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猖会中的最后一句含蓄的批判了什么?

如题所述

《五猖会》中的最后一句含蓄的批判了封建礼教。

文章反映了古代教育制度对儿童心灵的伤害和作者对父亲的不解与埋饭怨,不仅当时父亲不理解我的感情,而且我至今也不理解父亲当年为什么要在那个时候叫我背书。这种诧异的背后有一种不理解的痛苦。可见,父亲是一个封建而不顾儿童天性的人。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作者鲁迅出生在一个从小康到困顿的封建家庭。“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封建家庭教育的准则。作者鲁迅的父亲虽不同于禁止“妇孺”去看赛会的封建顽固派,但他也不可能摆脱孔孔孟之道的束缚。

在他看来读书—科举—做官才是人生唯一正确的道路,强制孩子读死书、死读书,当然是露天经地义”的。鲁迅七岁起就开始读《鉴略》,长年被关在牢笼似的家庭里,强记、死背“那一字也不懂’’的古文,过着一种几乎与外界隔离的“牢笼”生活。鲁迅有感于少年的经历,创作了此文。

二、艺术特色

这篇叙事性散文,虽只写一件事,但这件事写得集中、单纯而又丰富。作者善于运用气氛渲染,铺陈对比的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感染力。如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通过多方面的描述,写出了儿时对迎神赛会的向往,期待、失望和不满。

这一切描述都为第二部分开首节日般的高兴心情做铺垫。由于以往的屡次失望,自然会对即将到来的盛会充满莫大的期望。正在手舞足蹈,欢呼雀跃的时候,父亲出现在眼前:“去拿你的书来",宛如当头浇了“一盆冷水”。

作者正是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我”的情绪的对比,激发人们对孩子的同情和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憎恶,进而引起人们对儿童教育的严重关注。

作品的语言简洁而富于表现力,如文章的第一节结尾一句只有“于是,完了”四个字,一语双关,把所见赛会之冷落和希望得不到满足的失望、惋惜之情,都充分表现出来了。而写到准备去看五猖会时的欢乐情绪时:“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一句,真有画龙点睛之妙。

至于题为《五猖会》,所记述的却都是五猖会之前的事情,并没有正面写到五猖会的盛况,这种剪裁体现了作者独到的艺术匠心,有助于主题思想的表达。鲁迅去看五猖会的心情,早被“背书"的事冲得荡然无存,开船以后的一切活动于他全然无味了。

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再去津津乐道“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那就会大大冲淡主题,失去应有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猖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