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作业

求一下 从隋唐到宋朝的历史小故事,400-800字左右。4月20号以前才交,所以不着急。 历史老师{副校长}说如果不交就别参加期中考试,不好的从新写。
所以:大家可以从网上抄袭。但是要先精心编排下,改一下。。 如果过了 追分哦!!!!

寇准抗辽
辽朝欺侮宋朝无能,多次进犯边境。到宋太宗的儿子宋真宗赵恒即位后,有人向宋真宗
推荐寇准担任宰相,说寇准忠于国家,办事有决断。
宋真宗说:“听说寇准这个人好强任性,怎么办?”
这个大臣说:“现在辽朝进犯中原,正需要像寇准这样的人来承担大事。”
寇准在宋太宗时期担任过副宰相等重要官职,他的正直敢谏是出了名的。有一次,寇准
上朝奏事,触犯了宋太宗。宋太宗听不下去,怒气冲冲站起来想回到内宫去。寇准却拉住太
宗的袍子不让走,一定请太宗坐下听完他的话。宋太宗拿他没有办法,后来还称赞他说:
“我有寇准,就像唐太宗有魏征一样。”
但是正因为他为人正直,得罪了一些权贵,后来被排挤出朝廷,到地方去做知州。这一
回,宋真宗看到边境形势紧急,才接受大臣的推荐,把寇准召回京城。
公元1004年,辽朝萧太后、辽圣宗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前锋已经到了澶州
(今河南濮阳,澶音chán)。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到朝廷。寇准劝真宗带兵亲征;副
宰相王钦若和另一个大臣陈尧叟却暗地里劝真宗逃跑。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今
江苏南京);陈尧叟是蜀人,劝真宗逃到成都去。
宋真宗听了这些意见,犹豫不决,最后召见新任宰相寇准,问他说:“有人劝我迁都金
陵,有人劝我迁都成都,你看该怎么办才好?”
寇准一看两边站着的王钦若和陈尧叟,心里早有了数。他声色俱厉地说:“这是谁出的
好主意?出这种主意的,应该先斩他们的头!”他认为只要真宗亲自带兵出征,鼓舞士气,
一定能打退辽兵;并且说,如果放弃东京南逃,人心动摇,敌人就会乘虚而入,国家就保不
住了。
宋真宗听了寇准一番话,也壮了胆,决定亲自率兵出征,由寇准随同指挥。
大队人马刚刚到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听到南下辽军兵势强大,一些随从大臣吓坏
了,趁寇准不在的时候,又在真宗身边唠叨,劝真宗暂时退兵,避一避风头。宋真宗本来很
不坚决,一听这些意见,动摇起来,又召见寇准。
宋真宗对寇准说:“大家都说往南方跑好,你看呢?”
寇准严肃地说:“主张南逃的都是懦弱无知的人。现在敌人迫近,人心动荡。我们只能
前进一尺,不可后退一寸。如果前进,河北各军士气百倍;如果回兵几步,那么全军瓦解,
敌人紧紧追赶。陛下想到金陵也去不成了。”
宋真宗听寇准说得义正辞严,没话可说,但是心里还是七上八下,定不下主意。
寇准走出行营,正好碰到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寇准冲着高琼说:“您受国家栽培,该怎
么报答?”
高琼说:“我愿以一死报国。”
寇准就带着高琼又进了行营,重新把自己的意见向宋真宗说了一遍,并且说:“陛下如
果认为我的话不对,请问问高琼。”
高琼在旁边接着说:“宰相说的话是对的。禁军将士家属在东京,都不愿南逃。只要陛
下亲征澶州,我们决心死战,击败辽兵不在话下。”
宋真宗还没开口,寇准紧接着又逼了一句说:“机不可失,请陛下立刻动身!”
在寇准、高琼和将士们的催促下,宋真宗才决定动身到澶州去。
这时候,辽军已经三面围住了澶州。宋军在要害的地方设下弩箭。辽军主将萧达兰带了
几个骑兵视察地形,正好进入宋军伏弩阵地,弩箭齐发,萧达兰中箭丧了命。
辽军主将一死,萧太后又痛惜又害怕。她又听说宋真宗亲自率兵抵抗,觉得宋朝不好欺
负,就有心讲和了。
澶州城横跨黄河两岸。宋真宗在寇准、高琼等文武大臣的护卫下,渡过黄河,到了澶州
北城。这时候,各路宋军也已经集中到澶州,将士们看到宋真宗的黄龙大旗,士气高涨,欢
声雷动。
萧太后派使者到了宋朝行营议和,要宋朝割让土地。宋真宗听到辽朝肯议和,正合他的
心意。他找寇准商量说:“割让土地是不行的。如果辽人要点金银财帛,我看可以答应他
们。”
寇准根本反对议和,说:“他们要和,就要他们归还燕云失地,哪能再给他钱财。”
但是,宋真宗一心要和,不顾寇准的反对,派使者曹利用到辽营谈判议和条件。曹利用
临走的时候,宋真宗叮嘱他说:“如果他们要赔款,迫不得已,就是每年一百万也答应算
了。”
寇准在旁边听了很痛心,只是当着真宗面不便再争。曹利用离开行营,寇准紧紧跟在后
面,一出门,一把抓住曹利用的手说:“赔款数目不能超过三十万,否则回来的时候,我要
你的脑袋!”
曹利用知道寇准的厉害,到了辽营,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定下来,由宋朝每年给辽
朝银绢三十万。
曹利用回到行营,宋真宗正在吃饭,不能马上接见。真宗急着要知道谈判结果,就叫小
太监出来问曹利用到底答应了多少。曹利用觉得这是国家机密,一定要面奏。太监要他说个
大概,曹利用没法,只好伸出三个指头做了个手势。
太监向真宗一回报,宋真宗以为曹利用答应的赔款数目是三百万,不禁惊叫起来:“这
么多!”他略略想了一下,又轻松起来,说:“能够了结一件大事,也就算了。”
他吃完饭,就让曹利用进来详细汇报。当曹利用说出答应的银绢数目是三十万的时候,
宋真宗高兴得简直要跳起来,直称赞曹利用办事能干。
接着宋辽双方正式达成和议,宋朝每年给辽朝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不用说,这笔巨
额赔款,长期成为北宋人民额外的沉重负担。历史上把这次和议叫做“澶渊之盟”。
由于寇准的坚持抗战,到底避免了更大的失败。宋真宗也觉得寇准有功劳,挺敬重他。
但是原来主张逃跑的王钦若却在宋真宗面前说,寇准劝真宗亲征,是把皇上当赌注,孤注一
掷,简直是国家的一个大耻辱。宋真宗一想起在澶州的情景,真有点后怕,就反过来怨恨寇
准,竟把那忠心耿耿的寇准的宰相职位撤了。
“如挂角”的典故,说的是隋朝李密的故事,他曾做过瓦冈山反隋义军的首领。李密,字法主,京兆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贵族。李密少年时代,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职。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发愤读书,因以放牛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读书。

