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

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杨花”指的是柳絮,“子规”指的是杜鹃鸟

“杨花落尽”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子规啼”哀婉凄切,渲染诗歌忧郁的氛围,强调作者思乡念远的情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全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翻译: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扩展资料: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9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的用意是:首句以杨花、子规起兴,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原文如下: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白话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今湖南洪江)县尉。《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

《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31
写杨花落尽描写了一幅静态的凄凉的画面,而子规的啼叫则使这幅画面更显凄凉,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凄凉与不舍,生动完美的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4-25
“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第4个回答  2022-01-14
1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令(暮春)。
2取其象征意义:漂泊不定的杨花暗示了友人的前途命运未卜,子规长鸣“不如归去”借此来表现关怀友人,希望他早日归来。
3借这两种景物,烘托了凄凉悲婉的氛围。给人了一种画面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