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主题教研活动 略读课该怎么教

如题所述

一、单元整合, 自然导入新课
学生“自得”能得到什么,效果如何,不仅取决于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更取决于前期精读课文的学习,尤其是前期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说,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对前面精读教学的一种检验和延伸。教学中,可以先从本单元的前几篇课文入手,通过同一主题的单元目标自然导入新课。
二、自主交流,明确学习方法
导入课文后,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学习心态,心理准备充分,做到“课伊始,趣亦生”。为学习课文埋下伏笔。接着学生读阅读提示,画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课的重点。当然,此时也可以让学生充分质疑,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读提示要非常明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同时,回忆前几篇精读课文的学习方法,最后确定本课的学习方法。在这里老师不要代替学生,一定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任务驱动,自主合作交流
学生一旦有了疑问,那就应该主动解决问题。因为我们在讲读课文的学习中,就有学习方法的传授,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这些方法的引导下,老师可以适时、适当点拨,充分给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发挥他们自己的潜力。真正体现新课程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也充分利用学案为载体,通过略读课文的主动探究式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先精心设问,让学生“碰壁”、“遇险”;接着组织课中评议,并适时点拨;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中理解,理解再读,品评课文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动积累,运用语言。在全班交流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对比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完善自己的方法,提升自己的能力。老师要依据课前的既定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理性加工,自我小结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并将结果反馈给老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展示亮点,走向生活语文
学完课文,还得要善于总结自己的收获,还能够跳出课文,举一反三,顺向迁移。老师在得当的时机可以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视野更开阔,得到获得新知,体验主动探究学习的的快乐。
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安排学生的课堂小练笔,这次写是在学生自读自悟,换位体验的学习后学生情感的升华,这样的写水到渠成。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文本的再认识,更是审美情趣的提升。明白了文本的写作背景,又体会到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学生自得的效果更为显著。
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把导读确立为教学目标的依据,力求吃透导读所包含的教学要求,尤其要把握其中阅读方法和技能的要求,并以此作为重点或主线展开阅读。所以,在这一模式的略读课文教学中,我们努力做到:
略逐词逐段分析,不略重点难点品读; 略教师精讲细析,不略学生语言实践; 略教师精密预设,不略学生自主学习……
有舍才有得,“略”为“不略”赢得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突出了这一模式的特点,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范围,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