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如题所述

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文学家。生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的次年,早年曾先后留学美、德等国,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

回国后曾先后在清华、北大、厦门大学等高等学府执教,并于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著有《京华烟云》、《生活的艺术》、《啼笑皆非》、《苏东坡传》、《风声鹤唳》等作品,其中《苏东坡传》是他最得意之作,开我国长篇人物传记类文学之先河。

《苏东坡传》以北宋时期大文豪苏轼的成长经历为脉络,按照时间顺序分为童年和青年、壮年、老练、流放岁月等四卷。,从苏东坡的出生到离世,全景式的展现了苏东坡先生波澜起伏、坎坷多舛的一生。从一举成名天下知到踏上仕途,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到因诗引祸惨被流放。对东坡先生的人生轨迹作了详细的介绍,读之,犹如亲历。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林语堂眼中的苏东坡
假设苏东坡是一个超级大明星,那么林语堂一定是其头号狂热粉丝,还是NC粉的那种。在《苏东坡传》里,林玉堂丝毫不吝啬溢美之词。夸起苏东坡来,那叫一个滔滔不绝。

那么,在林玉堂眼中,苏东坡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在林玉堂眼里,苏东坡是这样的:

虽文章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他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的造诣,在才俊辈出的宋代来说都称得上是登峰造极;他情感丰富、极富幽默感和风度,是个具有真性情、顶可爱的人。

他评价苏东坡先生不遗余力:

苏东坡先生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画家、书法家,工程师、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而这些还不足以描绘出苏东坡先生的全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1
一直有人说林语堂这本《苏东坡传》并不是严谨的传记,但林语堂在自序中说“have taken care to make only statements which can be backed by sources”。我并未读过太多与苏东坡有关的原始史料,亦非历史、文学专家,对此并无判断能力,不敢乱说,但据我揣测:林语堂这么个做事认真精细的天秤座人士,应该不会乱说。

  当然,就算确如林语堂所说,他书中描述的苏东坡是否就是历史上真正的苏东坡也不确定。资料未必真实,选择亦有角度,描摹难免主观,更何况林语堂是那么喜欢、敬仰苏东坡。好比让杨丽娟去写《刘德华传》,怎么客观的了呢?其实从书中可以看出,有些段落,林语堂写作时恐怕就已入戏了,笔下写的是他想象、揣测中的那个苏东坡,甚至是他希望自己可以做到的境界。林语堂所写的是一个他所期望的完美的人,是一种完美的人格,一段完美的人生。当然,此处的完美并不是指全无瑕疵、一马平川。如林语堂说要了解一个人先要喜欢一个人才行,了解此种完美恐怕也得先喜欢这种完美才容易些。

  苏东坡是林语堂追慕的完美人格,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也确实很像林语堂本人——热情、真挚、幽默、豁达的文人性情之外仍有精明、缜密的一面,但终究又因其热情真挚而不免天真,且因此天真而遭受磨难与非议。当然,我所说的林语堂更多的是林语堂自己文字中的林语堂,但考察旁人记述的林语堂事迹、传记,比如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序言中对林语堂性格的评价,也不难看出林与苏在性格上的相近。包括苏东坡的种种弱点。

  细想想,苏东坡在政坛上的挫折与林语堂一生中的很多坎坷都有共通之处,林语堂为苏东坡所作的一些判词,后来在林语堂自己身上也有应验。一切都是令人无奈而又不可避免。该书第十四章结尾处提到,苏东坡刚刚被保释出狱,就又写诗发起牢骚来,写罢掷笔说:“我真是无可救药!”林语堂这一生中,恐怕也没少发出过此类感慨。(btw,这句话,张振玉译本中译为“掷笔笑道”。但原文只是“threw down his pen and said”,我真没看出哪儿提到苏东坡笑了。)

  苏东坡钻研制墨及工程营造的劲头与林语堂后来研制中文打字机、发明新式牙刷的执着何其相似。(林语堂发明牙刷的事不如他研制打字机的事情著名,但确实有过,福建漳州的林语堂纪念馆里有一幅林语堂亲笔画的设计蓝图。)而林语堂描述的苏东坡与其夫人的关系,完全可以用到林语堂与其自己的太太廖翠凤的身上。一个才华横溢热情生动的丈夫,遇到一个豁达智慧温柔包容的夫人——于是丈夫甘愿听从太太的劝告,且因此受益。

  如林语堂所说:“一个杰出的诗人和一个只有普通常识的女人生活在一起,结果往往是妻子比丈夫显得更聪明。”林语堂一直将这类通情达理、有世俗智慧、偶尔有男子般开朗气度的女性视若珍宝。他喜欢《浮生六记》里的芸娘、也喜欢李香君。他笔下的姚木兰的形象,以及姚木兰与其丈夫的关系就更加典型。(另外,洋派的林语堂也多次在各种文章中宣扬过包办婚姻的好处。)

  《苏东坡传》好在是一个真挚有趣的人写另一个真挚有趣的人。

  “神圣的目标向来是最危险的。一旦目标神化,实行的手段必然日渐卑鄙。”
  “每一个革命党未得势之前都能显出最大的力量和团结,一旦得势根除反对派之后,就开始因内哄而分裂。”
  “他有一个美梦,他的一切都指向那个遥远的目标,不求国家快乐、安详、繁荣,却希望国家富强有力……”
  “那时也和现在一样,人民对一个政权是否爱戴,只有在那个政权失势以后才能知道。”
  “无论古今中外,每一个极权论都以国家、人民利益为口号。历史上多少政治罪恶假人民的名义而推行,现代读者不难了解。”
第2个回答  2020-11-21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作品,曾经有权威人士推荐教师阅读书目,文史哲方面的基本书目是:《红楼梦》、《苏东坡传》、《中国哲学简史》,我先从《苏东坡传》开始读,第一遍读得囫囵吞枣,只对苏东坡生平有了大致了解,初步感受到苏东坡的个性特点——元气淋漓富有生机。

