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用元曲

元曲快,急用

关汉卿曲《沉醉东风》赏析
起首两句从时空的角度极写离别瞬间的悲哀,空灵洒脱,以虚带实,奠定全曲的情感基调。三、四句以对句的形式具体写女主人公的送别,充实一、二句的内涵。最后三句,在引出女主人公告别之语的同时,突出其复杂的心理变化,极其本色地表达出不能自持的痛苦情态。整个曲子在真切中恰如其分地把握了送别女子时而含蓄时而坦率的情感,刻画出一个声泪俱下,依依不舍的痴情女子形象。
品评
此曲写送别,语言明白如话,感情真挚动人。它入手即总摄离别时的感受,首两句对偶句,很能表现离别者内心的痛苦,情绪的凝重。跟着写送行的场面,饯行的女子,手上端着酒杯,眼里盈盈珠泪。“搁着”两字,刻画出强忍眼泪的神态。后几句着重写临别赠言的场面:她刚刚对离人说了声保重将息,便心如刀割,再也说不下去了。毕竟,她控制住自已的情绪,也不愿意让所爱的人在离别的时刻增加痛苦,于是,她显得很爽朗,很自然,用一句美好的祝愿代替千言万语。而写她强颜欢笑,很能深一步揭示她内心的痛苦。

天香引.西湖感旧 汤式

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部袭杀元朝守将,占领杭州,和朱元璋所领导的反元军形成对立之局。至正二十五年,张士诚失败,朱元璋胜利。杭州陷于战乱之中达十年之久。这首小令的题目虽为《西湖感旧》,实际上是感叹整个杭州的盛衰,曲折地反映了作者要求和平;实现个人抱负的愿望。
注解
天香引:即蟾宫曲。
朝也笙歌,暮也笙歌:化用林开《题临安邸》诗意“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译文
问西湖过去是怎么样?那时候早晨一片笙歌,晚上也是一片笙歌。问西湖现在是什么样?现在早晨一片干戈,晚上也是一片干戈。过去呀,二十里长堤酒楼相连,春风里身着锦绣的游人络绎不绝。如今呀,偌大湖面只见两三只打鱼船,在沧波落照间隐没。好时光已一去不返,多少风流人物消磨殆尽。过去的西湖呀,已是今日的梦里南柯。

[双调] 雁儿落过得胜令①
庚天锡
从他绿鬓斑②,欹枕白石烂③。回头红日晚,满目青山矸④。翠立数峰寒,碧锁暮云间。媚景春前赏,晴岚雨后看⑤。开颤,玉盏金波满。狼山,人生相会难。
[注释]
①原作共五首,无题。这里选的是第五首。②绿鬓:乌黑光亮的鬓发。③欹:倾斜。④矸(qán):石洁白光亮的样子。⑤岚(lán):山林中的雾气。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隐居生活的作品。
开首四句写隐居生活的高洁、超逸。首句“从他绿鬓斑”可见隐逸的长久,下旬“欹枕白石烂”可见其志趣的高洁。短短两句,一个超世绝尘的隐者风姿,便出现在眼前。主人公高卧在光洁的白石之上,一觉醒来,“回头红日晚,满目青山矸”,回头一望,只见红日西沉,满天都是霞光,在夕阳返照之中,满目青山,格外明净。这里的“青石矸”,和上文的“白石烂”原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宁戚饭牛车下”裴驷《集解》引春秋人宁戚歌云:“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遭尧与舜禅。”作者引此二句,就是为了表示自己高洁的志趣与超逸的襟怀。这四句“绿鬓斑”与“红日晚”相对,“白石烂”与“青山矸”相映,表现了虽日月升移,时光流转,人的绿鬓成斑,但青山不老,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意趣。接下四句是从隐居生活转而写隐居环境,山林胜景。“翠立数峰寒,碧锁暮云间”,数座山峰挺立虽尚带寒意,在暮云萦绕之间,山色却显得青翠可爱,充满勃勃生机。这两句虽是写景,同时也是一种隐喻、象征。群峰挺立喻其高洁,苍翠碧绿显示了主人公生机盎然,永远年轻的精神,以“翠”、“碧”二字冠于句首。正是为了突出主人公对山色的强烈感受。下两句“媚景春前赏,晴岚雨后看”,春天之前虽尚有寒意,却可以欣赏到山间明媚的景致。雨过天晴,阳光辉映着山林问的云气,更是别一番景象。上两句写山景,这两句写林景,山林景物,尽收眼底。而且还写了朝暮晴晦的不同变化。欣赏这样的美景当然是令人欢愉的了。“开颠”不仅总结上句对山林胜景的感受,同时也引领下文的人间情事。“玉盏金波满。狼山,人生相会难。”原来令人喜笑颜开不仅因为有山林胜景可赏,还有难得的好友相会,开怀畅饮。以“人生相会难”作结,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慨叹,也写出了主人公对朋友的意重情深。可见隐士无论怎样的“超尘绝俗”,还是难以割断世事人情。
这支散曲把隐逸的高致、朋友的深情和山林胜景融合在 ……

