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说到就要做到》为题写一篇500字的作文

如题所述

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这是美国富兰克林说的一句名言。我从中体会到了“言而有信”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也有过一个关于“言而有信”的故事。 记得那是星期五,我约了同学在星期六早上九点钟去南方书城看书。可是到了星期六早上,天空的云黑得像要滴下墨水来。终于,天空下起了密密麻麻的小雨,细得像一条条针条,使劲地扑向大地。那些小雨似乎玩得很开心,而我却一点也不开心,担心这场雨会没完没了地下着。我越着急,雨就下得越大,好像偏要和我作对似的。我约同学的时间快到了,可那场雨就是不停。我真有点不想去了。我又仔细想:如果我不去的话,不但让朋友白等,又会失信于别人。换一个角度看,我也不愿意白等别人。尽管我家离相约地方有些远,但我还是拿起雨伞,向与同学约好的地方走去…… “言而有信”的意思是要信守自己的诺言,说话要算数。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就会受到人民欢迎;而做一个说谎的人,人们就会远离他。就算在一件不足挂齿的事里欺骗了别人,也会耽误自己的大好前程。因为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29
说到就要做到
平时我们吃的冰淇淋都是甜的,可是松鼠表哥却吃到了咸咸的冰淇淋,这是为什么呢?快和我一起走进故事《松鼠表妹的冰淇淋》吧!
山上的松鼠表妹快过生日了,她给山下的松鼠表哥写了一封信让松鼠表哥参加她的生日宴会。松鼠表哥回信了,信上写着:我一定去。过生日的那天,松鼠表妹去冷饮店买了好大一块奶油,又去山上采了好多草莓,因为松鼠表哥最爱吃草莓味的冰淇淋了。回到家里,松鼠表妹把奶油做成了一个非常大的草莓味的冰淇淋,她等呀等,松鼠表哥不来,又等了好长时间,松鼠表哥还是不来。难道他忘记了松鼠表妹的生日吗?也不是,松鼠表哥和其他小松鼠在山下玩扔松子的游戏,实在舍不得离开,明天再去给松鼠表妹庆祝生日吧,她不会怪我的。松鼠表妹等呀等,眼看着冰淇淋都化了,可是松鼠表哥还是不来。松鼠表妹一口也没吃,因为她和松鼠表哥说好了要一起吃。冰淇淋化成了奶油,流到了山下,松鼠表哥看见了自言自语地说:“哈哈,有奶油吃了!”说完,松鼠表哥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他想:这奶油怎么这么咸呀?因为奶油滴上了松鼠表妹的眼泪。
松鼠表妹说到做到,她为松鼠表哥准备好了他最喜欢吃的冰淇淋,还答应和松鼠表哥一起吃冰淇淋,等到冰淇淋都化成奶油了,她还是没吃一口。可是,松鼠表哥说到却没有做到,答应松鼠表妹要去参加她的生日宴会,结果和其他小松鼠们玩游戏了,就没有去参加松鼠表妹的宴会。松鼠表妹又伤心又难过,她的眼泪像雨水一样,把奶油都变咸了。
松鼠表哥答应松鼠表妹的事情没有做到,我们可不能像他那样做。我们小朋友应该向松鼠表妹那样,说到就要做到。以后,答应别人的事情前要先想一想,自己能不能做到,如果做不到,就不要答应别人,如果答应了别人,就一定要做到,这样别人才会喜欢你、相信你,和你成为好朋友。
第2个回答  2014-01-30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她生性多愁善感,因此还遭致颇多非议,“林黛玉”也早已成了多愁善感的代名词。然而,林黛玉是个才女,她诗情如潮,作诗填词不同凡响,我认为这倒与她多愁善感的性格密不可分。众所周知,林黛玉天资聪颖,善于思考,因年幼丧母,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故常常悲悯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遇。她特别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爱用眼睛去寻找寄托内心情感的“外在对应物”,或注情于物,或移情入景,或融情于境,从而感上心头,不是愁眉便是叹息,甚至经常情不自禁地黯然伤神落泪。正是由于有如此深厚的生活情感积淀,林黛玉吟诗作赋自然能信手拈来,一气呵成,所作诗文当然情真意切,风格与众不同,她葬花时悲叹身世随口吟出的《葬花吟》足可为鉴。
其实,唐朝大诗人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和“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些千古名句何尝不是多愁善感的结晶呢?可以说,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是多愁善感之士。他们对生活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敏锐的感受力,在欣赏山水花鸟时,竟然会感觉出山在欢笑,水在歌唱,花也溅泪,鸟也惊心,正如刘勰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所以,我妄自揣测:人类文化史上诸多知名作家能在文坛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不仅在于他们善于观察生活,发掘素材,善于驾驭语言,表现生活,更重要的是他们善于感悟生活,拥有一个浩渺的情感世界。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当前的作文教学,如果要改变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现状;要使学生写出不落窠臼,具有新意特色,饱含真情实感的个性化作文,教师就应该在指导学生发掘生活素材,感悟生活丰富情感,运用语言表现生活的作文流程中殚精竭虑,苦心经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另辟蹊径发掘美
