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有有毒腐蚀,易燃易爆,放射性,违章操作,生产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等。介绍如下:

1、有毒腐蚀。是指有毒并对身体有害的物质,比如浓硫酸和浓硝酸等化学物质。

2、易燃易爆。比如面粉工厂中的粉尘,在生产过程中要避免明火。

3、放射性物质。是那些能自然的向外辐射能量,发出射线的物质。一般都是原子质量很高的金属。

4、违章操作。职工不遵守规章制度,冒险进行操作的行为。 基本内容 职工不遵守规章制度,冒险进行操作的行为。

5、生产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导致机器老化容易出故障,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安全生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11
生产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及预防措施

(一)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和警告

1、不按规定的方法使用机械、设备等。如,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机器;开动、关停机器时未给信号;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通电或漏电;忘记关闭设备等。

2、使用带病的机器设备、工具等。

3、机动车超速,机动车违章驾驶等。

4、预防措施:必须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每个员工都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作业,自觉遵章守纪。

(二)不采取安全措施

1、不防止意外危险,机械部分的固定不稳妥。

2、不防止机械装置突然开动,未设置必要的标志、信号等。

3、预防措施:安全措施是保证安全生产的有效手段,有关部门和每个员工都要认真对待。操作前,要严格检查,做到没有有效的安全措施不操作。操作过程中,要坚守岗位,并严格按操作规程作业。

(三)造成安全防护装置失效

1、拆除或移走安全装置,使安全装置不起作用或安全装置调整错误。

2、预防措施:不得贪图工作方便,违章将安全防护装置拆除或移动。对安全装置在操作前,要认真进行检查,确认有效后,方可进行生产作业。在正常的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因人们的不安全意识而造成某种危险状态,从而埋下事故的隐患,导致他人或自身受到伤害。针对这种状况,除要开展对员工的经常性安全教育外,有关部门还必须加强检查,员工之间也要进行互查,消除人们的不安全意识,杜绝危险状态的产生。

(四)使用保护用具、防护服装方面的缺陷

1、不使用保护用具,不穿安全防护用品。

2、防护用品用具的选择或使用方法有误。

3、使用不安全装束。如,不穿工作装进入现场工作等。

4、预防措施:为提高劳动保护用品的使用效果,除了合理发放和正确使用外,还应教育员工爱护公物,妥善保养,杜绝乱用乱扔现象,防止损坏遗失。需特别强调的是:专用劳动保护用品用具,一定要按照用品的养护要求由专人保管,正确选择,以免变质、老化、失效,造成事故或人身伤害。

(五)其他不安全行为

1、用手代替工具。如,用手代替手动工具;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

2、没有确认安全与否就强行作业,或从机械中间、机械底部抽取物件。

3、用抛扔代表传递,不必要的奔跑,或恶作剧等。

4、预防措施:要做到安全生产,就要求每个员工在生产作业过程中,要始终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禁止违章作业,严格操作纪律和劳动纪律,彻底根除不安全行为或现象。

六、影响安全的心理因素识别

(一)自我表现心理的特征

这种心理在新员工、年青员工身上表现得较为突出。他们常常表现得很自信、很有把握,在别人面前喜欢表现自己的能力。但有的员工不懂装懂,盲目操作;有的一知半解充内行,冒险作业。自我表现的心理常会导致乱摸乱动机器设备,这种心理一定要克服,这种危险的行为,一定要及时制止和纠正。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7-11

环境的不安全因素,有毒腐蚀,易燃易爆,放射性等;人为地不安全因素如违章操作,侥幸心理,带病操作酒后上岗等;管理不到位如不完善的规章制度;生产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不可抗力的突发灾害如地震,雷电,台风洪水等。

拓展资料:

具体:

(一)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和警告

1、不按规定的方法使用机械、设备等。如,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机器;开动、关停机器时未给信号;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通电或漏电;忘记关闭设备等。

2、使用带病的机器设备、工具等。

3、机动车超速,机动车违章驾驶等。

4、预防措施:必须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每个员工都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作业,自觉遵章守纪。

(二)不采取安全措施

1、不防止意外危险,机械部分的固定不稳妥。

2、不防止机械装置突然开动,未设置必要的标志、信号等。

3、预防措施:安全措施是保证安全生产的有效手段,有关部门和每个员工都要认真对待。操作前,要严格检查,做到没有有效的安全措施不操作。操作过程中,要坚守岗位,并严格按操作规程作业。

(三)造成安全防护装置失效

1、拆除或移走安全装置,使安全装置不起作用或安全装置调整错误。

2、预防措施:不得贪图工作方便,违章将安全防护装置拆除或移动。对安全装置在操作前,要认真进行检查,确认有效后,方可进行生产作业。在正常的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因人们的不安全意识而造成某种危险状态,从而埋下事故的隐患,导致他人或自身受到伤害。针对这种状况,除要开展对员工的经常性安全教育外,有关部门还必须加强检查,员工之间也要进行互查,消除人们的不安全意识,杜绝危险状态的产生。

(四)使用保护用具、防护服装方面的缺陷

1、不使用保护用具,不穿安全防护用品。

2、防护用品用具的选择或使用方法有误。

3、使用不安全装束。如,不穿工作装进入现场工作等。

4、预防措施:为提高劳动保护用品的使用效果,除了合理发放和正确使用外,还应教育员工爱护公物,妥善保养,杜绝乱用乱扔现象,防止损坏遗失。需特别强调的是:专用劳动保护用品用具,一定要按照用品的养护要求由专人保管,正确选择,以免变质、老化、失效,造成事故或人身伤害。

(五)其他不安全行为

1、用手代替工具。如,用手代替手动工具;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

2、没有确认安全与否就强行作业,或从机械中间、机械底部抽取物件。

3、用抛扔代表传递,不必要的奔跑,或恶作剧等。

4、预防措施:要做到安全生产,就要求每个员工在生产作业过程中,要始终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禁止违章作业,严格操作纪律和劳动纪律,彻底根除不安全行为或现象。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11-14
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有: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
1、化学因素,化学因素包括:有毒物质:如铅、汞、苯、氯、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水泥尘、有机粉尘等。
2、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包括: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和热辐射、低温等。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振动、超声波、次声等。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强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微波、激光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Y射线等。
3、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有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及蔗渣上的霉菌等;医务工作者接触的传染性病源,如SARS病毒。
第4个回答  2010-05-11
环境的不安全因素,有毒腐蚀,易燃易爆,放射性等;人为地不安全因素如违章操作,侥幸心理,带病操作酒后上岗等;管理不到位如不完善的规章制度;生产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不可抗力的突发灾害如地震,雷电,台风洪水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