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的真菌病害有哪些?如何防治?

如题所述

(1)大蒜紫斑病 又称黑腐病,紫斑病在田间主要危害叶片和蒜薹,在贮运期间危害蒜头。田间发病多从叶尖或花薹中部开始,初为白色病斑,稍凹陷,中央微紫色,扩大后为椭圆形至纺锤形,黄褐色。湿度大时,病斑上面产生黑色霉状物常形成同心轮纹,易从病部折断。贮运期间受害,常从蒜头颈部开始变软腐烂,呈深黄色或红色。本病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一般阴湿多雨、田间积水、肥料缺少、管理不善、生长衰弱地块易发病。
防治方法:①施足基肥。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力。②实行2年以上轮作。③选用无病种蒜,必要时种蒜用40%甲醛300倍液浸3小时,浸后及时洗净。④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均有较好的效果。此外,喷施2%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30毫克/升也有效。⑤适时收获,低温贮藏,防止病害蔓延。
(2)大蒜叶枯病 主要发生于叶及薹上。叶片发病多由叶尖开始扩展蔓延,病斑初期为花白色小圆点,扩大后呈不规则形状或椭圆形,表现为灰白色或灰褐色,并且病部由此而生黑色霉状物,严重时病叶枯死。如花薹受害,容易从病部折断,最后在病部散生出许多黑色小点粒。
主要以菌丝体或子囊壳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散发出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后,病部产出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该菌系弱寄生菌,常伴随霜霉病或紫斑病混合发生。
与气候条件的关系:①降水量、湿度与大蒜叶枯病发生轻重有密切关系。4~5月份降水量偏多、雾多,田间湿度大,加之光照不足,适宜病害发生流行,相反则轻。据苍山县气象资料分析,1985年5月上中旬降水量111.6毫米,雨日10天,大雾2天,因而导致了大蒜叶枯病大面积的发生流行。是历年来发生最重的年份。②温度对大蒜叶枯病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发病温度范围10~25℃,发生适宜温度一般在15~20℃,所以苍山县大蒜叶枯病一般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发病,4月下旬为发病盛期。
与地势环境的关系:据调查分析,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易积水的地块发病重,地势高、透水性强的地块发病轻。
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由于地力条件不同,大蒜叶枯病的发生程度也有明显的差异。据调查,种植多年的地块肥力较高,发病较轻或不发病。而新开发的蒜地肥力差,发病就重。
与大蒜品种的关系:据多年调查,凡是早熟品种,如糙蒜发病重,而晚熟品种如蒲棵、高脚蒜发病则轻。
综合防治措施:①及时清除田间病叶,减少菌源量。②加强田间管理,采取配方施肥,增强寄主抗病性。③雨后及时排水,适当浇水,控制田间湿度。④发病初期开始用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8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90%多菌灵胶悬剂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一般从4月上中旬开始,每隔10天喷1次,连续2~3次。在防治时适当加入微肥防效更为显著。
(3)大蒜灰霉病 灰霉病多发生于植株生长后期,发病先从下部老叶尖端开始。病斑初呈水浸状,继而变白色至浅灰褐色,并由尖向里发展,病斑扩大后呈梭形或椭圆形。后期病斑愈合成长条形灰白色大斑。病斑两面均生稀疏灰褐色霉状物。灰霉病发病严重时,可由老叶逐渐向叶鞘及上部叶蔓延直到整株叶上,并造成叶鞘甚至地下鳞茎腐烂,组织崩溃,后干枯呈灰白色,易拔起,病部可见灰霉及菌核。本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葱鳞葡萄孢菌。该病菌可于田间杂草及病残体上越冬。一般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积水地块易发病。此外,偏施氮肥,植株徒长也极易引发病害。
防治方法:①及时清除被害叶和花薹。②适期播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雨后及时排水,提高寄主抗病能力。③于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剂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1∶1∶100波尔多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4)大蒜灰叶斑病 主要危害叶片,病斑长椭圆形,大小4~7毫米×1~3毫米。初呈淡褐色,后变灰白色,叶两面病斑生微细灰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子实体,严重的病斑汇合,致叶片局部枯死。
防治方法:①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株,集中烧毁或深埋。②加强田间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③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防2~3次。
(5)大蒜干腐病 干腐病在整个生育期及贮运期均可发生,尤以贮运期发病严重。田间发病时叶尖枯黄,根部腐烂,切开鳞茎基部,可见病斑由内向上蔓延,病部呈半水浸状腐烂,发展较慢。贮运期发病多从根部开始,蔓延至蒜头基部,使蒜瓣变黄褐色干枯,病部可产生橙红色霉层。本病病原为真菌,以菌丝及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从伤口侵入植株体内,发展适温为28~32℃,因而在高温高湿下发病严重。贮运期间温度高于28℃时易腐烂,低于8℃发病轻。
