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胡适矛盾由来

如题所述

鲁迅与胡适的交往,从鲁迅的日记看,是始于1918年,而来往较多的是在1923年和1924年。1924年以前,他们从相识到友好,是朋友;1924年以后,他们政治观点上有所不同,又因了胡适的“高升”,他们日见疏远,关系日趋恶化。此后,鲁迅时不时或直接或间接地批评胡适,在鲁迅生前,胡适则一律采取“老僧不见不闻”的态度,从不公开应战。

在五四运动兴起之前,胡适在《新青年》二卷五期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之后,鲁迅与胡适有着比较一致的思想观点与共同的主张,即: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道德旧礼教,提倡科学与民主。此外,他们在文学、学术实践上也有很多共同点和互补之处,他们的步调是一致的。在反对旧文化,倡导新文化的过程中,他们密切配合,互相呼应:或是胡适首先发难,鲁迅紧紧跟上,并作进一步的阐发;或是两人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某一问题作深入的论述。

鲁迅与胡适分歧的第一次具体表现,是对《新青年》“双簧信”的不同看法。当时,《新青年》同人“颇以不能听见反抗的言论为憾”(刘半农语),他们从斗争策略着眼,导演了一出“双簧戏”,激怒了封建卫道者,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与封建主义守旧派短兵相接的斗争由是展开。胡适作为《新青年》的编辑之一,对“双簧信”的内幕自然是清楚的,但很不以为然,视之为“轻薄”之举,并以为“凭空闭产造出一个王敬轩”并不值得辩论。但鲁迅的态度则相反,鲁迅认为此举无可非议,因为“矫枉不忌过正;只要能打倒敌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过,他们的分歧并没有公开化,也没有发生冲突,属于各说各的。

鲁迅和胡适之间,还有一个关于“整理国故”的不同见解。1923年在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的《发刊宣言》中,胡适更系统地宣传了他的“整理国故”的主张。胡适劝青年“踱进研究室”,“整理国故”。到了1925年,胡适走到了爱国学生的对立面,以进研究室“求学”为借口,反对学生运动。

1922年5月,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召见胡适。溥仪召见胡适这件事的当时,鲁迅并没有什么评论。到了1931年底,蒋介石召见胡适等见诸报端时,鲁迅才旧事重提,予以挖苦。
鲁迅“骂”胡适,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关于对日本入侵的态度问题,而所谓“征服中国民族的心”,这一直成为胡适“卖身投靠”的一条罪状。

此后,鲁迅在多篇文章中,以此为根据,臭骂了胡适,说他为日本侵略者献策。比如,1933年3月26日《申报·自由谈》以“何家干”的笔名发表的《出卖灵魂的秘诀》(此文乃瞿秋白所作,用鲁迅的笔名发表,后来鲁迅将其收入《伪自由书》)一文中说:“胡适博士不愧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但是,从中国小百姓方面说来,这却是出卖灵魂的唯一秘诀。”此外,在《花边文学》的《算帐》一文,《且介亭杂文》的《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一文,《且介亭杂文二集》的《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一文,都提到了“征服中国民族的心”的问题,鲁迅给予了不留情面的抨击。

1933年3月15日,鲁迅写了后来被收入《伪自由书)的《“光明所到……”》一文,批评胡适为国民党监狱涂脂抹粉的行为。

鲁迅逝世后,胡适多次谈到了鲁迅。这些评论,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某种政治偏见,即便这样,也还有一些客观的内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11
承认还是不承认现存的政府和法律,承认还是不承认奴隶——政府称之为“公民”——反抗专制压迫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是鲁迅和胡适们的分歧的根本所在 .

与胡适先生争斗的做法,对于鲁迅先生被感情战胜理性,是最具代表性的。
1932年6月,由蔡元培、宋庆龄、杨杏佛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鲁迅、胡适二位先生先后加入了该同盟,为中国民权的保障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可是,因为1933年1月,发生了作为同盟北平分会主席的胡适领团视察北平军委反省院的事件,胡适先生被开除出了同盟,在这当中,鲁迅先生起到了很不理性的推波助澜作用。
其经过是,胡适与杨杏佛视察北平军委反省院的人权状况,经过一天的时间,得出结论是,有一定侵犯人权的做法,但不是很严重,应该改善。可是,在四天后,胡适先生便收到了上海同盟总部发来的英文快件,是三封信:史末特莱的信、宋庆龄的英文信、北平军委反省院政治犯用英文写的控诉书,这封控诉书控诉了反省院对犯人所施行的种种酷刑,而史、宋两人的信是责成北平分会立即就此对当局提出严重抗议,要求北平反省院废除酷刑,释放所有政治犯。
可胡适先生却没有依照责成的内容去做,而是写信向总部提出,北平反省院的情况,自己是做过实际调查的,并没有发生如信中所说情况,并指出“控诉信”的真伪十分可疑,很有可能是伪造,说道:“如果一二私人可以擅用本会最高机关的名义,发表不负责任的匿名稿件,那么,我们北平的几个朋友,是决不能参加这种团体的。”
胡适先生一向是提倡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最反对撒谎和欺骗,他对与北平反省院的视察,应该是很认真的,不但走访了很多地方,还用英语与一个犯人谈话(想必是怕狱卒听懂,影响了解真相)。实地调查的结果与控诉信的内容完全不符,他自然不会违心的向政府表示抗议和提出要求(何况提要求的内容并不是真实的),这也是对于同盟负责——国民党政府对于同盟本就不满,欲取缔之而后快,如果出现举证不实的情况,正好会受人以柄。
然而,对于国民党专制统治极其不满的鲁迅先生,是不会理性的理解胡适先生的意思的,他认为,在一党独裁之下,监狱中必然是酷刑盛行,无论哪里的监狱,也不会例外,而他并没有实地调查,只是凭着听他人言和自己以往的经验,他所发表的《光明所到……》,对于胡适先生挖苦甚重,认为他的立场站错了,站在了国民党政府一面掩盖真相。按实际来说,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监狱中的酷刑确实很严重的存在着,胡适先生并不是否认这一点,而是依据自己的经验,表明北平的反省院没有这种情况,对于同盟上海总部的擅断表示不能理解和服从。鲁迅先生出于对独裁政府的愤恨,对于胡适的做法毫不认同,在其已经和总部发生冲突的同时,完全不听解释的指责胡适,这下成了定论,就差把胡适也定成“资本家的乏走狗”了。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http://book.studa.com/article/95/14.html

