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燃罢光更辉:闻一多、闻立鹏艺术作品展

如题所述

【红烛燃尽光更亮】——闻一多与闻立鹏的艺术瑰宝展


1946年7月11日,昆明的傍晚,一场关于李公朴先生的新闻聚会在云南昆明悄然落幕,人们带着沉重的心情散去,各自归家。然而,就在这个寻常的归途中,一场悲剧即将上演。


暗夜下的悲剧


留着大胡子的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正走在回家的路上。杀手们悄然现身,拔出消音手枪,无情地瞄准,瞬间的枪声在寂静的街头回荡,震惊了过客。闻一多先生,这位民主斗士,倒在了历史的风口浪尖。


他的艺术才华,或许并未被大众熟知。但他的《七子之歌》在澳门回归的时刻回响,而《红烛》以炽热的情感引领了一代诗风。他游走在文学与美术的边界,用艺术的语言,诠释了他对生活的执着和对国家的挚爱。


艺术的种子


1912年,年仅13岁的闻一多进入清华,那里的图画课让他展露出超凡的艺术天赋。在美籍教师司达尔女士的引导下,他发起并参与了清华美术社,与杨廷宝、方来等人一起探索艺术的边界。1920年,他又与浦薛凤、梁思成等人成立了“美司斯”,致力于文学、音乐和艺术的多元研究,将生活艺术化,正如梁实秋所言,他在艺术中全神贯注,生活也如艺术一般。


美国留学期间,闻一多带着对祖国的深深思念,他的艺术情感在《红烛》中流露无遗,奠定了他在新诗史上的不朽地位。


艺术血脉的延续


闻一多的艺术影响并未止步于自己,他的精神和艺术主张通过子女传承下去,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闻立鹏。作为画家,他继承了父亲对崇高与英雄主义的追求,他的作品《夜太行》、《遥望》中,承载着父辈的期待,也体现了特殊历史背景下深沉的情感。


在清华大学的百年历程中,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传统与文化传统的桥梁,他的艺术作品和精神价值被铭记。艺术博物馆的“红烛颂”展览,集结了闻一多与闻立鹏的艺术杰作,共260余组件,揭示了他们父子的艺术才华和美学价值,以期唤起人们对于他们为社会进步和中华民族精神提升付出的敬仰。


这场展览,不仅是对闻一多先生的致敬,也是对一代学者坚韧精神的追寻,让我们在艺术的光芒中,感受他的炽热心灵与无尽奉献。


尾声


闻一多先生的一生,是艺术、教育和革命的交织,他用红烛般的热情照亮了时代的道路。他的名字,如同那燃烧的红烛,虽已燃尽,却留下了永恒的光晖。


——杨逸尘


【注】本文所有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摘录或改编,如需授权,请注明来源作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