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中学作文教学德智技综合培养的原则

如题所述

“人室由户”,要进人作文之“室”,必须通过审题之“户”,所以作文基础等级中把“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即作文的审题放在第一位.什么是审题呢?
审题,是对题目的意义、范围和要求的审定.审题的过程,就是确立文章体裁、题材、中心和写作的过程.这是作文的第一步,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否则将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后果不堪设想.尤其是的时候,考生容易抢时间,临场心里又十分紧张,所以冷静审题显得特别重要.
审题的具体任务,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确定文章的体裁,因此,作为作文第一步的审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作文审题的准确与否,就直接决定了文章质量的优劣、写作的成败.
审题时要突破的第一步是辩明题型,常见的题型有:
1.命题作文
它的特点是命题者只出一个标题作为我们作文的依据.它有时只是一个词,如“习惯”(1988年全国题);有时是一个短语,如“我的财富”(1996年上海题);有时是一句话,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标题之外,一般还附一定的提示、要求.这类命题作文的审题,自然要把握题目的主要意义,也要注意“提示”与“要求”.
2.材料作文
常见的材料作文有两种类型:一是文字材料,如寓言、典故、现实生活事件等;二是图画材料:一幅或多幅,多为漫画(讽刺).这类题目要求我们根据所给材料,按提示中对于文体、篇幅等的要求自拟题目作文,所拟的文章标题.所写文章的内容,都必须同所给材料、提示有关联.
3.话题作文
从1999年开始,以2000年作文出现“话题”字眼为标志,产生了一种更注重考查考生思维品质和写作基本功的作文形式一话题作文.“话题”也是材料,是谈话的中心.题目是为了引出话题,只是写作的起点,作文只要与题目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最大的不同在思维方式上:前者呈辐射式,后者呈扇形.和一般的材料作文比较,话题作文的审题更加宽松,内容更加宽泛,为写作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天地.
4.无主题命题作文
这是近两三年的趋势.这种作文注重多元化,注重话题作文与给材料作文的“杂交”型,舍弃多年不变的AB关系型,作文主题不设限.它要求我们从材料得到启发,联想生活现象,提炼出观点来,从无序的感觉中提纯结构和情感及逻辑线索.我们写作时要弄清话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的写作并且有由实写到虚,或由虚写到实的能力.
从命题的实际效果来看,前两类题型因为限制性太强,不利于考生发挥,因此近几年的
基本采用话题作文或无主题命题作文的形式.
审题时要突破的第二步是审准题意
1.审准命题作文的题意
(1)从标题语法结构入手,切入标题的深层
分析标题的语法结构,以确定文字的主题与重点.由于命题作文标题一般有词语式、短语式和句子式,因此可从语法结构人手来捕捉命题的意图,确定自己的思维走向.如《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1991年全国题),主谓结构,主语“近墨者”究竟是不是“黑”?是不是能够被染黑?起决定作用的不在别的,而在“近墨者”本人.这样分析,文章的要点就显豁了;《坚韧一-我追求的品格》(1998年全国题),主谓结构句,什么是我追求的品格?“坚韧”.“我的追求”限制了写作范围,是“我”的追求,而不是“别人”的追求.
(2)分析标题词语的内涵、外延以及词语间的逻辑关系
我们知道,词语有本义月申义和比喻义,有时还有临时语义(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产生的临时义).1997、1998年作文侧重本义,1996年侧重写引申义,1995年侧重写比喻义.审题时,要确定好标题词语的内涵与外延,才能体现出“思维的准确性”.另外还要正确分析词语间逻辑关系.
2.审准材料作文的题意
(1)分清类型,掌握含义的“分析法”
材料作文的材料有文字材料与图画材料.文字材料可分为两类:一类对材料本身所述事实阐明看法,叫事例型;一类对材料所影射十喻的现象展开议论,叫比喻型.前者的材料是事例,在本来含意的基础上予以扩大与深人;后者的材料是媒介,是喻体在喻体基础上挖掘其比喻义.漫画材料一般都属于比喻型,它往往用夸张、幽默、讽刺的手法反映现实,写作时,应把它的比喻义找出来,而不应“就画论画”.如 2005年福建作文.
