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割肉侍奉大王,从此流传下来了一个什么节日,至今我们都在过?

从此流传下来了一个什么节日,至今我们都在过?

流传下来的节日就是清明节而这个大臣就是介子推。对于清明节我们应该也很熟悉,因为这是我国的法定节假日,是为了纪念先祖而特殊存在的节日。其实更早以前就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忠心无私的品格才有了这样的节日。今天就来讲讲关于清明节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当时的介子推是一个非常忠心耿耿的大臣对待君王别无二心。当时晋朝为了争夺地位也比较混乱。而当时有一个妃子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帝王,所以设计让太子申生自杀了。但是申生还有一个弟弟也就是重耳,妃子当然不会放过重耳所以想要一并杀了重耳。于是重耳为躲避追一路逃跑,因此很多跟着他的臣子都走散了只留下几个忠心耿耿的臣子,而介子推就是其中一个。

后来他们逃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当时所有人都是又累又饿可是根本找不到一点食物。所以一直养尊处优的重耳就这样饿晕了过去不省人事了。介子推却很关心重耳害怕重耳会死去,因此介子推割掉了自己腿上的一块肉喂给了重耳,就这样重耳得以活了过来。恢复了精神的重耳就这样逃脱掉了追杀。

后来重耳得到机会回国成为了晋文公,他也因此大肆封赏那些有功之臣但唯独忘记了介子推。所以当时很多人就非常不满为介子推打抱不平,晋文公只好亲自找介子推为他封官。但是介子推根本就不愿意接受所以背着自己的母亲进了深山。所以后来重耳更是想办法放火烧山让介子推出来。没想到介子推就这样烧死在了山中,因此晋文公痛心不已下令纪念介子推。后来这一天也就成了寒食节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清明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23
流传下来了:寒食节,至今我们都在过的:清明节。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第2个回答  2019-10-23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
早年重耳出亡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据《韩诗外传》,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做头须(一作里凫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虐了一番。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 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后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第3个回答  2019-10-23
清明节啊!这一天又叫寒食节。据说是骨折,因为今晚因为没有东西吃,然后一位陈子给他fine哥身上的肉来让他有饱腹感。
第4个回答  2019-10-23
这个大臣是介子推,因为当年晋文公重耳被人追杀,在饥寒交迫的时候,介子推把自己的肉给他吃。后来大王知道了深为愧疚,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的“寒食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