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整体点评

对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整体点评

《水浒传》是公认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不少思想史家、文学家在开列的“青少年必读书目”中,都有《水浒传》,金圣叹更是认为,《水浒传》在“惩恶扬善”,对人的教化作用上,与“四书五经”相同。

“《水浒传》有大段正经处,只是把宋江深恶痛绝,使人见之,真有犬彘不食之恨。从来人却是不晓得。”(《读第五才子书法》,下引文同)

“一百八人中,定考武松上上。时迁、宋江是一流人,定考下下。

鲁达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心底厚实,体格阔大。论粗卤处,他也有些粗卤;论精细处,他亦甚是精细。然不知何故,看来便有不及武松处,想鲁达已是人中绝顶,若武松直是天神,有大段及不得处。

《水浒传》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绊,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

《水浒传》一个人出来,分明便是一篇列传。至于中间事迹,又逐段逐段自成文字,亦有两三卷成一篇者,亦有五六句成一篇者。

《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

金圣叹有很多地方画龙点睛,把全书人物、故事贯穿一线,使人读之,不觉其繁复,只觉其精彩。
记得从初中时就开始粗读过《水浒传》,后来在高中阶段,随着“评《水浒》,批宋江”运动的开展,又翻阅过该书。应该说,对该书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还是略知一二。这次阅读,距离初中时的第一次阅读,时间跨过了近40年,这些年来,尤其是大学毕业后,工作之余,阅读是我生活的常态,就如一副楹联说的:“非关因果方为善,不计科名始读书”。但老实说,从没有读过像金评《水浒传》如此精彩绝伦的书籍。读这本书,就像台湾哲学家钱穆先生说他自己一样,此前尽管读得烂熟,“却如同未读”。足见金评的过人之处。
“金评水浒”告诉我们这样几条重要信息:
一,一部《水浒传》,施耐庵着力描写,也是最被褒扬的成功人物是武松,其次是鲁达和李逵。
二,《水浒传》表面上看是颂扬宋江的忠义,实际上是无处不在张示宋江之恶。在上梁山之初,就把晁盖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待到晁盖死后,更是肆无忌惮地明确要“替天行道”,除了不遵守晁盖遗嘱,让出“第一把交椅”外,还运用各种权术,稳固自己的地位。
三,《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最让金圣叹敬佩的作家了。他对《水浒传》的故事情节的安排无不赞美有加,对每位人物出场和个性都有独到的点评。甚至某个人物的某一件事,相隔了好几章,金圣叹都能使其前后贯通,浑然一体。
四,金圣叹点评《水浒传》,尽管在每章的开头有总评,文内有插评(和眉评),然而更多地从文章技法、结构、语言风格上评点,而对其每个章节的中心思想却涉及得并不多。这应该是金评水浒的一个小小的缺憾。
五,金圣叹指出,虽然晁盖是作者凭空加上的一百单八将之外的重要人物,但晁盖的死,宋江却有间接地谋杀嫌疑。因为自从宋江上山后,每有战事,宋江都要极力阻止晁盖下山,表面上看是爱护晁盖,担心他的安危,实际上却在“架空”晁盖,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唯独曾头市一战,宋江没有劝阻,晁盖一去就中了毒箭,回山不久就去世了。

当然,读过金圣叹的评点,回头再细想。《水浒传》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很多地方这些所谓的“好汉”常常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他们不但动辄滥杀无辜,而且动辄就同时把被杀对象剜心割肝。
宋江用各种极端的手法骗取一些官员上山,这些被逼无奈上山的英雄却对宋江没有异心,没有怨言,这是不可思议的。
再就是,在“三打祝家庄”一场战役中,不但杀死了扈三娘的未婚夫祝彪,而且被鲁莽的李逵杀死了扈太公一门老小,这扈太公不是别人,正是后来梁山泊的一员重要头领一丈青扈三娘的老爹。然而没见扈三娘对李逵有任何不满和要复仇的意思,并且听从宋江的安排,嫁给好色之徒矮脚虎王英。这些明显的疵点和结构上的漏洞,虽然没有被金圣叹点出,却是不能自圆其说的。
再就是金圣叹指出的另外几处缺憾:史进寻王教头不见,一憾也;张青店中麻杀一头陀,竟不知名姓,二憾也;祝家庄祝氏三杰的武师栾廷玉死得不明不白,没有交代,三憾也。有此三憾,就不能说《水浒传》完美无缺了吧?
顺便说一下,周锡山先生点校,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金圣叹全集》编校粗疏,错别字满篇,浪费纸张和金钱,千万别购买。岳麓书社出版,罗德荣点校的《金圣叹评批本水浒传》,虽是横排,但把金圣叹批文全用红字体标出,看上去赏心悦目,值得拥有一套。我为了不留遗憾,又购买了凤凰出版集团(原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陆林先生点校的竖排本《金圣叹全集》,错别字很少(并非没有),值得收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