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冉有 公西华 孔子对冉有公西华的态度

如题所述

孔子对公西华的态度:极力赞扬,鼓励他们大展宏图。

孔子对冉有的态度:

冉有的行为退缩,谨小慎微,一事当前,处处讲究谦让,自叹不如,孔子鼓励他果决勇敢,大胆前进。

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同样一个问题,但孔子的回答却因势而异,因人不同。子路性情勇敢、卤莽,爽直、刚强,孔子告诉他不要勇猛过头而有生命危险,应该考虑还有年老的父兄在。

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华以礼治国,曾皙以美治国,这些想法不完全吻合孔子的理想标准。

但孔子没有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肯定和否定,更不根据自己预设的标准或偏私喜好来评判学生,而是宽容接纳,积极肯定,并不夫分寸地赞扬、鼓励。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

扩展资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节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ke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些,(人家)不用我了。

(你们)平时(就)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对他示以微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振兴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学着做些东西。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皙)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耕之事完毕。(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å­”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孔子生平和《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孔子与冉有公西华,
子路的态度:不够谦虚、不懂得谦让,认为这不是一个治国者应有的胸襟。
孔子对冉有的态度:冉有的过分谦虚表示了不满,态度颇费琢磨。
孔子对公西华态度:公西华的过分谦虚表示了不满,态度颇费琢磨。
孔子认同曾皙的主张,主要是因为曾皙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