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中回到天上为什么说:“归去”?词中那两句是由出世向入世情怀的过度?

如题所述

归去,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可能是觉得那里是一种归宿,是一种向往,同时还会形成押韵。如果使用离去,只是说明离开了,没有归去带有强烈的诗人的感情。
出世到入世的转变: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16
当时苏轼正被贬为地方官,
天上解朝庭,苏轼想归去,但惊官场黑暗,接受唔到
出世到入世的转变: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4-10
是的
第3个回答  2020-07-16

苏轼的《水调歌头》说上天为归去,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由出世向入世情怀的过度的两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

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熙宁七年(1074)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熙宁九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