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教的思索:佛陀便无所执着了吗?

我所知菩萨是有所执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执着于“度众生,证菩提”,岂非大执?然菩萨被誉为“不究竟”,此“不究竟”所指为何呢?

再说,佛陀便无所执了吗?既无所执,何故显身于佛,度化世人呢?

末学寡陋,特来听听大家的指教,盼答,拜谢!

milla兄 好有一问!

末学就自己阅读经典所知,供养大众:

菩萨之所以被说为不究竟,原因无他--尚未成佛,故智慧不究竟、无量善巧亦不究竟。

兹再详细说明如下:

成佛之道的究竟圆满,必定要满足一切种智的修证,而一切种智的圆成,必须从亲证真心--如来藏开始,才是真正入佛法大门,之后继续深观如来藏的种种体性,如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等,之后对於如来藏以及其於七识妄心基本的体性有所验证之后,才能进入一切种智--即如来藏所含藏的一切功德种子的现观智慧。而满足了一切种智的修证,才是到达究竟佛地,而菩萨纵然开始修学一切种智的内涵,只要还有一分遗漏,就只能称为道种智,因为一切种智的修证还不究竟故。

既然了解此道理后,便知菩萨为何不究竟。

接著菩萨的执著:

菩萨到了初地时,其实早就可以如阿罗汉灭除最后一分我执,而将自我全数灭尽(此灭尽非断灭空无,灭尽自我后,仍然有如来藏真心独存),取证无余涅盘。但是为了众生,不忍众生苦,以及要完成佛道,满足一切种智的修证,因此留下最后一分微细的润生惑而不断尽我执,继续利乐众生以及进修智慧。然而要满足一切种智的种种无量无边之智慧,还是得从与众生相处的过程中,引发许多亲证种智的因缘。

虽然菩萨尽心尽力的渡化众生,但是初地以上的菩萨,已经能现观初分的法无我了,能够现前观察自身都是从如来藏真心所出生,而一切众生也无非从如来藏真心所出生,乃至於世间种种的功能都无非直接、间接、展转从如来藏真心而出生。因此菩萨登入初地时,对於世间以及自身是无所执著的,唯除一分润生惑--利乐众生的最后一分我执。

而这个我执是到了七地时,证得念念入灭尽定方才断尽,此时佛陀会来传授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让这位七地菩萨登上八地,而此八地菩萨已经断尽最后一分我执,却不会如同阿罗汉灭尽自我而入无余涅盘不再利乐众生。然而虽然断尽我执,可是还有烦恼习气随眠尚未究竟断除以及一切种智的修证还未圆满,因此还是不究竟。

八地菩萨继续进修到佛地以后,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盘,就这样永无止尽的利乐众生,而之所以会不断利乐众生而不止息,是因为登入初地时,所发的十无尽愿,因为这个大悲愿,一定会无止尽的利乐众生而不取灭度。因此成佛后,依然继续实践往昔初地时所发的十无尽愿。

然而对於执著,必须再做一分说明:

执著的根源,是第七识末那识或者称为意根的作用,此心有覆无记性,只依著习性而运作,而这个习性其实也可以说是一种执著,凡夫之人贪爱自身以及贪爱世间种种,造成末那识养成对於自身以及身外之物的执取,进而造成众生流转六道,特别是三恶道,轮回下堕不已。

而菩萨始从断除我见开始,就已经确认自身的虚妄性,包含身体、意识觉知心、以及意识觉知心的见闻觉知性之功能,都是因缘所生,虚妄不实。然后渐渐断除对於这些功能的贪爱,因此末那识便渐渐不再执著於这些功能差别,而倾向於清净的习性,乃至於一直到佛地,才是真正究竟清净的末那识。

各位师兄应该知道,执著是有恶有善、有染有净,不同的执著会导致不同的来世果报以及生生世世的修行或环境。

因此菩萨度众生、求佛道的历程中,是不会对於众生有眷属欲的、何况是贪爱,如果对於度众生有执著的话,必然会对於众生的接受度、以及度众生的多寡而生烦恼。求佛道的过程也是自然而行的,如果有所强求,那必定连我见也尚未断除。

