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在句中是什么意思?词人为什么说是“归去”?

如题所述

归去意思是回归那种超然自我的生活状态,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阕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

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八月十五日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熙宁九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14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4-14
“归去”的意识是作者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在句中是离去离开的意识。至于为什么用“归去”是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面作者的处境是在被贬官的时候,而且又在中秋,又包含这对亲人的想念和在佳节对朋友的一种祝福。下句的“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生动的体现的是一种对官场的畏惧和无奈之情。所以词人用了,归去而不是离去等等的词语。
第3个回答  2013-02-26
归去意思是回归那种超然自我的生活状态 。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
第4个回答  2012-04-14
归去意思是回归那种超然自我的生活状态 。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