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堤和苏堤究竟和白居易和苏轼有怎样的关系

如题所述

1、白堤原名白沙堤,为贮蓄湖水灌溉农田而建。

旧日以白沙铺地,今已改为柏油路面。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以风光旖旎而著称。人们以为这条堤是白居易主持修筑的,就叫它白堤。

实际上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在旧日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修筑了一条堤,称为白公堤,如今已经无迹可寻了。今日人们所知的白堤,虽与白居易主持修筑的白堤不在一个方位,但杭州人民为缅怀这位对杭州作出杰出贡献的“老市长”,仍把它命名为白堤。

2、杭州西湖苏堤是北宋元祐四年(1089),诗人苏轼(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并历经 后世演变而形成的,杭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把它命名为“苏堤”。

《元史》记载,元祐四年(1089)苏东坡任杭州刺史时,曾疏浚西湖,并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岸。苏东坡主持修筑的堤岸,大约是日后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栖霞岭下这一条堤岸的雏形。虽说是雏形,但是,构成这一条堤岸最著名的六条桥,即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都已经有了。

扩展资料

白堤原名“白沙堤”,是将杭州市区与风景区相连的纽带,东起“断桥残雪”,经锦带桥向西,止于“平湖秋月”,长约2里。在唐即称白沙堤、沙堤,其后在宋、明又称孤山路、十锦塘。

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有诗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即指此堤。后人为纪念这位诗人,称为白堤。

白堤宽阔而敞亮,靠湖边密植垂柳,外层是各色的桃花,回望群山含翠,湖水涂碧,如在画中游。每到三四月份垂柳碧绿的窄叶挂满柔软的柳枝在湖风中婆娑起舞,柳枝飘飘荡荡的垂进湖面。垂柳与湖水让人感觉到了大自然那天衣无缝的和谐与浓情。

白堤的风景,四季分明:春桃夏柳,秋桂冬雪,具是风采独特。

宋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东坡)第二次来杭做知州(任期1089年-1091年)时,见西湖草长水涸,葑田已占西湖之半,于是在第二年上书朝廷,要求疏浚西湖。

凭着朝廷给他的100道僧人的“度牒”,采用以工代赈的方法募民开湖,花了20多万人工,终于把葑草打撩干净,并用挖出的葑草和淤泥筑起了这条长堤。

后人为缅怀他,称此堤为“苏公堤”,简称“苏堤”。南宋年间,在堤上先后辟建了亭台楼阁,成了湖上游览的喧闹之地。1988年,在堤的南端建起了杭州苏东坡纪念馆,内有苏东坡雕像和苏东坡历史资料展厅。

苏堤历史悠久,景致迷人,环境幽静,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当春日的拂晓晨光初启,宿雾还未散去,堤上垂柳轻拂、桃花绽放,洋溢着春机盎然的活泼景象。

沿堤漫行时如画图般逐渐展开的湖山胜景让人心醉。因此素有“烟柳画桥”之称,自古至今均为观赏西湖全景最佳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白堤

