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每段的段意

如题所述

《竹节人》是六年级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我”小时候用毛笔杆制作竹节人,与同学在课桌上搏斗引得大家围观,课上偷玩被老师收走后,发现老师也和我们一样爱玩竹节人。表现了作者快乐无忧的童年生活以及爱师尊师的师生情谊。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概述“我们”当时迷上了竹节人。


第二部分(3-19段),主要描述制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与乐趣,体现“我们”对此的深深着迷,表现了孩子们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与热情。


第三部分(20-29段),主要写老师没收了竹节人,却也偷偷在玩竹节人的趣事。



扩展资料


文章中作者之所以要写制作竹节人的过程,是因为玩具的稀缺,更因为“新鲜的玩意儿”能够带给我们很多的快乐,而竹节人是“我”印象最深的玩具,在无处可买的现实下就自己动手制作,从而表现出竹节人在作者童年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很大。


课文是写竹节人的,还写了围观的小伙伴们,这样写是因为从围观的小伙伴们的动作“攒着”“跺脚拍手”“一哄作鸟兽散”等可以看出每一个孩子都非常喜爱竹节人,每一次的“搏斗”都不放过。


第三部分写了老师与竹节人这一部分,它和主题是有关系的。老师没收竹节人,表现出老师不苟言笑、威严无比的形象。与后文老师玩竹节人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老师温柔赤诚的内心,活泼亲切的形象。


竹节人受到老师的青睐侧面烘托出这个游戏的有趣,表达了“我们”内心的喜悦、满足与自豪,竹节人和老师共同构成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1-11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拥有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条件。追问

一共有13段。每段段意

追答

自己去分段

追问

又不是分论点

追答

等等啊

等等啊

第1段:用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
第2、3段:通过对几种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第4段:推广到“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5—9段:论述创造性思维的必需的要素,并举例证明。
第10—13段:论述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有,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
第14段:得出全文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没问题了吧

追问

一共只有13段

追答

去掉第一段

追问

呃呃

追答

那个图形去掉就13段

追问

你没懂我的意思。一共13段。概括每段的意思

追答

一定要这样吗

一定要这样吗

追问

你以为,学霸

追答

我没课文啊

第2个回答  2014-11-11
第一部分,①~③段,设立问题,分析答案,引出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第二部分,4~12段,举例子,讲道理,论证观点。第三部分,第13段,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如果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追问

每一段段意,不是分论点

追答

哦哦。

第一,为全文引子,引发下文的议论。

第二,照应文章题目,引出中心论点。

第三,起过度作用,引出下文要论证的内容。

追问

还有勒!学霸

追答

额搞错了,这是第段的。

第四段是刚刚那个。

追问

我无语勒,

追答

第三,分析答案,引出观点。

追问

你速度点。大神

追答

第五,强调知识组合。

慢慢来,不急不急。

追问

赶时间

追答

补充第五点,从而说明了“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的重要性。

第六,提出作者自己的主张。

第七,举例子论证观点。

第八,证明了上文“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观点。

第九,设问,起到引导读者思考的作用,使文章有起伏,同时起过度作用,提出下文论述的中心,使文章结构紧凑。

第十,引用了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结论,告诉我们要充分地相信自己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

第十一,以名人为例,论证了他们具有创造力的关键是“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

第十二,突出强调留意自己细小想法的重要性。

第十三,得出结论:你会成为有创造性的人。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