而最后 佛陀示现人身来度化,也是因著过去初地所发的十无尽愿而无尽实践,只有阿罗汉才会因为灭尽自我--灭度,而不再度化众生,因为灭尽自我以后,又有谁能够继续利乐众生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16
建议您亲自看看楞严经,对佛菩萨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佛性有更多的了解。

即使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佛菩萨法身亦是如如不动、

这个境界不是用意识心可以想象,必须要亲证。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

有所执着就不能称之为佛或菩萨
第2个回答  2009-04-16
原因很简单,因为您所谓的‘佛陀’是神格化的佛陀,因此才有此问题出现。 如佛陀是波罗蜜成熟而降身成人是为了成佛,那么您的问题就不存在了。 成佛之前(就是菩萨)还执著于成佛,但成佛以后就无所执了。

菩萨是不究竟解脱,换言之就是凡夫。 依据是您看看释迦佛陀传或者是本生经。 里面找不到佛陀还是菩萨的时候使用过种种神通以及显示救人还是度人。

既然如此何来佛陀显身于佛呢? 佛陀是在2500年前成佛,而不是本来就是‘佛’。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是愿,也是执所在。 因为误以为‘人’是真实存在的,‘众生’是真实存在的。 佛陀说诸法无我,既然无我则何来真实存在呢? 所以这种‘愿’是有问题的。 佛陀度人是因为因缘成熟,而不是佛陀成佛是为了刻意度众生。

‘度众生’可以理解为帮助,也可以理解为‘布施’的一种。 无论是六波罗蜜还是10波罗蜜都没有度人这条,原因是佛陀强调说法者必须证果解脱。 佛陀成佛之后就把‘法’布施给人们,希望人们可以以自己为皈依,依靠自己,依靠法,来走向解脱。
第3个回答  2009-04-16
“无所执着”的出处是《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陀在回答须菩提的“云何降伏其心?”(怎样降伏自己的狂妄的心)这个问题时,所做的回答,主要是讲如何降伏狂妄的心和如何生清净心的,这和“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度众生,证菩提”并无矛盾!!

佛教的各部经典有其当机偏重,不应自取矛盾。

读诵《金刚经》的功德无量!!!但不要太执着,否则容易堕入虚妄,成了口头禅!

————————————————

“《六祖坛经》和《金刚经》历来是汉地学佛人提的最多,最为骄傲的,仿佛一提这两部经就能提升自己的地位,脑袋上顿时闪耀光环,这样非常不好,非常大的过错。学佛虚妄不得,要看自己在什么层次上,这两部经是佛教里最高层次的经,高无可高了,第一了义经,非起码证到四禅以上境界者实在无从说起。”

“对于初学者而言,完全没有必要去理会《金刚经》,《坛经》,我认为在末法时代的现在,《金刚经》是最不该迷恋的一部经,因为很不合时宜,很多的佛油子喜欢的不行,导致堕入虚妄。一切佛法皆为断法,即断一切分别意识的法门,粗分三种,外断,内断,密断,细分无数。而《金刚经》《坛经》最高之密断法,非我等层次根器可以印契,“无所住而生心”大似蚊子叮铁牛,甚难下手。”

“我们从佛学的结构很容易发现,越是适合最上根器的法就越简单,甚至不立文字,而相对“低”的法则越是罗嗦。这全是因为针对根器不同的缘故,根器好的人木石皆为说法,根器差的人上百经典他都不能领会。则此理也。故达摩初来,因为当时的人还不信有教外别传,所以只能传相对比较低的法,所以《楞伽经》名相甚多,而次第清楚。而后,因缘已经比较成熟了,所以到了五祖开始以《金刚经》教授。实际上,对于修为不是已经很深的人来说,《金刚经》只是口头禅,让人不知如何入手,而《楞伽经》则有方便可循。”

