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中秋月古诗鉴赏赏析

如题所述

《中秋月》 唐 · 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译文

看到万里明亮的月光,不要见月便心猿意马、展开想象的翅膀。假如驰骋想象,便会平空生出许多愁恨,这许多愁恨几乎遍绕天涯。
谁在陇上之外长久地驻守边塞,在哪个庭院之前,就要迎来同亲人的分离。
被人抛弃的姬妾,在这天夜里回到自己的老家;被拘留在异国的老将军,登上楼台远望自己的家乡。
圆月照着多少人怀着离愁别恨。伤心到了极点地过中秋,明亮的圆月是绝对不会知道的。
赏析如下
这首题为“中秋月”的七律,从团圆节想到许多不能团圆的人,同情他们的不幸,分担他们的悲伤,表现了诗人“兼济天下”的宏大愿望。首联诗人便以过来人的姿态,给人们泼点冷水,告诫人们,在中秋节来临的时候,不要面对明亮的圆月胡思乱想,团圆啦,欢聚啦,该尽情乐一乐啦,这样会生出许多不必要的烦恼甚至愁恨来。由此开头,不难看出,诗人的这首写中秋的诗,不是写团圆欢庆的,而是一反常态,另辟蹊径,专写失意不愉快的。颔联诗人在这里举了两个中秋时失意的事例:一个是在边塞之外防守边塞的离人,他们长期戍守边疆,难得与家人在一起,不要说中秋时节不能欢聚,就是几年甚至几十年也不一定能跟家人欢聚一次,这是久别的事例;另一个是新别离的事例。这些事例都有典型意义,这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也就是具有普遍性。诗人并不就此搁笔,再举些失意的特殊事例。颈联诗人在这一联中举的两个事例较为特殊,不是一般的人群;这样普遍与特殊结合起来,便加强了说服力。在号称团圆节的中秋节,的的确确有许许多多的人不能团圆,他们是怀着离愁别恨,无限悲伤地面对中秋的圆月的。尾联两句不仅点明题旨,令人感到中秋明月,毫无欢乐意趣,反而令人感到一片惨淡;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想到的,这是诗人立意高明之处。全诗的结构很是紧凑:首联告诫人们“万里清光不可思”,颔联和颈联举四种失意的事例,佐证首联的说法,尾联总结全诗,亮出主旨,一气呵成,真乃天衣无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