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对于孝道的四种诠释,都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孝顺一直都是我们生活中时常提到的一个话题,因为我们在慢慢长大,长辈们在慢慢变老,如何对他们尽孝道就是必须要做到的事情。《红楼梦》是以封建传统礼教下以四大家族为蓝本建立起来的,因为帝王以孝治天下,所以“孝顺”也就成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其中它对于孝道的四种诠释,放到现在依旧很有现实意义。

第一,养亲与敬亲,侍奉双亲是平常,尊敬才是重点

讲究孝道,最简单的一层就是奉养双亲和尊敬他们,这一点看似很简单但是做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的。

对于养亲就是奉养自己的亲人。刘姥姥是一个积年的寡妇,她因为没有儿子也就没有人照顾她,于是她的女儿在成婚之后就把她接到身边照顾。尤老娘是尤二姐和尤三姐的亲生母亲,她膝下无子所以在尤二姐偷偷嫁给贾琏做二房之后,她就一直跟着尤二姐,尤二姐也一直很好的照顾她。

在《红楼梦》中机会没有出现过把父母赶出贾府不管不顾的人,所以在当时的社会里大家都能够对自己的双亲尽到照顾的责任。侍奉双亲是常事,能够让他们被尊敬才是最为重要的事。

在贾府里贾母是年纪最大的长辈,所以贾母在贾府里有着绝对的说话权和份量。贾政和贾赦都是贾府的当家人,可是他们见到贾母依旧是照样的尊重。贾政要打宝玉任凭谁都劝不住,可是贾母只是一发话,贾政赶忙磕头道歉还承诺以后再也不打宝玉了,这就是贾政对贾母的绝对尊重。

贾赦对贾母也是如此,他想要贾母身边的鸳鸯,可是当贾母断然拒绝的时候,贾赦也不能说什么,他去见贾母,还不是让邢夫人每日都到贾母那边去问安,只要贾母在世他是绝对不会动鸳鸯的。

贾母在贾府的权威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实实在在的权利,只要她一发话大家都必须得听话。一个大家长能够在家里有说话权,这就是孩子们对她的尊重所带来的。

赖嬷嬷是贾府的两个大管家赖大和赖二的母亲,她是伺候过贾母的人,所以她的地位比起一般的青年主子都要高,可是在她自己的家里,她的地位也很高。不敢是对孙子赖尚荣的教导,还是媳妇对她的恭顺,这些都是家人对她的尊重,这使得她晚年时享受着富贵与和乐。

传统孝观念不仅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奉养的义务,更重要的是子女对父母有敬爱之心。传统孝观念中,敬亲是比养亲更高层次的孝。

第二,顺亲与谏亲,懂得谏亲才是真正的孝顺

对待父母的孝顺很多人理解的可能是要听话,父母长辈们不管说些什么都照做,甚至到达盲从,他们把这叫做顺亲。

可是这样的顺从未必都好,在《红楼梦》中是这样的孩子的,比如迎春,父亲贾赦执意要将她嫁给“中山狼”孙绍祖,贾政都为迎春两次开口,可是迎春却从未有过辩驳,她听话的出嫁果然她也受尽了孙绍祖的虐待,仅仅一年的时间她就香消玉殒了,迎春对父母命令的绝对顺从害了她自己。

父母比我们年长有见识,但是在一些方面也需要有自己的主见,父母也会有犯错的时候,这个时候懂得合理的“谏亲”才是真正的的孝顺。

赵姨娘一直都是一个很糊涂的母亲,因为她不聪明又想为自己争取公道,所以时常都会被拿来当枪使用,如果这个时候探春一直都还是顺着她的话,那么赵姨娘早就被不好心的下人们给祸害了,所以探春的作用就是时常规劝着赵姨娘,好好的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只要有她在她应有的待遇绝对不会少。

虽然还是说这不听,可是赵姨娘多少会收敛着一点,探春要为她收拾后果的事情就少一点。探春只要她在,大家都会给她一点面子不对赵姨娘为难,她最怕的事情就是她出嫁了赵姨娘的不懂事会让她在贾府生活的艰难,所以探春对她多次规劝,就是希望她能够保重好自己。

宝玉的屋里有个小丫头叫做春燕,对于“谏亲”这方面她却是做的很好。她的母亲就是芳官的干娘何婆子,她虽然是个小人物,但是她出场的那几个场景让人印象极为深刻。

何婆子拿着芳官的月钱却让春燕先来洗头,春燕不愿意也告诉她妈这样做不好;后来芳官给宝玉吹汤,何婆子还想越俎代庖结果就被骂了一顿,春燕早就跟她说过,但是她却不听;莺儿折柳条,春燕的娘和姨妈就都怪罪春燕,还追着打春燕,宝玉最后生了气要把何婆子撵出去,但是春燕却替何婆子求情让她留下来,还给她说了很多关于在怡红院为人处世的道理。

“吃一堑,长一智”之后,何婆子对春燕的话就很相信了,以后也相安无事了。春燕对母亲的“谏亲”就是循序渐进,如果最开始她听不进去,那么就让她吃一点苦头,之后规劝效果就会好很多。

在“父权绝对权威”的时刻里,贾琏也曾经对贾赦进行过“谏亲”。贾赦在一段时间特别喜欢上了一种古扇子,他让贾琏去寻找,贾琏也确实找到一个叫做“石呆子”的人家里有很多这样的扇子,只是他宁死也不卖,所以贾琏就作罢了。

当贾雨村知道了贾赦的喜欢,害的石呆子抄家灭族之后得到了给贾赦送来,贾赦骂贾琏“无用”,可是贾琏此时对贾雨村的行为一点都看不起,为了几把扇子就害的人家家破人亡,贾琏不屑于也不同意这样做。贾琏的劝谏自然别贾赦否定了,而且还重重地打了他一顿。虽然挨了一顿打,但是能够看出来贾琏的三观很正。

顺亲与谏亲并不是两件相反的事情,它们完全可以相容,只是如果父母也犯错的时候即便挨打也不能够“顺亲”而是因为指出父母的错误。是人都会犯错,父母也不例外,为了避免他们的错误带来很大影响,那么做到“谏亲”,这才是为人子女应有的孝道。

第三,丧亲与祭亲,放在心里和祭祀的仪式感是两件不可忽略的事

父母是生下我们的人,可是他们终究一天会比我们更早的离开这个世界,他们身前我们尽到了孝道,可是他们去世之后又该如何去祭奠他们呢?

