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见老子的典故是什么?

我有一副拓片刻的是《孔子携弟子见老子的典故》谁能帮忙解释一下?画面上孔子携26名弟子见老子!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28
画面上,老子居左上方,孔子面对着老子,他们身后的人群是孔门的七十二学生。群贤毕至,或以礼相见,或高谈阔论,协调而融洽。在人群中间,还有一个活泼的儒童,是孔门是得意弟子颜回。这车水马龙、凤鸟飞舞的场面,都象征着这次空前的盛会将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巨大反响。 [http://www.wyrj.com上有更多资料]
老子是楚国的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又称老聃。他身高9尺,长着黄色的眉须,宽大的前额,充满智慧的双眸;当时在周朝担任文官,负责古代图书典籍的收藏和管理。在这之前,他也做过王室要臣,但当他看到周王室日渐没落,周王对有识之士的治国之策根本不予理睬后,愤然辞官,开始了讲学活动,在周王朝成了一个很有社会地位和知识渊博的学者。当时孔子在鲁国,正是青年好学的时候,他一面讲学,一面四方求学拜师。有一天,他听到学生南宫敬叔赞誉老子是一个具有真才韬略的学者,便决定去拜见。孔子请南宫敬叔作引导,不远千里从鲁国去洛邑会见老子。鲁国君王很赞同孔子会见老子,以为能够增进鲁楚两国的关系,特地为孔子准备了车马和侍卫。孔子经过长途跋涉,带着学生们来到洛邑。老子异常兴奋,特地带着徒弟前去迎接。相见后,尽管年龄相差悬殊,双方稍有几分拘谨,由于孔子的真诚求教,老子还是毫无保留地传授了治学的道理,并赠给孔子有关的图书典籍,二人从此结为知己。 [http://www.wyrj.com上有更多资料]
后来,每当孔子向学生讲到这次会见时,都表露出对老子的深深敬佩。他说:“我之所以有长进,就是因为曾经见到过了不起的老子,并得到他博学的教诲。因此,我的学问是和老子分不开的。”几千年来,孔子被尊为圣人,老子只被看做是个道家,虽然地位悬殊,但圣人求教于老子的这种虚心好学精神,却为人们津津乐道,成为后世所效仿的治学典范。 [http://www.wyrj.com上有更多资料]
采用剔地阴线刻的手法处理画面,使得人物众多的场景清晰明朗,落落大方。对每个在场人物,为避免列像式的单调,多运用对称的组像,表现相互间的运动关系。同时衬托以云纹鸟兽图案和行走的车马,提点全景的流动效果,使得整个画面毫无沉闷呆滞的感受,成功地处理了这样一个名流济济的历史画幅。 [http://www.wyrj.com上有更多资料]
此外,它运笔工整,重视细部的刻画,也是这幅名作的特色之一。

孔子见老子在《史记》中至少有两个地方讲到了。其一是在《孔子世家第十七》: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索隐庄子云“孔子年五十一,南见老摐”。盖系家亦依此为说而不究其旨,遂俱误也。何者?孔子适周,岂访礼之时即在十七?且孔子见老摐,云“甚矣道之难行也”,此非十七之人语也,乃既仕之后言耳。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索隐庄周“财”作“轩”。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集解王肃曰:“谦言窃仁者之名。”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集解王肃曰:“身父母之有。”○索隐家语作“无以有己为人子者”。为人臣者毋以有己。’”○索隐家语作“无以恶己为人臣者”。王肃云:“言听则仕,不用则去,保身全行,臣之节也。”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其二是在《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孔子适周,将问礼於老子。○索隐大戴记亦云然。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索隐刘氏云:“蓬累犹扶持也。累音六水反。说者云头戴物,两手扶之而行,谓之蓬累也。”按:蓬者,盖也;累者,随也。以言若得明君则驾车服冕,不遭时则自覆盖相携随而去耳。□正义蓬,沙碛上转蓬也。累,转行貌也。言君子得明主则驾车而事,不遭时则若蓬转流移而行,可止则止也。蓬,其状若皤蒿,细叶,蔓生於沙漠中,风吹则根断,随风转移也。皤蒿,江东呼为斜蒿云。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索隐良贾谓善货卖之人。贾音古。深藏谓隐其宝货,不令人见,故云“若虚”。而君子之人,身有盛德,其容貌谦退有若愚鲁之人然。嵇康高士传亦载此语,文则小异,云“良贾深藏,外形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不足”也。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正义恣态之容色与淫欲之志皆无益於夫子,须去除也。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古
当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於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集解自勉励之意也。
第2个回答  2009-04-28
孔子在游历期间,过都城,向当时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问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