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感动你的是什么?他的旷达态度具体是一种什么样的观念?

如题所述

  简单的介绍一下我们中国古代伟大的大文豪的人生旅途.苏轼,四川眉山人,名门之后.擅长诗词.苏轼的一生是伴随着不尽的大起大落的,曾经的位至宰辅,但是也曾经因为乌台诗案枷锁上身...总之呢,他的一生是不断的流放不断的飘荡.....
  从一个人生的角度分析,一个一生挫折万千,到处漂泊的人,要么消沉意志,终老他乡,要么豁达开朗精神万代.我们可爱的可敬的苏轼就是第2种.

  下面就解读下苏轼的豁达之道.

  1.从小接受儒家思想.孔子先生创立的儒家思想再古代成为正统思想,它影响者一代代的读书人.作为一个优秀的读书人,他更是身受其影响.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是伴随孔子的一生不断深化和社会化.简单的说来就是再孔子的希望在不断残酷的现实面前破灭时,儒家思想逐渐从理想化转变为现实性.他的现实性就是中庸思想的提出.而苏轼作为儒家思想的接受者对待人生态度,也就和儒家思想的发展有某些相似之处.从年少时候的锋芒必露到挫折之后成熟稳健再到最后的淡然超脱.他的一生就是这样的轨迹发展下来.

  2.喜欢游山玩水.苏轼每到一个贬戍的地方,就放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走下河滩,寻找一种解脱.与其说游山玩水不如说是为了一种解脱.在山水间,不仅仅看见的是美丽和寂然,而是寻找心中的寄托和独自的思.不断的思考人生的问题,着使得他能够忘记或暂存痛苦,寻求解脱.其中从孤傲到成熟就是在山水中得到实现.

  3.接受佛教思想.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自从出生到圆寂到成佛总是带有神秘的色彩.当然佛教的理念力量也一直影响着世人.佛教叫人向善,追求直着.不去介绍佛家思想了.苏轼在流放的路上寻访高僧,接受了佛家思想,逐渐佛理化了自己哀愁和痛楚.就是说佛家思想再人生最绝望的时候是最有效果,当然大文豪也是如此.苏轼也叫苏居士,所谓居士不是指文人而是指接受佛家思想的俗家弟子.苏轼作居士近半生,许多的诗词都是有丰富的哲理.正是这种接受的佛家思想他才寻找到了自己的解脱,作到所谓的乐观,豁达.

  4.喜交朋友,不论出身,而且赤子之心.流放到哪里就会朋友遍地,从农民到文人到侠客官员.还有许多的朋友长途跋涉到海南寻找他.可见其赤子之心.交朋友在乎信任,他信任朋友不猜疑,深的朋友信任爱戴.因此再危难的时候总有许多人帮助他,他也能够快乐的度过艰苦的生活.

  以上是苏轼的豁达之道.从某个角度分析,文人是矛盾的,苏轼也是.接受了佛家思想的人,对待名利淡泊但是心中会存有丝丝消极.这与佛家思想的趋向不无关系.所以表面淡然豁达,内心虔诚淡泊,消极.似乎矛盾但是实质上是相通相容的.接受佛家思想的人必然有佛性的趋势或遵循佛家的理念,所以必然产生淡泊名利,但是也就产生了消极的概念.总之苏轼的豁达是矛盾的综合体,豁达是外显出来的,消极淡泊在心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8-26
苏轼一生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率真,在朝为官明知与当权者相左,但仍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不人云亦云,趋炎附势、看风使舵。坦然的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风云。他是自然之子,其高风亮节能与日月争辉,其品行高洁与当世不容,其绝世才华招致众小人的诋毁。但苏轼面对生活中的遭遇坦然处之,“乌台诗案”苏轼入狱后,遭受诟辱折磨,几致死地,幸得多方营救才结案出狱。他的秉性并没因此改变,“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此苏轼在黄州度过了五年的谪居生活。在黄州的生活非常拮据,他亲身垦荒种地,又筑室郡城东门山坡,因字号“东坡居士”遂缘自适的思想使他在适宜中得到解脱,后来他的官一贬在贬,离别亲人,白首投荒来到海南。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他依然满不在乎:“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的确,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横跨了大半个中国,足迹何止万里?但是,尽管不幸接踵而来,他却从未放弃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无论处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九死不悔。在给朋友李常的信中,他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吾济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第2个回答  2009-04-01
他把释道儒三家的思想精华熔于一体,不论遇到什么艰险都用一种十分旷达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