下面是元曲四大家的著作: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大都(今北京市)人。亦说祁州(在今河北)、解州(在今山西)人。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号称元代四大杂剧家之一。

有关郑光祖的生平事迹没有留下多少记载,从钟嗣成《录鬼簿》中,我们知道他早年习儒为业,后来补授杭州路为吏,因而南居。他“为人方直”,不善与官场人物相交往,因此,官场诸公很瞧不起他。可以想见,他的官场生活是很艰难的。杭州的美丽风景,和那里的伶人歌女,不断地触发着他的感情,他本来颇具文学才情,使他开始了杂剧创作。

据文学戏剧界的学者考证,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摄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从这些保留的剧目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剧目主要两个主题,一个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另一个是历史题材故事。这说明,在选择主题方面,他不像关汉卿敢于面对现实,揭露现实,他的剧目主题离现实较远。他写剧本,大多是艺术的需要,而不是政治的需要。

以描写青年男女爱情故事为主题的剧本中,《迷青琐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剧本以唐朝陈玄佑的《离魂记》小说为素材,其大致情节是:秀才王文举与倩女指腹为婚,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约的打算,借口只有王文举得了进士之后才能成婚,想赖掉这门婚事。不料倩女却十分忠实于爱情,就在王文举赴京应试,与倩女柳亭相别之后,由于思念王文举,倩女的魂魄便离了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奔赴京城。而王文举却不知是倩女的魂魄与他在一起,还以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因此,当他状元及第三年后,准备从京城启程赴官,顺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书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举偕同倩女魂魄来到了倩女身边,魂魄与身体又合一,一对恩爱夫妻得到团圆。

全剧集中刻画了倩女追求婚姻自主,忠贞于爱情的形象和性格。在婚姻上,决不轻易任人摆布。当她的母亲想要悔约,要她与王文举兄妹相称时,她便一眼看穿了母亲的用意,表示了坚决的反对。当倩女的魂魄离开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赴京路上,王文举以为倩女本人奔来,先是说怕倩女的母亲知道,劝她回去,情女果敢地说:“他若是赶上咱,待怎样?常言道,做着不怕!”王文举劝阻行不通,使用礼教来教训她,说什么“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说她“私自赶来,有玷风化”。倩女更坚定地说:“你振色怒增加,我凝睇不归家。我本真情,非为相谑,已主定心猿意马”。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鄙视。

郑光祖在《倩女离魂》一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感情真挚热烈的少女形象,因而使这一剧堪与《西厢记》相媲美。也正由于此,使郑光祖“名香天下,声振闺阁”。郑光祖的历史剧,似乎不及他的爱情剧引人人胜,但是,他在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方面,还是独具一格。

《王荣登楼》虽然在剧情、结构方面无甚可取,但词曲工丽,对人物心境的描写却颇具匠心。明人何良俊认为郑光祖元曲,当在关汉卿、马致远、白朴之上,他说;“王粲登楼第二折,摹写羁怀壮志,语多慷慨,而气亦爽烈,至后《尧民歌》,《十二月》,托物寓意,尤为妙绝。岂作脂弄粉语者,可得窥其堂庑哉”。刘大杰也说,这些曲词,“表现出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愤慨,情感的真挚,意象的高远,语言的俊朗,能与人物当时的心境相映衬。”

郑光祖一生从事于杂剧的创作,把他的全部天才贡献于这一民间艺术,在当时的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伶人都尊称他为郑老先生,他的作品通过众多伶人的传播,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与苏杭一带的伶人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死后,就是由伶火火葬于杭州的灵隐寺中的。

除了杂剧外,郑光祖还写过一些曲词,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这些散曲的内容,包括对陶渊明的歌颂,即景抒怀,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绘。无论写景抒情,都是清新流畅,婉转妩媚,在文学艺术的研究上有很高的价值。

同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尽管他们的作品数世纪来为人传诵,但他们本人的身世却鲜为人知。郑光祖也是这样,他默默地在艺术园地耕耘,把他的艺术成果奉献给民众,而又默默地离开了这个人世。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祥。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曾任江浙行省务官。

马致远着有杂剧十六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梁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数17套。其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祖籍(阝奥)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

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士,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却有诗名。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

