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只要经历,主要思想和晋朝的社会背景

同上,简短一点的,不要太长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 (405)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安帝义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
首,五言诗116首。他的四言诗并不太出色。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陶渊明死后 100多年,萧统搜集他的遗文,区分编目,编定了《陶渊明集》 8卷,并亲自写序,作传。后来,北齐阳休之又在萧本基础上,增加了别本的《五孝传》和《四八目》,合序目为10卷本《陶潜集》。阳本隋末失其序目,为9卷本。此后,别本纷出,争欲凑成10卷,北宋时宋庠又重新刊定10卷本《陶潜集》,为陶诗最早刊本。以上各本都没有传下来。今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几种南宋至元初本。主要有:曾集诗文两册本,南宋绍熙三年刊,有清光绪影刻本;汲古阁藏10卷本,南宋刊,有清代影刻本;焦□藏 8卷本,南宋刊,有焦氏明翻本,今《汉魏七十二家集》中《陶集》5卷亦即焦□翻宋本。此外,还有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本和元刊苏写大字本等。最早为陶诗作注的是南宋汤汉。元以后注本、评本日增。元初刊本有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10卷:常见有四部丛刊影印本。清代陶澍注《靖节先生集》10卷,有家刊本及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近人古直《陶靖节诗笺》,有“隅楼丛书”本,“层冰堂五种”本,后者称为《陶靖节诗笺定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9-10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 (405)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安帝义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四言诗并不太出色。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陶渊明死后 100多年,萧统搜集他的遗文,区分编目,编定了《陶渊明集》 8卷,并亲自写序,作传。后来,北齐阳休之又在萧本基础上,增加了别本的《五孝传》和《四八目》,合序目为10卷本《陶潜集》。阳本隋末失其序目,为9卷本。此后,别本纷出,争欲凑成10卷,北宋时宋庠又重新刊定10卷本《陶潜集》,为陶诗最早刊本。以上各本都没有传下来。今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几种南宋至元初本。主要有:曾集诗文两册本,南宋绍熙三年刊,有清光绪影刻本;汲古阁藏10卷本,南宋刊,有清代影刻本;焦□藏 8卷本,南宋刊,有焦氏明翻本,今《汉魏七十二家集》中《陶集》5卷亦即焦□翻宋本。此外,还有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本和元刊苏写大字本等。最早为陶诗作注的是南宋汤汉。元以后注本、评本日增。元初刊本有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10卷:常见有四部丛刊影印本。清代陶澍注《靖节先生集》10卷,有家刊本及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近人古直《陶靖节诗笺》,有“隅楼丛书”本,“层冰堂五种”本,后者称为《陶靖节诗笺定本》。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参考资料:http://www.wyzd.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233

第2个回答  2006-09-10
陈渊明(365—427),字元亮,曾更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祖父、父亲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但他幼年便失去父亲,家道中落。

陶渊明受时代思想和风气的影响,早年就有爱好自然的一面:“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同时也有“大济于苍生”的想法,“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十九岁时,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胜利地阻止了北方前秦的南侵,形势是鼓舞人的。可是此后不久,东晋便进入了政治极度腐朽的时代。司马道子、元显父子专权,并引起统治阶级内部一系列武装冲突。

陶渊明迟迟没有出仕。后为贫穷所迫,从二十九岁到四十一岁这十三年间,断断续续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一类低微的官职,正是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阶级矛盾方面,爆发了以孙恩为首的起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方面,经历了王恭、殷仲堪的起兵,桓玄的篡位和后来代晋自立的刘裕力量的崛起。他置身在这样充满篡夺、倾轧的官场中,只感到“志意多所耻”,便于四十一岁那年从彭泽令任上毅然弃官归田了。

陶渊明归田后的二十多年中,政治上是刘裕不断诛锄异己,并终于代晋自立的过程。陶渊明生活在田园里,有壮志终成泡影的苦闷与慨叹,也不断受到生活日益贫困的煎熬,“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另一方面也有足以自慰之点。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有一种自食其力的自豪感,“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他除了结交知识层的素心人,与之谈文析义外,也与田父野老交往,饮酒谈农事,“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生活在一种人与人之间真诚笃厚的环境里,这是他在官场中找不到的。另外,他终于保持了清操亮节,不与污浊的世俗同流合污,更感到心灵的自足。他也没有完全忘怀现实,时而对现实政治流露出“金刚怒目式”的愤怒。他在这里继续对生活进行观察和总结,思想不断得到升华,终于形成了桃花源理想。在这个理想的天地里,没有剥削压迫,也没有战乱争夺,人人参加劳动,自食其力,彼此真诚相处,亲密互助。这理想虽然有着老子小国寡民社会模式的某些影响,穿着复古的外衣,但实质上表达了当时处于社会底层的小农的愿望。

陶渊明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积极用世的精神。在当时的形势下,济世志怀无法实现,只好退而躬耕:“先师(指孔子)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指劳动种田)。”实际成了田园中的隐士。他憎恶现实的腐朽污浊,在道家思想盛行的情况下,他吸收道家思想的某些原则,批判现实的丑恶。如在人性观上,他以道家的“真”对抗现实的“伪”,《感士不遇赋序》说:“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在社会观上,以道家的“淳”对抗现实的“薄”,《桃花源诗》说:“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他以道家的自然主义原则否定名教社会的等级压迫,有其积极作用的一面;不过从自然主义出发,采取委运任化的人生态度,企图以此消解由黑暗现实激发的内心矛盾,有其消极因素。但这种超脱的精神,形成一种独特的胸怀气质,渗透到诗人的创作中,对形成浑成的意境,又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3个回答  2006-09-10
陶渊明(365年—427年),又名陶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其《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其诗歌对后世影响极大。

生平与作品
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归田的这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陶渊明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诗一百二十余首,另有文、赋等十余篇。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他最著名的作品为《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和谐美好,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使得桃花源与乌托邦齐名,都代表了一个美好的幻想。

主要作品
《归园田居》、《和郭主簿》、《于西获早稻》、《怀古田舍》等。
咏怀诗有《饮酒》、《杂诗》、《咏贫士》、《读山海经》等。
《归去来辞》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