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范仲淹

1、“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具体分析它在全诗中的作用
2、“好梦”指什么?为什么说“明月高楼休独倚”?
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告诉我,谢谢啦!!

范仲淹《苏幕遮》词赏

此词抒发乡思旅愁是该首词的中心主旨所在。书写乡思旅愁的自古很多,无论是词还是诗都有所体现,也都抒发了真挚深厚的感情,但此词无论是在思想意蕴还是在艺术特色上都有独到之处,因此长期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作者是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以改革家的身份进行了创作,必然有特有的性格与质蕴藏在其中。

该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是阔远浓丽的秋景。秋自古以来是悲哀的代言(楚)宋玉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因此秋景奠定了该词的基调。一种忧愁于其中。视线从上到下“天” “地”,由近而远,层层推广,一气浑然,且暗透心思。借“芳草”抒发思念之情。《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体现了草的意象多与思别之情相关。下篇直抒浓郁的思乡之情,真挚深婉,感人肺腑,李白名句“举杯消愁愁更愁”,在词人眼中这种浓情已化作泪。无论是文人的思乡之情,还是仕途失意之情,都在泪中表现出来了。

该词虽然短小,但寄寓词人的情感是绵绵的,是不尽的。从词义来说,词人远游他乡,游宦官场,在浓丽萧瑟的情景中,必然内心有所感触,通过词来表达内心强烈的思乡之情,景必然有所渲染,从而使词人更忧更愁。同时,词人是一位爱国政治家,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曾感动多少世人,他的赤子之情可与日月争辉。因此,我们可体会出词人的官场失意之不满的情怀,从而产生了一种归思之情,来抚慰内心的伤痛。我们能看到词人处于浑浊的社会现实,无以抒发愤懑之情。

该词的创作,打破了当时以描写闺阁思妇为主要内容的词作,给当时的词坛带来了一股新的空气,为词作扩大了主题和素材。

该词从艺术方面来说,突出的是将景与情的完美融合,全篇景情相生低回婉转的乡情在“斜阳”“芳草”“明月”等意象的烘托渲染下,真挚绵绵而不失洽雄清刚之气。景是秋景,情是真情,景与情的相自融洽,使情更真更浓。既有“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该词注重多角度的铺叙,使这种情感进展真实自然生动。在时间上由白日到黄昏,由黄昏到深夜,逐一写来将思想之情一步步的推向高潮。一个佟日凝望的思想人的形象自然就浮现在眼前,情真意浓深深打动每一颗心,在情感脉络的铺写上,由浅入深,将词人内心的思念之情逐步升华,痛而再痛,愁而再愁的苦闷。该词运用了大量的引用,贴切生动而形象,将抽象的思想之情,失意之怀化为具体的意象。鲜明而且新颖,富有新意。“芳草”《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向我们传达出了借芳草抒发浓郁的思乡之情,“黯乡魂”是化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抒写了词人内心的黯然神伤,忧愁与无奈。

该词能够很好运用各种意象,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使景与情相互交融。如“明月”与思乡有关;如“芳草”与离别相通;如“斜阳”与内心孤独和寞落相吻,意象的选择与意境的创造相契合,因此,是该词作在内容和艺术上超过了其它作品,而独占初期词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10
1.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已隐寓其中。“芳草”历来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比如相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写“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清平乐》写“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埋怨“芳草”无情,正可见作者多情、重情。
2. “好梦”指没有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的梦境。
“明月楼高”一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2-10
芳草无情"导入离愁和相思;
好梦应该是指梦到故乡了吧。
然后最后一个不是很确定,我想应该也是他内心寂寞的一种表现。高高的楼,孤独的月,独自倚靠……你照这个来想就行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