我们所处的世界纷繁复杂,千姿百态;我们所过的生活更是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其中
有优美,如娇嫩艳丽的花朵,依依拂堤的杨柳,风和日丽的春天,温文尔雅的性格;有壮美,如高耸入云的山峰,波澜壮阔的大海,热火朝天的劳动,见义勇为的壮举;有喜,如亲朋的团聚,耕耘的收获;有悲,如家庭的不幸,理想的破灭;也有丑恶,如藏污纳垢的河流,贪赃枉法的罪犯,如此等等。不管是优美还是壮美,喜还是悲,甚至是丑,作为我们审视的对象,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们可以统称为“美”,并且都能够成为有价值的习作素材。因为表现真善美自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描绘假恶丑却能通过批判假恶丑唤起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知。换句话说,世间万物和人间百态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但是,置身于这个大千世界的众多学生对他们所熟悉的世界却视若无睹,置若罔闻。他们简直是望文生畏,谈文色变,一写作文,便叫苦不迭,抱怨没什么可写。我们都知道,作文不知“写什么”就犹如作无米之炊,难呀!作文只有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然后才考虑“怎么写”的问题。那么我们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在这个充满“美”的世界中发掘美,攫取新颖独特的写作素材,从而“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呢?
1、激发热情关注美。清代文论家叶燮说过:“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的神明才慧而见。”这就是说美到处都有,问题在于发现。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让学生有“神明才慧”的良好状态。
那么,怎样去激发学生热情呢?我认为有两点特别重要。其一,教师要“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教师自己如果满怀激情地生活、工作,对身边的一切人物事物都保持热情的态度,猎奇的心理,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生长期耳濡目染,自然会产生潜移默化之功效。另外,教师的语言也应尽其所能地热情洋溢,或经常来那么点大惊小怪,长嗟短叹,不但无伤大雅,不伤风化,反而能很好地给学生煽煽风,点点火,使他们激情燃烧。其二,教师要多组织学生参加审美实践,赏赏风景,听听音乐,练练舞蹈,观观画展,看看比赛等。经常有意识地让学生多接触一些美好的健康向上的事物,有助于激发学生昂扬的斗志,使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这样,学生就会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非常美好可爱,他们将加倍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祖国,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鸟一虫,关注一切美的事物,一切事物的美。
2、指导观察发现美。学生关注美并不一定能发现美的所在,只有学会观察,才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发现美之所以为美的原因,从而为个性化写作垫好基石。
有一位哲人这么说过,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意思很清楚,你发现不了美,是因为你没有一双慧眼。可是,发现美虽然主要依赖眼睛,其他感觉器官却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我们指导学生观察,应该告诉他们调遣视觉器官——眼睛,听觉器官——耳朵,嗅觉器官——鼻子,味觉器官——嘴巴,触觉器官——手一齐上阵,这样才能发现事物丰富多彩的美。
此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观察。想想,苏轼看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就能看到庐山不同的面貌不同的美。观察其他的事物不也是这样吗?