有一次,李密听说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李密一看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为此《新唐书•李密传》记载:“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李密谈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杨素。回家以后,杨素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个人的学识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将来你们有事可以与他商量。”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李密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杨玄感兵败被杀,李密逃亡,后加入瓦岗军,人称魏王。李密发布讨伐隋炀帝的檄文,数说杨广的十大罪状。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话。意思是,用尽南山的竹子作竹简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决开东海的水也洗不尽他的罪恶,为后世留下了“罄竹难书”的成语。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

简略的故事标题,有兴趣百度百科里一搜就有,全打上来也太多了!
1.唐朝建立
2.玄武门之变
3.武则天建立周
4.太平公主、李隆基联合发动政变
5.安史之乱
6.黄巢起义
7.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给辽国
8.赵匡胤黄袍加身
9.北宋败于辽。杨业死
10.檀渊之盟
11.金灭辽
12.靖康之耻
13.赵构建立南宋
14.岳飞大败金军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443490.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06
“如挂角” 隋朝李密曾做过瓦冈山反隋义军的首领。李密少年时代,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职。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发愤读书,因以放牛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读书。

有一次,李密听说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李密一看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为此《新唐书•李密传》记载:“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李密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杨玄感兵败被杀,李密逃亡,后加入瓦岗军,人称魏王。李密发布讨伐隋炀帝的檄文,数说杨广的十大罪状。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话。意思是,用尽南山的竹子作竹简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决开东海的水也洗不尽他的罪恶,为后世留下了“罄竹难书”的成语。
第2个回答  2018-07-05
他们的观点是片面的。理由:武则天既有功也有过。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发展;过:重用酷吏,刑法残忍,独断专行。
这是标准答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4-06
你就给校长讲隋炀帝杨广杀兄奸嫂。保证校长爱听。
第4个回答  2009-04-06
隋朝杨广杀父弑兄,唐朝玄武门之变都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