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那个时期的生活水平高,从经济,货币购买力来看?对于现在比较!拜托各位大神

如题所述

公元前524年,周景王21年,周朝单穆公单旗,为劝止景王铸大钱的设想,而提出“子母相对论”的货币流通理论。他认为货币流通量,应与市场上的商品量相适应。他的这一科学诊断为历代当政者所重视和遵循。所以说,单旗是中国第一位货币理论家 春秋时期,周天子已丧失了统治天下的能力,沦为一个特殊的诸侯,其国力甚至远不如齐、楚、晋等大诸侯国。周景王21年,即公元前524年,由于财政上发生困难,景王准备采取一项重大措施,即下令废除旧货币,发行新货币,借以扭转财政上的被动局面。 这时周的大臣单旗(因他被封为穆公,故人们称他为单穆公)急忙赶来拜见景王,反对景王这一决定。单穆公说:“不能这样做。古时候,天降灾难,于是君王就根据物质和财力,考察物价等情况变更货币发行制度,以帮助百姓渡过灾难。如果百姓感到货币购买力太低了,就发行一种购买力高的重币,规定原来旧币与新币的折算比例,让它们同时流通,百姓就能从中得到益处。如果百姓感到货币的购买力太高,东西太不值钱,就发行一种购买力较小的货币,也规定新币与旧币的折算比例,让它们同时流通,也能使百姓从中获益。现在大王您下令发行新币,却同时下令旧币作废,百姓手中的货币一下子成了废物,经济上受到很大损失,妨碍他们生产和经营,这样,转过来会使大王您的税收减少,税收减少您势必又另外设法向百姓征取钱财。百姓负担过重,就会产生离开周国的念头,这等于官府驱赶百姓出走。通常治理国家的做法是,预防灾害的措施有不够完备处,就设法加以弥补;灾害降临,就设法赈救,这样就可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不预先作好防灾准备,就是懈怠;不该采取的措施却非要采取,就是招灾惹祸。周国固然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弱国,上天没完没了地降灾难周国,而我们又驱赶百姓以助长灾害,是不是太不明智了?本来百姓安静地生活却偏偏要赶他们走,本来应防灾却偏偏要招灾,则国家的威信如何保持?国家没有威信,下命令谁听?百姓不听命令,是大王您的祸患,圣人的做法是设法让百姓感受到恩德以消除祸患。《夏书》上说:‘赋税适当,则王的府库永远是充实的。’《诗经》上也讲:‘瞻彼旱麓,榛木苦济济。恺悌君子,干禄恺悌。’旱山山麓的榛树和木苦树都郁郁葱葱,潇洒快乐的君子的奉禄就有了着落。如果山林匮竭,树木被毁坏,湖泽无鱼干涸,百姓贫穷,田地荒芜,财源匮乏,君子连躲避危险灾难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潇洒快乐。况且用剥夺百姓的办法来充实国库,就好比用堵塞河流源头的办法来扩大湖泊。湖泊的枯竭是指日可待的。假如百姓都流亡了,国家的税也随之流失,灾害来了没有应付的办法,大王您该怎么办?大周应付灾害的设施,被荒弃的也太多了,而现在又要破坏恢复这些设施的基础,以增加灾害的强度,这简直就是抢夺百姓的积蓄赶紧他们走。大王您好好考虑考虑。”周景王不听单穆公的劝谏,最终还是废掉了原来的小钱而铸行了新的大钱。 二年后,周景王又想铸大钟,又向百姓征收钱财,单穆公又一次试图阻止。周景王宠爱小儿子姬朝,想立他为继承人,单穆公也不赞成。周景王对单穆公很恼火,自然又没有听从他的劝告。周景王对单穆公越来越不满,终于在公元前520年,他打算借藉田的机会将单穆公杀死。但恰在此时,周景王得了暴病死了。单穆公扶立王子姬猛,即周悼王。但姬朝发动政变,杀死了姬猛。单穆公借助晋国的力量扶立了周敬王,终于将姬朝赶到了楚国,维护了周朝的礼法。 单穆公在前引劝谏周景王的那样一大段话中,讲述了他对货币发行的许多见解,特别是其中讲到了可以让不同面值的货币同时行用(“子母相权”)的观点,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仅就现存文献来看,在他以前,从来没有人曾专门就货币问题发表过这样较深入系统的议论。所以,这位正直的大臣,可以被认定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货币理论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