(2)推敲词句,找出材料的“突破口”
抓住材料中能够揭示内容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这些词句是材料中的“眼”.如果要我们根据下面材料写一篇议论文,怎么审题?
有一次,人们问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您创建了一个第一流的物理学派,有什么秘诀?”不料玻尔却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听到这个回答,大家都感到十分诧异和不解.
玻尔的回答确实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请以“出人躺和情理之中”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下面对此话题材料的审读,错误的一项是(  )
A.话题是“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出人意料”,意思是超乎寻常;“情理之中”,表示并不怪诞,话题集二者于一身.那么这则材料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生活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常常是统一的.
B.从玻尔教授的回答来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常常存在这样出人意料的事,因而作文可以写生活中存在的偶然现象.一流的科学家说出来的话又可以找出原因,这在情理之中,所以也可以写生活中的必然现象.
C.玻尔的回答表现了玻尔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谦虚的治学精神和博大的胸怀,以及师生之间平等相处、坦诚相待的人际关系,而这些都是创建一流学派应该具备的必要条件,所以在情理之中.
D.从话题中,可以联想到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阻挠钱学森回国,说手无缚鸡之力的钱学森“抵得上5个师”一-出人意料;从中看到知识的力量-一情理之中.这样一来,围绕话题谈知识就是力量,把生题变成熟题.
所以审题要准确.要善于从关键词句中提取重要信息,准确把握命题意图.对于比较抽象的话题,还要学会化抽象为具体,学会联想.如 2003年作文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就要弄清其中涉及的几个概念的含义:“感情亲疏”指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亲密程度,理解为“感情冲动”、“感情波动”、“感情交流”都是错误的;“对事物的认知”即对客观事物作出认识判断,理解为“决定”、“事实”、“认同”也是错误的.
(3)求同寻异,抓住材料的“关联点”
这主要是指提供多则材料的文题.材料一多,材料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关系.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学会辩证思维,从现象到本质地深人分析,抓住多则材料间的“关联点”.根据材料的性质,现在介绍“求同法”和“求异法”.
求同法:提供的几项材料在形式、内容上虽不相同,但在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审题时,就是要找出材料间的共同点.如下面一组材料:
李时珍经过27年的调查研究,写成《本草纲目训埃文利希发明六零六药物,失败了605次;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 30年,才写出了《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孔马克思用14年时间才写成《资本论入爱迪生发明电灯也经历了数百次失败.
材料分别列举了五个人的五件事,相对独立,各不相同.但相互间都存在着共性一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们都能认准目标后就坚持不懈,长期奋斗,不怕失败.这个共性就是材料的中心内涵,也就是我们要归纳的中心论点.
求异法:如果几项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那么在审题时,首先要找出正反材料 之间的对立点,从正反材料的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
看下面两则材料:
A.近来者赤,近墨者黑.
B.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
这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对立的.材料A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品质,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材料B说明人即使处在污浊的环境,也能不受污染,形成并保持高尚的思想品德,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找它们的“关联点”时两方都要注意到.如果仔细分析,就会看出,这两则材料虽然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即都是说人或事物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3.审准话题作文的题意
几年来所采用的话题作文,尽管一再降低了审题的难度和要求,但仍有相当多的考生在写作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题现象.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考生对话题作文内在和外在的特征缺乏清楚、准确和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对”提示语”的审视这一环节重视得不够.
话题作文审读材料、理解题意要讲究一定的方法.
(1)研读材料,熟悉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原理(道理).
(2)领会要求,明确作文范围.
(3)联想分析,从话题到立意.方法是:由此及彼,从现象上展开联想;由表及里,从道理上弄清内涵.
(4)拟定一句话,把它作为文章的中心,使之成为文章的亮点.