黛玉是贾府的小姐中最早感受到亲人离世的人,因为在她五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在她十岁左右的时候父亲也去世了,黛玉在短短的几年里体验到了父母相继的逝去。黛玉的父母去世之前,黛玉都守在他们的身边侍奉汤药,他们去世后黛玉继续为他们守孝三年。

在黛玉的心里他们虽然故去了,却一直到活在黛玉的心里,黛玉不时都会想念起他们,会在他们的忌日祭奠,会努力地生活照顾好自己,让他们能够在九泉之下得到安心。黛玉看到宝钗送的家乡土仪就伤心难过,这是因为她想家了也想念父母了,他们不在了再也不会有人为她准备这些东西了。

孝的基本含义是“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两个层面,不管父母在还是不在了,我们都会同样的对待,这就是最好的孝顺。

对个人而言对逝去父母的尽孝是纪念和哀悼,但是对整个家族对祖先的祭奠而言就要更加的隆重和正式。

贾府的祭祖是非常的严肃郑重。贾府的祭祖一般是在新年的时候,常在住在道观的贾敬也要回家,这也就意味着贾府众人都要到场,即便是刚被认作干女儿的宝琴也必须参加。

因为祠堂设立在宁国府,贾珍等早就要打扫祠堂,请出祖先的遗像和牌位,准备好各种祭祀用的东西,等到了祭祀那天,大家按照规矩站好,传菜和上香等等过程很多,但是每个人都要按照规矩来做,且安静无声。

对于逝去的人生前同样的对待和照顾,这是作为晚辈的心意;在祠堂郑重的祭奠祖先,这是规矩也是孝道。如何尽孝,其实就是存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认真的对待就是孝道。

第四,立身、立功,以显父母,家族不是个人发展的牵绊

家族和个人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了他的家族而存在,但是如何平衡家族与个人的关系,这就是需要去学会的事情。

在古代男子从小就被赋予的使命就是光耀门楣,这是他们无形中的负担,不能说不,只能好好的去做。对于女子而言,如果父母需要,她的婚事也是家族的筹码。古代的孩子如果出生在大户人家,那么他们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就是如此。他们享受到了别人无法企及的尊荣,那么他们就要承受更多的压力。

元春很小就进宫当女史,后来她成为了贵妃,她的命运就和贾府紧密联系在一起,她就是贾府在宫里的靠山。贾府里并没有特别出色的能够担当重任的男子,所以家里的重担需要她来。宫里的生活从来就不轻松,元春不过30多岁就死于宫斗之中。

探春是她的妹妹,她的命运也逃不开为家族牺牲的结局。南安太妃到贾府寻找可以远嫁和亲的女子,结果探春被挑中,为了家族的长远利益她不能不顺从,所以探春的悲剧也就开始了。

元春和探春是贾府极为优秀的两个女孩子,她们的命运就是如此,生于贾府她们没得选,那么入宫为妃和远嫁和藩都是她们无法逃避的命运。如果贾府还是往日的强大,她们或许还能像姑姑贾敏一般嫁一个如意郎,可是贾府的落败注定了她们必将为之付出的结局。

为家族牺牲和以光耀门楣为己任是大部分人根深蒂固的思想,可是宝玉却不以为然,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人,他们都应该有自己想要追求的生活,家族的重担不该交付与他。

宝玉的这种豁达或许也有逃避的成分在内,可是他的顿悟却也让他能够在贾府落败之后,毅然决定的出家为僧,他没有缘由也没有道理,他和贾府的尘世缘分已尽,他就回到了属于他的地方。

为父母、为家庭取得荣誉,延续父母、家庭及家族的生命。光宗耀祖,光大宗门,这是传统孝道对子女在家庭伦理范围内的最高要求。这是一种无形的枷锁,它束缚了很多人的梦想和追求想要的生活的行动,所以与其为难自己去做这样没有意义的事情,不如“无为而治”,每个人家族和个人都要自己的命运,强求不得,何不顺其自然的发展,终究会有自己的缘法。

总的来说,《红楼梦》中出现了四种对于孝道的诠释,它们从不同的层面和维度讲述了“孝道”是什么,到底该如何去做。《红楼梦》中思想的超前就是在此,它有古代的传统封建孝道,可是也在传递一种信息,大家对孝道要批判地去继承,因此在其中的孝道思想,放到现代照样适用。

奉养父母是义务,让他们得到敬重是目标;谏亲是最深层的顺亲,父母长辈好的话我们要听,他们要求我们做的事我们要做,但是他们犯错的时候我们也要去说,才是一个良性的循环;父母不管是在世还是去世了,我们都需要同样的孝顺;最后一点就是要明白,家族需要个人的去保护,但是自己也要活成自己的样子,不要被整体的规矩所束缚,这样就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作者:十一,欢迎关注:小说红楼,一起找寻红楼梦中有趣的人和事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