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课文的翻译是什么?

如题所述

翻译一。

知道为知道,不知道为不知道,这才是智慧。聪明而好学的人,不会以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默默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会觉得满足,教人不会感到疲倦。

我不是生来就懂得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勉的去追求有学识的人。学习时间总觉得像赶不上,学的了还总怕再丢失。我曾经终日不吃饭,终夜不睡,冥苦思考,没有益处,不如学习。

翻译二。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不会仔细看书,心和眼既然不专一,只是随意的读,绝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不会长久。三道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集中了,眼睛和口会不集中?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