由于学生的禀性气质各不相同,喜爱的观察方式也就不同,而且每个人感官的感觉能力又各有千秋,因而在观察中发现的美将是“唯我所有”的。只要学生会使用多种感官从多角度去观察,就一定“能从惯常的平凡的事物中见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歌德)。
3、引导实践创造美。叶圣陶先生强调:“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再没有更可靠的预备方法……”显然,充实学生生活是作文之要义。然而,我们的学生每天过着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既要学好功课,又要发展特长,教育占用了他们太多的时间,他们没有时间去亲近大自然,去体会劳动创造的快乐。正如学生自己所说,他们是失去自由的“笼中鸟”,想做的事情不能做,我们教师也就怨不得学生生活贫乏,作文之时会无“米”下锅。当务之急,语文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多参加生活实践。教师不妨放飞那些“笼中鸟”,让他们回归自然,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实自己,也在实践中创造美,创造写作的材料。
总之,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要过分迷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古训,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积极热情地关注生活,用融注“神明才慧”的感官去观察世界,不断在实践中充实自己,才有可能另辟蹊径发掘出生活之“美”,为个性化写作提供独特的个性化的素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独运匠心感悟美
掌握独具特色的写作材料只是个性化写作的基础,拥有个人独特的情感才是作文个性化的关键。
古代的诗论家就十分强调情感对于创作的重要作用,认为情感是诗情勃发的原动力。陆机《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概授篇而援笔,聊宜之乎斯文。”刘勰《文心雕龙》中也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和“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等说。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心有所思,情有所感,然后有所撰作”,与陆刘二人的话又可谓一脉相承。
何况,情感不仅是写作的动力和源泉,还是个性的依托和体现。情感的个性差异,首先表现在面对生活中多姿多彩的事物,每个人都“情有独钟”,于是产生千种风情万般感受。有的人喜欢“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有的人却喜欢“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的长江;有的人欣赏“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梅花,有的人却欣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这不正反映出情感的独特性吗?其次,面对相同的景物,不同的人产生的情感也不相同。例如同是红花,白居易看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多么兴奋,多么愉快。可李贺的反应是“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充满了哀愁,充满了惆怅。而龚自珍感出的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又是那么豁达。
因此,我们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去发掘生活之“美”,而且必须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之“美”,终致情意满怀,感慨万千,产生表达冲动。
1、运用理解触发情感。所谓感悟,关键在一个“悟”字上,若不用头脑去思考理解,能“悟”到什么呢?既然悟不出什么,又何“情”之有?正如在不通音律之人面前操琴奏乐,无异于对牛弹琴,因为他们理解不了音乐之妙,必定无动于衷。故感悟应运用理解,即运用一定的知识、经验去思考,去辨别,去探究,悟出个中滋味与真谛,触发内心情感。不论是万丈之豪情,还是缠绵之柔情,都源于理解,都在理解的基础上生发。
2、借助联想充实情感。联想,就是我们由眼前的人、事、物、景的触发,唤起昔日相关的记忆,想到与之相同、类似、相关或相反的情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产生联想,看到瑞雪会想到丰收,见到圆月会想到亲友,提起春风会想到“一枝红杏出墙来”,说起农民会想到盘中之餐“粒粒皆辛苦”,甚至于当自己手触到身上的衣服就会想起母亲。联想的产生,可以使眼中之物变得含蕴丰富,情意深长,魅力无限;联想的产生,可以使心中之情落到实处,有所寄托,有迹可循。这样,写起文章来就不再苍白无力,也不再只作无病之呻吟。
3、发挥想象丰富情感。我们的想象真是妙不可言,它犹如脱缰的野马,出笼的飞鸟,可以自由驰骋,随心所欲;它还神通广大,可以无中生有,天上地下到处纵横。想象的事情可以是现实中可能存在的,也可以是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人们常说想象是孩子的专利,孩子最喜爱想象,最擅长想象,稍加点拨,他们头脑中就会冒出一个个奇思妙想,甚至生出一篇篇趣味故事。发挥想象去感悟,学生最乐意接受,也最容易接受。想象时他们还常常赋予生活中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为。
总而言之,运用理解也好,凭借联想也行,发挥想象也罢,如果学生能匠心独运去感悟生活,品味世界,经常如林黛玉一般“视”有所思,“闻”有所感,就能拥有一个丰富而独特的情感世界。那样,作文之时,学生就不仅能描摹事物的外在形态,还能展示它们的内在神韵,写出的文章也不再如无滋无味平平淡淡的白开水,而将浸润着作者的真挚情感,个性自在不言中。这便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别具一格表现美
一篇文章的优劣高下,既取决于它的选材立意,也取决于它的语言。语言就好像是文章的外衣,好文章必然要有好的语言装扮它。如果文章在语言的运用上缺乏自己的风格,缺少个性的色彩,就像其貌不扬且衣饰平平的群众演员,要引人注目恐怕是难于上青天。因而,学生作文要具有个性,还必须在语言运用上多花功夫。然而这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学生怎样才能把发掘而出的美,感悟而来的情,用“最美妙的语言”也最有个性的语言表现出来呢?