百度百科—苏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24
1、白堤原名白沙堤,为贮蓄湖水灌溉农田而建。
旧日以白沙铺地,今已改为柏油路面。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以风光旖旎而著称。人们以为这条堤是白居易主持修筑的,就叫它白堤。
实际上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在旧日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修筑了一条堤,称为白公堤,如今已经无迹可寻了。今日人们所知的白堤,虽与白居易主持修筑的白堤不在一个方位,但杭州人民为缅怀这位对杭州作出杰出贡献的“老市长”,仍把它命名为白堤。
2、杭州西湖苏堤是北宋元祐四年(1089),诗人苏轼(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并历经 后世演变而形成的,杭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把它命名为“苏堤”。
《元史》记载,元祐四年(1089)苏东坡任杭州刺史时,曾疏浚西湖,并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岸。苏东坡主持修筑的堤岸,大约是日后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栖霞岭下这一条堤岸的雏形。虽说是雏形,但是,构成这一条堤岸最著名的六条桥,即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都已经有了。
扩展资料
白堤原名“白沙堤”,是将杭州市区与风景区相连的纽带,东起“断桥残雪”,经锦带桥向西,止于“平湖秋月”,长约2里。在唐即称白沙堤、沙堤,其后在宋、明又称孤山路、十锦塘。
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有诗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即指此堤。后人为纪念这位诗人,称为白堤。
白堤宽阔而敞亮,靠湖边密植垂柳,外层是各色的桃花,回望群山含翠,湖水涂碧,如在画中游。每到三四月份垂柳碧绿的窄叶挂满柔软的柳枝在湖风中婆娑起舞,柳枝飘飘荡荡的垂进湖面。垂柳与湖水让人感觉到了大自然那天衣无缝的和谐与浓情。
白堤的风景,四季分明:春桃夏柳,秋桂冬雪,具是风采独特。
宋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东坡)第二次来杭做知州(任期1089年-1091年)时,见西湖草长水涸,葑田已占西湖之半,于是在第二年上书朝廷,要求疏浚西湖。
凭着朝廷给他的100道僧人的“度牒”,采用以工代赈的方法募民开湖,花了20多万人工,终于把葑草打撩干净,并用挖出的葑草和淤泥筑起了这条长堤。
后人为缅怀他,称此堤为“苏公堤”,简称“苏堤”。南宋年间,在堤上先后辟建了亭台楼阁,成了湖上游览的喧闹之地。1988年,在堤的南端建起了杭州苏东坡纪念馆,内有苏东坡雕像和苏东坡历史资料展厅。
苏堤历史悠久,景致迷人,环境幽静,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当春日的拂晓晨光初启,宿还未散去,堤上垂柳轻拂、桃花绽放,洋溢着春机盎然的活泼景象。
沿堤漫行时如画图般逐渐展开的湖山胜景让人心醉。因此素有“烟柳画桥”之称,自古至今均为观赏西湖全景最佳处。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7
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有诗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即指此堤。后人为纪念这位诗人,称为白堤。杭州西湖苏堤是北宋元祐五年(1090),诗人苏轼(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并历经 后世演变而形成的,杭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把它命名为“苏堤”。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5-01
白堤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在苏州任职时,修建的堤坝,后来人们称为白堤。
苏堤是宋朝诗人苏轼在苏州任职时修建的另一堤坝,被人们称为苏堤。
第4个回答  2020-08-25
1、白堤原名白沙堤,为贮蓄湖水灌溉农田而建。

旧日以白沙铺地,今已改为柏油路面。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以风光旖旎而著称。人们以为这条堤是白居易主持修筑的,就叫它白堤。

实际上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在旧日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修筑了一条堤,称为白公堤,如今已经无迹可寻了。今日人们所知的白堤,虽与白居易主持修筑的白堤不在一个方位,但杭州人民为缅怀这位对杭州作出杰出贡献的“老市长”,仍把它命名为白堤。



2、杭州西湖苏堤是北宋元祐四年(1089),诗人苏轼(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并历经 后世演变而形成的,杭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把它命名为“苏堤”。

《元史》记载,元祐四年(1089)苏东坡任杭州刺史时,曾疏浚西湖,并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岸。苏东坡主持修筑的堤岸,大约是日后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栖霞岭下这一条堤岸的雏形。虽说是雏形,但是,构成这一条堤岸最著名的六条桥,即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都已经有了。



扩展资料

白堤原名“白沙堤”,是将杭州市区与风景区相连的纽带,东起“断桥残雪”,经锦带桥向西,止于“平湖秋月”,长约2里。在唐即称白沙堤、沙堤,其后在宋、明又称孤山路、十锦塘。

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有诗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即指此堤。后人为纪念这位诗人,称为白堤。

白堤宽阔而敞亮,靠湖边密植垂柳,外层是各色的桃花,回望群山含翠,湖水涂碧,如在画中游。每到三四月份垂柳碧绿的窄叶挂满柔软的柳枝在湖风中婆娑起舞,柳枝飘飘荡荡的垂进湖面。垂柳与湖水让人感觉到了大自然那天衣无缝的和谐与浓情。

白堤的风景,四季分明:春桃夏柳,秋桂冬雪,具是风采独特。

宋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东坡)第二次来杭做知州(任期1089年-1091年)时,见西湖草长水涸,葑田已占西湖之半,于是在第二年上书朝廷,要求疏浚西湖。

凭着朝廷给他的100道僧人的“度牒”,采用以工代赈的方法募民开湖,花了20多万人工,终于把葑草打撩干净,并用挖出的葑草和淤泥筑起了这条长堤。

后人为缅怀他,称此堤为“苏公堤”,简称“苏堤”。南宋年间,在堤上先后辟建了亭台楼阁,成了湖上游览的喧闹之地。1988年,在堤的南端建起了杭州苏东坡纪念馆,内有苏东坡雕像和苏东坡历史资料展厅。

苏堤历史悠久,景致迷人,环境幽静,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当春日的拂晓晨光初启,宿雾还未散去,堤上垂柳轻拂、桃花绽放,洋溢着春机盎然的活泼景象。

沿堤漫行时如画图般逐渐展开的湖山胜景让人心醉。因此素有“烟柳画桥”之称,自古至今均为观赏西湖全景最佳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白堤

百度百科—苏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