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文《“飞天”凌空》中,哪些句子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如题所述

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分别是吕伟跳水动作的起跳,腾空,入水的描写,属于正面描写;第五六七八段分别写有观众的反应,裁判给分,观众赞叹,属于侧面描写;而第一段起跳前,既有吕伟的神态,又有观众和环境,属于正侧面结合。

由于瞬间稍纵即逝,人们很难快速判断其中哪些是值得把玩的,所以就把片段摄录下来,然后用更精密的仪器和技术进行分析,目的是要把瞬间中的永恒之美离析出来,放大突出给受众仔细察看。而这些蕴含精彩内容的瞬间才最能够展现出整体的精妙。

扩展资料:

文字清新优美是这篇特写的另一大特色。文中运用比喻、拟人、对照等多种修辞手段,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仅一组跳水动作,记者就用了7个比喻,其中既有明喻又有暗喻,如“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笔直地象轻盈的箭”是明喻,“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是暗喻。

敦煌著名的壁画飞天画的是飘飘欲飞的仙女,记者则以“‘飞天’凌空”为题,比喻跳水姑娘如仙女般优美绝伦。精彩的比喻不但增加了特写的文采,而且是动作更加可视可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9
在课文《“飞天”凌空》中,哪些句子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分别是吕伟跳水动作的起跳,腾空,入水的描写,属于正面描写;第五六七八段分别写有观众的反应,裁判给分,观众赞叹,属于侧面描写;而第一段起跳前,既有吕伟的神态,又有观众和环境,属于正侧面结合。
由于瞬间稍纵即逝,人们很难快速判断其中哪些是值得把玩的,所以就把片段摄录下来,然后用更精密的仪器和技术进行分析,目的是要把瞬间中的永恒之美离析出来,放大突出给受众仔细察看。而这些蕴含精彩内容的瞬间才最能够展现出整体的精妙。
扩展资料:
文字清新优美是这篇特写的另一大特色。文中运用比喻、拟人、对照等多种修辞手段,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仅一组跳水动作,记者就用了7个比喻,其中既有明喻又有暗喻,如“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笔直地象轻盈的箭”是明喻,“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是暗喻。
敦煌著名的壁画飞天画的是飘飘欲飞的仙女,记者则以“‘飞天’凌空”为题,比喻跳水姑娘如仙女般优美绝伦。精彩的比喻不但增加了特写的文采,而且是动作更加可视可感。
第2个回答  2018-09-12
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分别是吕伟跳水动作的起跳,腾空,入水的描写,属于正面描写。第五六七八段分别写有观众的反应,裁判给分,观众赞叹,属于侧面描写。而第一段起跳前,既有吕伟的神态,又有观众和环境,属于正侧面结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9-24
从《“飞天”凌空》学人物的侧面描写
  重庆市兼善中学唐超琼
  教学目标:
  学生能了解人物侧面描写的含义,掌握侧面描写的基本方法,学习合理运用人物侧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培养人物侧面描写的基本能力。
  一、导入(美丽十分——十分美丽)
  一位女子:
  头上梳着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
  通过对这位女子的发型、穿戴的描写,你觉得她美丽吗?如果美丽值满分10分的话,你打算给几分?
  学生谈。
  接着往下看:
  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希望引起罗敷对自己的注意。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以致农活都没有干完,回来后相互埋怨,只是因为仔细看了罗敷的美貌。
  请你给她的美丽打分。学生谈。
  通过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她都停下了所做的事而忘我的样子,我们觉得这名女子十分美丽。(罗敷的貌美)两段文字共同刻画了一位人见人爱的美丽女子——秦罗敷。如果说美丽值是十分,那这名女子就是十分美丽了;如果说第一部分文字是人物的正面描写的话,那么第二部分文字就是对人物的侧面描写。
  二、认识人物的侧面描写
  什么是人物侧面描写?
  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主角),以使其(主角)形象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主角)进行描绘刻画。(它的写作目的是通过侧面来展现主要人物特点,主角地位不可撼。)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分别是吕伟跳水动作的起跳,腾空,入水的描写,属于正面描写。第五六七八段分别写有观众的反应,裁判给分,观众赞叹,属于侧面描写。而第一段起跳前,既有吕伟的神态,又有观众和环境,属于正侧面结合。《“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记者夏浩然、樊云芳写作的新闻[1],最早见于《光明日报》[2][3]。这则新闻实时地记录了前中国跳水运动员吕伟在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夺冠的情景。[4][5][6][1]

本文入选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3课[7][1][8][9],并邀请梓君为课文录音[10]。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