首先,要深入学习语言。现代著名作家曹禺说过这样一番话:“如果我不爱语言,不感到语言的魅惑力量,不能沉醉在丰富深刻的人民语言的奇妙世界里,那便是‘缘木求鱼’,空有一个决心,是学不好如何使用语言的奥秘的。要爱语言,要着迷,语言的妙境才能领悟得到;之后,才能谈到学着掌握语言,学着使笔下生花,创造同样真实、生动、迷人的语言境界。”这就告诉我们,要想妙笔生花,就得先好好学习语言,深入语言的海洋中去汲取营养。
理解词语,分析语法和修辞对语言的学习固然重要,但仅在这些方面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学习语言关键需要玩味、品评和鉴赏。语文课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佳模本,选编进来的每一篇课文都文质兼美,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语言资源,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基本功。我在阅读教学时,经常会找出课文中精彩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领会其妙处,还常常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句段自由品读。当然,这种品味语言的做法更要让学生带到课外去,平常阅读时看到的语言,要琢磨作者写得妙不妙;日常生活中听到的语言,要琢磨人家说得好不好。
其次,要大量积累语言。学生写作经常会出现言穷词尽的感觉,作文也常常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这都因他们头脑中的词汇量少、词语贫乏所致。我们经常羡慕那些文章高手写文章能意到笔随,妙语连珠,殊不知他们有多么深厚的语言积累。
古代读书人为作好天下之文章,不惜经受十年寒窗苦,阅读万卷书。正是因为饱读诗书可以丰富充实头脑中的语言信息库,为写文章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同时还可以更深入地学习语言,增强语感。故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读书。此外,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也异彩纷呈,我们时不时会听到人们口中冒出的优美词语、新鲜句子及精彩言论,因而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学会倾听。
最后,应灵活运用语言。一个人写作时运用语言,或者说怎么遣词造句,不仅表现了他的语言创造力,而且体现了他的写作个性与风格。因此,学生写作时要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地选择、组织并修饰语言。
历史上文人炼字的成功范例给予我们诸多启示,作文用词新奇巧妙,会产生超乎寻常的语言表达效果。就论历来为人称道的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吧,诗句中几经修改才得以确定的一个“绿”字,使得诗句充满生机活力,具有绘画般的诱惑力。鉴于此,教师也须指导学生学会推敲词语,哪怕是一个字,都要反复锤炼,力求准确妥贴,最好还能出奇制胜,别出心裁。
此外,炼句对于学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要让学生知道,撰写一篇文章,长句与短句,各种句型句式须错落有致;是否使用修辞,使用何种修辞,也须随机应对。只有这样费尽心机,统筹考虑,写出的文句才能活泼灵动,别具一格。
不经一番寒彻苦,哪得梅花扑鼻香?语言的学习、积累、运用虽非易事,但经过这般艰辛的历程创作出来的作文,必定会异彩绽放,个性飞扬。正道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