防治方法:①发病地块,实行3年以上轮作。②选无病充实饱满的蒜种,在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及时防虫,减少伤口,避免田间积水,降低发病期间田间湿度。③发病初期及时喷洒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④贮运时的温度低于8℃。
(6)大蒜锈病 主要侵染叶片和假茎。病部初呈梭形褪绿斑,后在表皮下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稍凸起的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橙黄色粉状物,即夏孢子。病斑四周具黄色晕圈,后病斑连片致全叶黄枯,植株提前枯死。生长后期,在未破裂的夏孢子堆上产出表皮不破裂的黑色冬孢子堆。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耐病品种。②避免葱蒜混种,减少病源侵染。③发病初期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隔10~15天 1次,连防2~3次。
(7)大蒜煤斑病 主要危害叶片。初生苍白色小点,逐渐扩大后形成以长轴平行于叶脉的椭圆形或梭形病斑,中央枯黄色,边缘红褐色,外围黄色,并迅速向叶片两端扩展,尤以向叶尖方向扩展的速度快,致叶尖扭曲枯死。病斑中央深橄榄色,湿度大时呈绒毛状,干燥时呈粉状。病害流行时一张叶片往往有数个病斑,致全株枯死。
防治方法:①施用氮、磷、钾全效性有机肥,或增施钾肥及腐殖质肥,加强田间管理,提高大蒜抗病力。②药剂防治可选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1∶1∶10的波尔多液,于发病初期隔7~10天1次,连防2~3次。
(8)霜霉病 该病主要危害植株叶片和花薹。病斑呈长椭圆形或卵形,浅黄色,稍凹陷。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白色霉层,干燥时则变枯斑,严重时全株枯死。花薹被害时,病斑与叶部病斑相同,在病斑处易折,花薹而后枯死。
防治方法:①清洁田园,实行3年以上轮作制。②在发病期可喷洒40%乙膦铝400~500倍液,或百菌清可湿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粉剂500倍液,每周1次,连喷3~4次。
(9)疫病 此病对根、茎、叶、薹等部位均有危害,以鳞茎被害最重。叶片及蒜薹多从下部开始发病,初为暗褐色水浸状,病斑横跨其上达5~50毫米,有时扩展到叶或薹的一半。病斑失水后有明显萎缩,引起病叶或薹下垂腐烂。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稀疏的灰白色霉状物。假茎上也产生此霉状物。鳞茎被害时,茎盘部呈水浸状,浅褐或暗褐色腐烂,根部受害变褐腐烂。
防治方法:①选择地势较高地块,做好田间排涝,实行轮作制。②在发病期间用25%甲霜灵粉剂600倍液,或40%乙膦铝可湿粉剂400~500倍液,或58%甲霜锰粉剂500倍液,每隔7~10天1次,连喷2~3次。
(10)白腐病 该病先从外叶尖部开始条状发黄,以后发展到叶鞘,再向内叶发展。病株发育不良,到后期全株发黄枯死。初期叶鞘和鳞茎表皮产生水浸状病斑,有明显灰白色菌丝层,不久白色腐烂。此后菌丝层中产生芝麻粒黑色小菌核,最后鳞茎变黑腐烂。
防治方法:①经常检查田间病株,在病株未形成菌核前拔除病株深埋。②实行3年以上轮作制。③播前用蒜种重量1%药量的50%甲基托布津可湿粉剂或0.5%~1%药量的50%多菌灵可湿粉剂拌种后再播种。
(11)根腐病 该病侵染植株后,受害症状发展缓慢,地上部植株发育稍微不良,只有下位叶变枯黄,全株不枯死。当发病严重,病株枯死时,根须变红开始腐烂,只是根腐烂,而茎叶不腐烂,引起鳞茎肥大不良,产量及品质降低。此病还侵染其他葱属作物及萝卜、黄瓜等。
防治方法:实行轮作,并用氯化苦进行土壤消毒处理。
(12)春腐病 该病多在越冬后发生,返青蒜叶尖开始软化腐烂,随着症状发展全株发病腐烂。可发展达到鳞茎内部,但根保持健全原状。在生育中后期,多数从下部叶的叶鞘开始发病,逐渐向假茎部腐烂发展扩大,有时腐烂达到新形成的鳞茎(蒜瓣),叶鞘软化腐烂从中间折叠倒伏。从地面发病产生“裂头”现象,显著降低大蒜品质。在多湿时,病部吸水软化腐烂。但在干燥时,病部呈浅褐色或黄褐色,病势逐渐停滞。此病不像软腐病那样有腐烂发臭味。
防治方法:①清除田间病株,消灭菌源,实行轮作制。②在发病前喷洒预防性铜制剂,重点喷洒下部叶片防治效果佳。在发病后喷洒药剂效果差。
(13)菌核病 是由大蒜核盘菌侵染所致。大蒜受害后先从外部叶片发病逐渐向内侵入为害。发病初期鳞茎以上外部叶片发黄,根系不发达,植株生长缓慢,后期整株逐渐枯黄,鳞茎腐烂枯死。湿度较大情况下,病部表皮下散生褐色或黑色小菌核。
病菌主要以菌核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病害传播途径广,带菌的蒜种、雨水、土壤、病残体和土杂肥料等均可带菌引起发病。翌年一般从3月上旬开始发病,3月下旬到4月上旬为发生盛期。此期间降水频繁、光照不足或大雨受涝积水易发病,病情重。反之,如春季干旱少雨,田间湿度小,发病则轻。另外,土壤类型和施肥不同对该病的发生程度也有很大影响。在调查中发现,砂姜黑土或褐土土壤类型,质地黏重,透水性差,发病则重。氮肥施量过大地块易感病,连作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选用瓣大无病的蒜种,已发病的地块不要作留种用。②不要用病残体如蒜秸、蒜叶沤制土杂肥,避免施入田间带有大量菌源。③遇大雨后田间积水时,要及时进行排水;如需浇水时,水量要适当,防止大水漫灌。④采用配方施肥,避免施入过多的氮肥。⑤药剂防治。
通过近几年来的防治试验来看,药剂处理、生长期药液浇灌、药剂拌种,以上3种防治方法以药剂拌种防效最为显著,其方法简便易行,能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每667米2用50%速克灵可湿性剂50克拌蒜种200~250千克。具体方法是:将剥好蒜瓣放在塑料薄膜上,将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放入背扶式喷雾器中,加水2~2.5千克,边喷边拌,使药液均匀地喷在蒜瓣上,晾干后即可栽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