞”,后世又追赠其为太师、常山王,谥号“文正”。这个“文正”乃是古代文臣的最高谥号,历史上只有范仲淹、曾国藩等极少数功勋卓著的能臣能获此殊荣。而且,纵观整个元朝,汉人中能够位封三公的,自始至终也只有刘秉忠一人,可见其功绩之丰。

可以说,没有刘秉忠就没有元朝的近百年基业,所以,刘秉忠一直被誉为“元帝国总设计师”。他辅佐忽必烈统一中国,实行汉化,由乱到治,由野蛮到文明,巩固了元朝统一中国的大业。如此丰功伟绩,而又能不染尘俗,超然物外,活得自然。

他成功后并不贪图富贵美色,他要的不是功名利禄,甚至不是后世之名,他只是想要证明自己,为天下求得完整,为百姓争一片安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