林语堂先生在书的原序开篇写道:“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他早就想为苏东坡写传记,在他全家赴美时,带了很多有关苏东坡的、以及苏东坡著的珍本古籍,他愿他的旅居岁月,有苏东坡相伴。他说:“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现在我能专心致志写他这本传记,自然是一大乐事,此外还需要什么别的理由吗?”从这段话中我读出林语堂对苏东坡的喜欢。这喜欢不同于一般的敬佩和推崇,而是相知,是懂得,是一个生命对于另一个生命深深理解、赞同、惊叹、偏爱。在第一章中,林语堂先生写道:“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爱他。喜爱哪个诗人完全是出于一种癖好?我想李白更为崇高,而杜甫更为伟大……但是不必表示什么歉意,恕我直言,我偏爱的诗人是苏东坡。”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于苏东坡生平的描述是客观的,他参考了大量典籍,参考书目,有七页之多,其中有苏东坡自己的作品,苏东坡父亲、弟弟和朋友的作品,苏东坡粉丝的作品、敌人的作品,还有同时代其他文人和史料的记载等等。但是,在这客观的描述中,我从字里行间总能感受到作者对于苏东坡无以言表的喜爱。他在原序中这样评价:“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但是若想对苏东坡的人品个性做解释,就难得多。作者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这些特点在书中都有相关史料为证。然而这些都不足以勾画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啦!”
第3个回答  2020-11-21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原来是面对英语读者的,后来又翻译回中文。按说这本书是给毫无中国历史基础的认识阅读的,给专业人士阅读会失之过浅。但是我在阅读时从来没有这种感觉。我读的是张振玉的译本,一则译本还原林语堂文字比较好,把原文神采飞扬的特点展示出来了;二则林语堂真心喜爱苏东坡,他去美国式除了带一些国学基本丛书以外,带的更多的就是苏东坡的著作了,他写出了自己的真情。
作为一个中国人,怎么能不喜爱苏东坡呢?东坡那旷达的个性、独特的魅力是任何一个中国文人都比拟不了的。我记得林语堂评价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反对派,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是士大夫,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林语堂在序言中说: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确实,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他自称“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真实的东坡也得罪了不少人,包括皇帝,所以屡屡被流放,他戏称自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天生不善于政治的狡辩和算计;他即兴的诗文或者批评某一件不合意事的作品都是心灵自然的流露,全凭本能,鲁莽冲动,正像他所谓的“春鸟秋虫声”,也可以比为“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始终卷在政治漩涡中,却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他没有心计,没有目标,一路唱歌、作文、评论,只是想表达心中的感受,不计本身的一切后果。他的作品散发着生动活泼的人格,有时候顽皮,有时候庄重,随场合而定,但却永远真挚、诚恳、不自欺欺人。
第4个回答  2020-11-21
苏东坡传》或许是林语堂先生最富盛名的作品,没有之一。
  但是于我而言,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我当然知道这件作品林先生是用全英语写的,再翻译成中文,就算译者再如何高明,到底也只是“二传手”。
  总觉得作者的态度有失偏颇,很多东西太主观。
  要是只是个一般的新晋作家犯这样的错误到也罢,林先生这样就不大应该了。
  或者说,林先生犯这么一个错误,造成的影响就深远得多。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思想史上的奇葩,五千年厚重的历史,却也之只了一个东坡。
  他是文人却又不是文人,他出世入世却又入世出世,他以柔克刚却又以刚退柔。他屡遭挫折却却百折不饶最后寿终正寝、万代传名。
  于是他当仁不让地成为了那些文人或者有“文人情节”的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巅峰。
   林先生是文人,也有很重的“文人情节”。
  他的这部作品是加入很多自己的东西,与其说实在写苏东坡,不妨说是林先生借苏东坡的形象传递着自己的精神哲学,刻画了一种他认为最“羽化而登仙”的境界。
  一部作品(尤其是传记)如果掺入了作者太多的主观情感,往往未免失之偏执。
  本书中其他内容并无不当之处,只是对于王安石的刻画未免过于刻薄。
  用精神分析的术语,林先生对王安石做了“人格谋杀”。
  全书对王安石几无好评,我只看到了各种近乎病态的攻击。
  王安石的确是一个在两宋历史乃至今日都充满争议的人物,但是选择的事迹都来自于《拗相公饮恨半山堂》这种近乎荒诞不经的小说家言而又当做正史取用,只能说林先生有私心了。
  大善总要通过大恶来凸显,大真要通过大伪来村托。
  在林先生眼中大真大善的苏东坡,自然是要通过一个大伪大恶的人来对比方显其独一无二。
  于是王安石就这样出场了。
  为什么我之前说林先生犯的这个错“造成的影响就深远得多”?
  但凡能去读林先生的书的人,境界肯定不会太低(就算是那些跟风的“伪小资”们,人家好歹也有从形式上提高的意愿),林文笔隽永,寥寥数语看似平淡无奇却又字字珠玑,是很容易让人产生拜服的感觉的。
  于是一旦他传递出一个错误的信息,那么以讹传讹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我的意思是,在这些读者中如果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要在改回来就很难了。
王安石何辜啊,身前壮志未酬,身后还要被诛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