参考资料: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321829.shtml

第4个回答  2009-04-17
楼主关于“执着”之问,其实与佛法无关。只是“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等世间法。

欲界众生,八识心王具足(色界无眼识,鼻识;无色界无眼耳鼻舌身识);除第八识“如如不动”不触六尘之外;由其出生的前七识都会触六尘而有分别。其中,第六识(意识),本来就具有分别,执取,思维等功能;若欲令其“无念”“无执”,犹如以石压草,石去则草生;犹如扬汤止沸,终无用处;第七识(意根),本来就具有时时攀援,处处做主的功能;而且,熟眠无梦,闷绝,无想定,正死位,灭尽定等五位中,也不断灭,分分秒秒运作不止;若不入无余涅盘,则无可能断除。

如上,妄心必定有执;真心本来无执;妄心是缘起法,生灭法;真心非从缘起,不生不灭,本来自在。
而这个真心,古来极难触证,未悟者混淆真心妄心,在意识心层面上探究“执与不执”,成为“戏论”。非是佛法!

略答楼主所问:
菩萨触证真心,了知法界实相;故意“留惑润生”(也因此故,未断尽一切烦恼,未除尽尘沙惑。不名“究竟”),因有惑未除,还将在三界内受生;而其“生存”之目的:一者上求佛道;二者下化众生;若非如是,若不“执着”于此,则不名菩萨;则因地发菩提心之时,所发之“四宏愿”即成妄语?
诸佛住于“无住处涅磐”,不灭色身而能安住涅磐境界,非如二乘人须灭尽十八界一切法,唯余真心住于涅磐。因此,佛可以在涅盘中度生不止;而二乘人入无余涅盘之后就根本不可能去度众生。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如上“四宏愿”又名“诸佛通愿”,即是“发菩提心”之内容。
《华严经》云:“亡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诸佛菩萨,因修佛法故,不修“魔业”故;因发“四宏愿”之因,而得究竟成佛之果;若无此因。即非菩萨。何以在菩萨位乃至佛地即“不执着”于度生呢?
复次,诸佛法身乃至一切有情之法身,本来永无执着;强令生灭不已之妄心不去执着,非是佛法,而是外道。比如道教的“超然物外”,政党的“大公无私”,社会学的“助人为乐”等等,这些东西只是符合于佛教中最浅层次的“修集善根福德”,连小乘初果(须陀洹)所需要的第一步:“断除我见”也未能做到。却被诸方大师用以教导学人,以为这就是佛法。正是“浅化佛法”,“世俗化佛法”,实为“毁坏佛法”的行为!
楼主若是个立志了生死,成佛道的大丈夫;请实发菩提心,深入经藏,先了知“三乘菩提”之大概,不要再受“大师”笼罩而如是戏论。

末学浅陋,只能说个大概,深细之处,请阅“ionic豪”师兄的回复。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第5个回答  2009-04-16
经五百年口传的佛经难免会有失真和偏差,更重要的是一些信徒在口传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教训,从而导致现今的佛经浩瀚入海、内容不一,甚至多处彼此矛盾。可见现今的佛经已不再是释迦牟尼的教理了。”

民间佛教另一个“创造”就是菩萨。释迦牟尼并没有提出“菩萨”,庙里供奉的菩萨像更是违背释迦牟尼教理的。笃信佛教的阿育王曾下令铲除一万八千个雕刻偶像者,因为信仰虔诚的阿育王深知拜偶像是违反佛教宗旨的。

至于中国老百姓广为信奉的观音菩萨更是经过后人不断“改装”而成。梁博士说,观音是佛教徒把来自印度的慈悲神和自在神组装而成的新神,起初的观音是男子且留着胡子,后被中国佛教徒改成女子。“可见观音不过是后人杜撰的产物。而其所谓的菩萨显灵都是邪灵的工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