第2个回答  2009-03-04
鲁迅与胡适的交往,从鲁迅的日记看,是始于1918年,而来往较多的是在1923年和1924年。1924年以前,他们从相识到友好,是朋友;1924年以后,他们政治观点上有所不同,又因了胡适的“高升”,他们日见疏远,关系日趋恶化。此后,鲁迅时不时或直接或间接地批评胡适,在鲁迅生前,胡适则一律采取“老僧不见不闻”的态度,从不公开应战。

鲁迅与胡适分歧的第一次具体表现,是对《新青年》“双簧信”的不同看法。当时,《新青年》同人“颇以不能听见反抗的言论为憾”(刘半农语),他们从斗争策略着眼,导演了一出“双簧戏”,激怒了封建卫道者,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与封建主义守旧派短兵相接的斗争由是展开。胡适作为《新青年》的编辑之一,对“双簧信”的内幕自然是清楚的,但很不以为然,视之为“轻薄”之举,并以为“凭空闭产造出一个王敬轩”并不值得辩论。但鲁迅的态度则相反,鲁迅认为此举无可非议,因为“矫枉不忌过正;只要能打倒敌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过,他们的分歧并没有公开化,也没有发生冲突,属于各说各的。

鲁迅和胡适之间,还有一个关于“整理国故”的不同见解。1923年在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的《发刊宣言》中,胡适更系统地宣传了他的“整理国故”的主张。胡适劝青年“踱进研究室”,“整理国故”。到了1925年,胡适走到了爱国学生的对立面,以进研究室“求学”为借口,反对学生运动。

1922年5月,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召见胡适。溥仪召见胡适这件事的当时,鲁迅并没有什么评论。到了1931年底,蒋介石召见胡适等见诸报端时,鲁迅才旧事重提,予以挖苦。
鲁迅“骂”胡适,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关于对日本入侵的态度问题,而所谓“征服中国民族的心”,这一直成为胡适“卖身投靠”的一条罪状。

此后,鲁迅在多篇文章中,以此为根据,臭骂了胡适,说他为日本侵略者献策。比如,1933年3月26日《申报·自由谈》以“何家干”的笔名发表的《出卖灵魂的秘诀》(此文乃瞿秋白所作,用鲁迅的笔名发表,后来鲁迅将其收入《伪自由书》)一文中说:“胡适博士不愧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但是,从中国小百姓方面说来,这却是出卖灵魂的唯一秘诀。”此外,在《花边文学》的《算帐》一文,《且介亭杂文》的《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一文,《且介亭杂文二集》的《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一文,都提到了“征服中国民族的心”的问题,鲁迅给予了不留情面的抨击。

1933年3月15日,鲁迅写了后来被收入《伪自由书)的《“光明所到……”》一文,批评胡适为国民党监狱涂脂抹粉的行为。

鲁迅逝世后,胡适多次谈到了鲁迅。这些评论,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某种政治偏见,即便这样,也还有一些客观的内容。
第3个回答  2009-03-04
鲁迅与胡适在现代化之旅中的两种思考,两种选择,代表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精神路向。”“鲁迅与胡适的精神,都会给文化的发展带来长长的投影。如果说,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对人类有过什么贡献的话,鲁迅与胡适的遗产,便会说明着什么。”这两段话出自书的《后记》。据此,我们要说的是,这本书与其说是比较二人,不如说是梳理二人间的关系,注意的则是其中的交叉点。再准确点说,是希望通过二人间的交叉点来思考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不同路向及其成因。
本书主要围绕胡适和鲁迅的思想、文化性格以及有关事件而展开。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两个知识分子,胡适与鲁迅思想脉系不同,文化资源有异,价值取向也大相径庭。他们对20世纪的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分别带来不同的后果。本书以历史叙述和思辨解释相结合,旨在呈现胡、鲁之间的思想差异以及文化追求的不同,并重新梳理涉及他们两人的有关事件。在胡、鲁诸种不同的比较中,望能有鉴于我们在21世纪的文化重构。
第4个回答  2009-03-04
胡适用户国民党,而鲁迅虽然不是共产党员却用户共产党。两人的政治思想不同,信仰不同所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