铛铛车北京铛铛车

如题所述

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市交通迎来了一次革新,1924年12月,首条有轨电车线路——1路,从前门延伸至西直门,全长7公里,设有14站,共投入10辆电车。这条线路是北京市民出行的重要方式,标志着有轨电车时代的开始。在随后的时间里,到解放前,北京的电车线路发展至7条,车辆数量达到103辆,对城市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善了市民的生活条件并改变了生活方式,被亲切地称为“铛铛车”。


“铛铛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响亮的铃声。机车和拖车车身由裕信营造厂制造,车盘则源自法国公司。车身组装在国内,标准21E型法国车辆是当时的主流,机车长9.42米,宽2.1米,高3.17米,可容纳52人,采用2轴4轮设计,制动方式为手闸。拖车车身尺寸稍小,但同样经历了从简陋到改良的过程,如座椅材质的更换和设施的升级。


尽管早期的有轨电车存在不少缺点,如质量低劣、易损坏和设计简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民国二十九年进行了一些改良。然而,电车线路的铺设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在繁华地段如东单和西单牌楼的电线和铁轨建设与旧建筑冲突,导致电车公司提出拆除牌楼的申请。尽管拆除后原计划重建,但最终因为交通繁忙,决定不重建牌楼,资金则被用于购置更多的电车。




扩展资料

铛铛车时隔40余年重回北京前门大街铛铛(diāngdangr)车是老北京(北平)对有轨电车的称呼。因为它的车头挂了一只铜铃铛,司机只要一踩脚下的踏板,铃铛便会发出“铛铛”的声响,提醒行人闪避车辆。这也算是北京第一代现代化交通工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