统观学生作文,我们发现许多人都不会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对文章中心的概括.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弄清文章要写什么,下笔之前心中没谱,本来就是在学习写文章,却还要提笔就写,一气呵成,自然就不能写出好文章.其实,不管是名家还是什么人,他们在写文章时心里都有一个明确的意思,即明确的中心观点,有的干脆在文章中设计了直接表达中心观点的句子.可是,我们有的同学不习惯或不会在文章中设计表达中心观点(或意思)的句子;有的则是心存片面认识,以为直接设计表达中心的句子就是欠含蓄,就是缺乏技巧.殊不知,作文所要求的恰恰在这方面.阅卷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而且又有时间限制,快速阅读判分是阅卷老师的基本功.含蓄的作文需要老师反复揣摩体会,当然费时费力,这与阅卷的时间短、效率高相矛盾.因此,作文要求考生必须在文章里恰当设计表达中心的句子,并将其放在文章的显眼位置.设计表达中心的句子,要从材料及话题要求出发,运用其中包含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得出一个带有一定生活指导意义(或哲理)的判断,这个判断就是中心思想或中心观点.考察每篇优秀作文,它们都运用了不同的判断,所不同的是,表达这个判断的句子因文体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一般地说,议论性文体的中心句就是一个判断句,记叙性文体的中心则是一个议论抒情味很浓的句子,无非这两种.至于怎样具体表述,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甚至因语言环境而有所不同.
4.无主题命题作文
无主题命题作文的要求尽管相当宽泛,但是并非没有限制,我们要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就一定要认真审题,通过审题来确定材料所要求的内容范围,确定文章内容的重点.作文的审题一般包括:审清话题材料、分析限制条件、把握写作要求、明确写作主旨四个方面.另外,“自选文体”并不等于不要文体,更不意味着考生可以随心所欲地写“四不像”的文章.考生如果选定了写议论文就要写得像议论文,符合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如果选定了写散文就要像散文,符合散文的文体特点.
无主题命题作文在审题时应兼顾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相关方法.
审题时要突破的第三步是确立文体
确立文体的时候,要注意两点:
第一,你所拥有的材料用什么表达方式来体现主旨更合适.
第二,你擅长写什么文体.总之要综合考虑,扬长避短,发挥特长.
审题时要突破的第四步是要做到释文、探幽和明旨三方面相辅相成
作文的审题要求写作者在审题过程中要做到释文、探幽和明旨三方面相辅相成.
释文,应先知学词的本义,再掌握它的引申义和比喻义,唯有透彻地理解题意,才能保
证审题的准确无误.
探幽在看懂题目字面义的同时,还要透视其隐含义,把握题目深刻的思想内涵.
明旨写看材料作文,关键是把握材料的主旨,既接受材料的限制,又从中得到启示.
若写话题作文或无主题命题作文(一般不规定主旨)应细读话题文字,明确写作范围,确定中心和体裁,然后“大题小作”.须知,话题作文审题中的“定向”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要具备这三方面的真功夫,关键在于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理解分析能力.
简单说来在考场上,审题技法主要有三:
技法一,先切后截.于材料中寻得一个切人的口子,以获得一个截面;或者说找到一个写作的角度,将作文的范围加以缩小或限制.不泛泛而谈,单刀直人,放纵情思以自由驰骋.
技法二,先比后取.根据命题要求拟出两套作文的方案,再比较其优劣,以更吻合命题意图为原则来决定其中应该保留的方案.这样看似费时些,但如果平时有意加强了取舍的训练,临考就能得心应手.
技法三,先扣后提.开篇即扣住材料给出的作文立意,不旁逸斜出.在此基础上,审题应学会高人一筹,使自己的思想更深刻些.
【题便示范】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太空中能看到的唯一的人工建筑”的说法就广为流传.据说是得到了众多宇航员的亲口核实,并有照片为证.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甚至煞有介事地说:“美国宇航员称,他们从月球上用肉眼能看到的人类最大的建筑物是长城,在上面看到的长城像一条黑色的蚯蚓.”
