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安全教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08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安全教育?我们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要及时挖掘出安全教育因素,寻找突破口,以增强学生的安全自保意识。这样既能使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又能指导他们在行为上如何去做。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

教学中要向学生渗透安全知识

在教学生字“灭”时,我指导学生掌握了读音后,又让学生观察插图(一丛熊熊燃烧的火焰被一块木板盖住),启发学生:“图上熊熊燃烧的火焰被木板盖住,火焰会怎么样?”学生齐答:“火焰要熄灭!”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观察“灭”的字型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它,同时就发生不同火险的防范、灭火方法、报警等知识顺理成章地传授给了学生。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掌握了有关地震的知识和防灾自救的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向小学生传授安全救护方法,提高他们的救护能力。

在教学《司马光砸缸》时,有意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假山下的缸里有生命危险的时候,一同玩耍的小朋友怎么做的?谁的方法最好。”同学门都为司马光临危不乱、机智果断地举石砸缸救人的行为啧啧称赞,讥笑那些吓哭了或跑去找大人的小朋友没有司马光聪明。就相机问道:“如果小朋友掉进的不是可以砸破的瓦缸或者是水池什么的,那些大声哭喊找大人的小朋友的做法你觉得又怎么样?”同学们听后嘎然止笑,觉得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声哭喊引起附近大人的注意或者找大人来救人才是有效的救人方法。我和学生由此总结到:如果我们不能自救时向其他人呼救是很有必要的。

培养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以人为本”是当今社会生产与发展遵循的基本原则,保障安全更是各行各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他们掌握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能力,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是 “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的具体体现。因此,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从来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作为一名教师既要专门利用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更要在自己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使安全教育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童话故事《小马过河》时,我引导学生体会小马的安全意识:当小河挡住了去路时,小马不知道河水的深浅,没有贸然过河,向老牛和松鼠询问河水的深浅,老牛和松鼠的答案截然相反自己又无法判断毅然回家找最可信任的妈妈咨询,得到了自己能安全过河的可靠答案后才过河。小马的安全意识值得我们借鉴。

2将安全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育中
随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不难发现,每个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因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挖掘安全教育素材刻不容缓。语文教师在上课时要留心教材的细枝末节处,挖掘能够带给学生自救的一些小知识、小技巧。例如,在《司马光砸缸》这一课中,学过课文的学生都觉得在这场事故中,司马光做得最好,纷纷称赞他这种急中生智砸缸救人的行为。然而,教师在此时应该向学生提问:“如若那个小朋友掉进的不是可以砸破的水缸而是河里或者水池里,那该怎么办呢?”这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在这种不能自救的情况下,一定要大声呼叫,向附近的人求救,就像文章中其他小朋友的做法。通过在教材中传授安全教育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危险情况采取不同的施救行为。

据统计,我国每年中小学生因溺水、交通事故、火灾、踩踏、食物中毒等安全事故丧生的平均每天大约有40多人,也就是说,每天都会有一个班的学生因这些事故而消失。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将这样的事例讲给学生,使学生在瞠目结舌中加强自我安全防护的意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我安全保护的作文,教师加以批改,通过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自我保护措施的不足之处,并对其加以评语,及时纠正。

近年来,许多学生伤亡事件除了与自身保护意识薄弱有关,大多数也与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因素有关。对于小学生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教师要保持他们善良的秉性。在教授学生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应该侧重学生的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在讲授海伦・凯勒《再塑生命》一文,让学生能够学习凯勒身上坚毅的品质,珍爱生活,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应该珍爱别人的生命。

3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恰当处理生成与预设的关系,是有效教学的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非常关注和提倡课中的动态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因而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集中精力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着眼于学生真实的学情,不拘泥于预案,凭借自己丰富的教育积淀和智慧,顺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去创造性地实施,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学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课堂生成的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体现。但是,动态生成也并不否定预设的重要性,他们之间也并不是互相排斥的。

相反,课堂精心预设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同时,课堂又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变性,其间许多教学细节是教师无法预测的。在备课时,教师就需要预设操纵性强、有“弹性”的教案,为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共振、精彩生成留出充分的余地。因此,我们在强调和追求生成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预设的价值,应让预设和生成都熠熠生辉。

鼓励自学质疑,是有效教学的主体。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如《天鹅的故事》中“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向下的冲力,像石头似地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可抓住“惊心动魄”这个特写镜头,鼓励学生思考:老天鹅破冰的武器是什么?“腾空而起”、“石头似地”、“镜子般的冰面”分别说明了什么?句末用省略号有什么用意?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天鹅,你亲眼目睹了老天鹅的壮举,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在逐层深入的问题牵引下,学生主动参与阅读、讨论、交流,既理解了内容,又对饱经风霜的老天鹅“以身示范、勇于献身”的壮举产生敬佩之情。

4营造语文课堂良好氛围
1.师生情感的沟通。

教师与学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是开启学生智力和美好心灵的钥匙,是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动力,更是建立好的语文课堂氛围的关键。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赞扬的话都会使学生情绪振奋,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平时,教师要多走近学生,与学生亲近,交朋友;上课时精神抖擞,带着极大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建立起一种良好课堂教学氛围。

2.教学语言的亲切、感召力。

教师的口头语言务求清晰,精练,准确,生动;文字语言即板书务须简洁扼要,突出重点,难点,反映知识内在联系,不写错别字;课堂教学语言必须生动且要注意逻辑性。最重要的是课堂语言还要多样化,即为痛苦的学生说句安慰话,为孤独的学生说句温暖话,为胆怯的学生说句壮胆话,为自卑的学生说句自信话,为迷茫的学生说句开导话,为沮丧的学生说句鼓励话,为受困的学生说句热心话,为偏激的学生说句冷静话,为懒惰的学生说句鞭策话,为受冷落的学生说句公道话。这也是积极营造良好语文课教学氛围采取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技巧。

3.教学方法手段的多样化。

语文课可采用多种激趣手段,如悦耳动听的音乐、风趣诙谐的寓言、直观形象的录像、寓意深刻的典故等都可融入到教学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还可以设置渲染讨论课题的情景,给学生看画、电教片,听音乐等,如果这些作品能来自学生的创作,学生将会感到更加亲切,此时进行讨论,效果往往会令人惊喜。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态度是民主与平等的,允许讨论,更能让学生善于质疑,敢于答疑。教师应允许生生之间争辩,甚至是师生间的争论也允许学生保留意见的话。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有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就会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另外,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也会强化学生间的课堂竞争意识。问题提出后可由师生共同探讨,形成生生间、师生间的互相启发。在这种良好的语文课教学氛围中,教师要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这样一定会提高语文课教学实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