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断章》赏析是什么?

如题所述

《断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一首短诗。诗人在诗中熔铸了浓厚的哲学思辨意识。以“断章”为题,看似一般,实则是妙语双关其一是从一首完整的长诗中抽出来的片断,其二是人类内心那份失落的、难以言传的情感,而这份内心独特的感受往往能触动人类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在艺术上,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与意绪,但是诗人并未进行直接的陈述与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地加以表现。诗作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又有着西方诗歌的暗示性,使得诗歌含蓄深沉,颇具情调。

创作背景

《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作者曾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

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可见诗人主要希望表现一种相对关系,因而创作了此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13

卞之琳《断章》赏析如下:

《断章》写了一位绝代佳人。诗人不去说“你”如何美,而是去叙述她如何成为如痴如醉的审美对象、“风景”的一部分;而是去描写她如何成为日思夜想的恋爱对象、“梦”中的花朵。

不写她的外貌,而写她引起的痴情,就能造成抒情的内在,意味的微妙。《断章》乍看似不易解,是因为意旨不尽于某行中,而是在行与行、节与节的对照里。整体大于部分,建筑美则是这形象思维系列模式的语言外壳。

小桥、明月的时空转换,因“看”与“梦”的活动而得到联结。诗意的重心,是微妙的人际关系,审美者成为审美对象、梦中人成为他人梦境里的角色。

意象的对照激荡着情思,像对峙的河床:小桥流水融入月光,于是“风景”入“梦”、水波似的柔情铸成清丽的梦境,像溶溶的月色,轻轻的,淡淡的,却不乏起伏的情、漾动的波,它可以是支优美的恋歌,却“凝练”在诗行中,化为短短的四行,一个充满理趣和戏味的艺术境界,一个神奇的诗。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诗的建筑美该是诗人“凝练”诗情的艺术,像《断章》似水柔情在诗中“凝练”为皓然明月,浑然无迹而又玲珑剔透,和谐简洁而又波光轻盈,法度森严而又挥洒自如。

《断章》语言特色

《断章》中语言形式的安排与内容的暗示意义有一种协调的不可分离的关系。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看”这一动词没有变,而看的主体与客体却发生了移位。“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也是同样的句法。

这样做的结果,不单句子的首尾相联,加强了语言的密度,主语和宾语、主体意象与客体意象的互换,增强了诗画意境的效果。

在视觉与听觉上都产生了一种音义回旋的美感效果,隐喻的相对关联的哲理也更体现了形象的深邃性和具体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