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尔德重录《哥德堡变奏曲》

如题所述

谁也无法揣测促使古尔德决定重录《哥德堡变奏曲》的具体原因。1955年的版本在音乐界一直热销,几乎成为古尔德音乐风格的象征。对于他而言,再次演绎这部作品无疑是个严峻的挑战,因为1955年的录音已经成为他巴赫演绎风格的巅峰之作。如果他在49岁时无法超越23岁时的演绎,那可能对自己职业生涯造成反噬。最终,在初次录制后的26年,古尔德回到纽约东30街的录音室,再次与《哥德堡变奏曲》重逢。


这次的重录过程耗时七次,跨越1981年4月至5月,每次从下午4点持续到次日黎明。1982年,这张新的演绎正式与听众见面。评论家评价说,虽然早先的版本充满活力,但新专辑显得更为深沉、内敛,展现出更深层次的感染力。它捕捉到了咏叹调主题的深沉思考、第15变奏的变幻莫测、第25变奏的史诗感,以及声部进行的惊人清晰,赋予《哥德堡变奏曲》一种超脱与宁静的气质。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一周后,古尔德突发脑溢血,离开了人世。《哥德堡变奏曲》的两次录音不仅成为了他生前的最后一张正式唱片,也象征着他的艺术旅程从起点到终点。古尔德从年轻时的才华横溢,到老年的深思熟虑,他的两个版本录音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不仅是他艺术成就的见证,也是他不断修炼和超越自我的体现。


音乐背后,人们感受到了演奏家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年轻时的活力四溢与晚年的平静超然形成鲜明对照。在纪录片中,观众看到了古尔德在钢琴前的专注和投入,尽管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音乐响起时,人们忘却了时间,被他对音乐的热爱所打动。尽管外表苍老,但演奏时的古尔德仿佛回到了青春年华,全身心地沉浸在音乐之中。


有趣的是,巴赫也在晚年创作了这部作品,而古尔德同样在生命垂暮之际领悟到了某种深刻的真理。他的艺术生涯以这样的方式画上了完美的句号,让人深感生命的无常和艺术的永恒。
扩展资料

斯蒂芬·杰·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1941—2002),美国人,世界著名的进化论科学家、古生物学家、科学史学家和科学散文作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