我们在太空真能看到长城吗?我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在顺利返回地面后,有记者好奇地问:“你在太空看到万里长城了吗?”杨利体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
为什么我们的内心的渴望与事实并不总是一致呢?当我们知道真相时,我们怎么面对呢?请以“面对真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准确而全面地审清这个话题作文材料,你觉得哪几句话是必须把握的重点?
提示:审题要全面.要仔细阅读分析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包括写作要求中的每一项内容,确保无一遗漏.如2003年作文“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是复合型的话题.“感情亲疏”、“对事物的认知”之间的“和”字不可忽视,它是二者的联系点、行文的关键点.立意的方向可以是“正确的认知应当战胜感情的亲疏”、“感情要服从理性”、“感情要接受理性的指导”,也可以是“感情的亲近有助于理性的认知”,也可以认为两者存在着丰富而复杂的联系……只要能自圆其说都是符合题意的.在写作过程中,“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两个方面,可以始终联系在一起,也可以有所侧重,无须平分笔墨,侧重于写“感情亲疏”或者“事物的认知”都是允许的,但只写“感情亲疏”,或者“事物的认知”,评卷中都会被视为偏离题意.
2.阅读下列作文材料,然后完成题目.
据报载,一位中学生设计了一项航天项目实验方案,自以为肯定能得到全国一等奖,结果只得了三等奖,发奖时,他竟不起立领奖;还有一位中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完成了一项发明创造的设计,当他得知工厂要投产时,却单独和厂方洽谈,要厂方给他两万元人民币,或送他出国留学.
从所列出的审题结果中,选出最佳的一项( )
A.要有商品意识
B.要不知足
C.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D.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提示:从2005年全国17个省市自命作文题来看,作文有回归传统命题和材料作文的趋势.审题是其中关键的一步.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人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3.下列对作文题目审读有误的一项是( )
A.《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选择 关系的文题,必须说明为什么不能光有“临渊羡慕”的空想,而必须“退而结网”,采取实干态度的理由.
B.《根深才能叶茂》一题,强调根深这一必要 条件,立论也是以这一条件为依据的.
C.《学贵多问》中的“贵”,揭示了多问对于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D.《梅花欢喜满天雪入从文题来看,抓住“梅花欢喜”几字,赞美梅花的不畏严寒、不怕风 雪的习性.
提示:有些作文的题目或材料很含蓄,所以不能就事论事,必须深挖内涵,正确揭示寓意.如《羡鱼与结网》一题绝不是论述捕鱼的问题;《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题也不能理解为论述环境卫生工作.尤其是材料和图表型作文,更应认真地理解材料或图表的含义.揭示寓意常常表现为探求其比喻义、象征义.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其特点是利用某种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些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某些题目所含的正是一种象征的意义,因此审题时不能就事论事,应挖掘它的象征义,考虑它象征什么最有现实意义.
4.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据说,犹太王大卫的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何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的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一位哲人曾说:成功和失败只代表过去.忘记过去,才可能走进新的天地.另一位哲人又说:过去不能忘,因为历史是一个永远的存在.
请以“忘与不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提示:一个好的作文题,材料和话题之间应更多构成拓展、激发关系,这样的作文题可以帮助我们跳出习惯思维的框框.这是一个既可偏重一方又可探讨两者关系的话题从“忘”来说,可以写对过去的超越,对得意者的警醒(是非成败转头空X对失意者的安慰(懂得忘却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以及对遗忘的无奈.愤慨(今日的山盟海誓,明日的形同陌路;今日的高朋满座,明日的门可罗雀)等;从“不忘”来看,至少可以谈对人生过往经历的珍视(所有的苦难不会白白忍受,昔日的美丽依旧深藏心底X对历史和传统的肯定以及对逃避过去的谴责等;再从两者关系来看,“忘”与“不忘”可以构成互补关系(有的该忘有的不该忘)、矛盾关系(该忘的忘不了,不该忘的却忘了)和交叉关系(忘与不忘互相渗透,人生本就如此彷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