白朴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本应优游闲适,读书问学,以便将来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却偏偏遭逢兵荒马乱的岁月,他只得同家人在惊恐惶惑中苦熬光阴。他出生后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军的包围之下,位居中枢的白华,整日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无暇顾及妻儿家室。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树炮攻城,哀宗决计弃城北走归德,白华只得留家人于汴京,只身随哀宗渡河而上。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军纵兵大掠,城内士庶残遭杀戮,财富遭到空前洗劫。战争中,白朴母子相失,幸好当时元好问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来,在乱兵和饥荒中救了他的性命。四月底,元好问携带白朴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后寄居于冠氏(今山东冠县)县令赵天锡幕府。元好问虽也是亡国奔命之臣,生活至为艰辛,但他视白朴姊弟犹如亲生,关怀备至。白朴为瘟疫所袭,生命垂危,元好问昼夜将他抱在怀中,竟于得疫后第六日出汗而愈。白朴聪明颖悟,从小喜好读书,元好问对他悉心培养,教他读书问学之经,处世为人之理,使他幼年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白朴的父亲白华于金朝灭亡后先投南宋,做了均州提鲁。然不久,南宋均州守将也投降元朝,白华遂北投元朝。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白朴12岁时,白华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来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将领史天泽门下。同年秋,元好问由冠氏返太原,路经真定,遂将白朴姊弟送归白华,使失散数年的父子得以团聚。父子相见,白华感到极大的快慰,他有一首《满庭芳·示列子新》词,表述当时的心情:“光禄他台,将军楼阁,十年一梦中间。短衣匹马,重见镇州山。内翰当年醉墨,纱笼支高阔依然。今何日,灯前儿女,飘荡喜生还”。他也十分感激元好问代为抚育儿女之恩,曾有诗谢之曰:“顾我真成丧家犬,赖君曾护落窠儿。”

随着北方的安定,白朴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来。从此,他按照父亲的要求,写作诗赋,学习科场考试的课业。他对律赋之学颇为上进,很快即以能诗善赋而知名。其时,元好问为修撰金朝历史书籍,也常出入大都,从而往来于真定,关心着他的学业,每至其家,都要指导他治学门径,曾有诗夸赞白朴说:“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勉励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业。然而,蒙古统治者的残暴掠夺,使白朴心灵上的伤痕难以平复,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

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大,白朴的学问更见长进。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白朴36岁。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抚使举文学才识可以从考者,以听擢用,时以河南路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推荐白朴出仕,被他谢绝了。他既拂逆史天泽荐辟之意,自觉不便在真定久留,便于这年弃家南游,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绝仕宦之途的决心。然而,眷妻恋子的情肠终不能割断,他也经常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逼,感到十分痛楚。

尽管如此,他还是要远离那车马红尘之地。他先到汉口,再入九江,41岁时曾北返真定,路经汴京。此后,再度南下,往来于九江与洞庭之间,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金陵定居下来。这前后,可能因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他曾为妻丧而回到过真定,逢着这个机会,又有人建议他去朝中做官,却被他谢绝了。此后不久,他即返金陵。从此,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扬州一带游历,直到81岁时,还重游扬州。而后,他的行踪就无从寻觅了。

白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间,但他却并不可能真正遁迹世外,对现实熟视无睹。加之,他的足迹所至,恰恰是曾经繁华一时,而今被兵火洗劫变为的荒凉境地。前后景象的对比,更激起他对蒙古统治者的怨恨。他以诗词来宣泄这种怨恨,控诉蒙古统治者的罪恶行径。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朴游至九江,再入巴陵。九江昔日的繁华,却被一扫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萧条冷落,他不禁无限伤感地叹息道:“纂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独见川流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至于金陵怀古,杭城“临平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诸作,”处处抒发遗民的心情,“伤时纪乱,尽见于字里行间。”其感物伤情从笔下款款道出。

白朴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尽管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而悲戚,但他更多地是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伤怀。一部《天籁集》,可以说处处倾诉着他对怆凉人生的感慨。他除了用词曲表达他的意志情怀外,还写下了不少杂剧,为元代杂剧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才华

关汉卿,号己斋叟。其代表作为《窦娥冤》

白朴,字太素,号兰谷。其代表作为《墙头马上》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其代表作为《汉宫秋》

郑光祖,字德辉。其代表作为《倩女离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2-06
二、孤楼月
月照孤楼,是一个易惹动相思的景致,孤楼月意象正为思念情人。唐诗有张若虚的“谁知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柳中庸的“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温庭筠的“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宋词有王琪的“江南月,明月满西楼。”范仲淹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李清照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吴文英的“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等等。
典型的例子还有吕本中的《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得几时。”这首词是写别情。上片写他在宦海浮沉,行踪不定,南北东西漂泊,经常在月下怀念妻子。因此感叹妻子不能像月亮那样陪伴他。下片写同妻子分离的时候多,难得团圆。作者以月寄情,借月传恨,将那种思念亲人,缠绵幽怨的情绪渲染得入木三分。上下两片反复咏叹,既恨君非江楼月,又恨君似江楼月。非,因意中人不能像江楼月那样陪我不分离;似,因与意中人像江楼月那样团圆时少。正反两层,反映的都是同样心情,而更显得恨深怨切。
三、江舟月
江舟月是江上见月,月下行舟,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愁情。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写这种情景:“行到荆门向三峡,英将孤月对猿愁。”“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孟浩然也有“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和“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杜牧有“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四、宫殿月
宫殿月于唐诗中,意象为宫女幽怨。如王昌龄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和“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高树隐昭阳。”白居易的“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张祜的“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顾况的“月殿影开闻夜漏,水精帘卷近秋河。”
五、风月
风月常在宋词元曲中成对出现,清风明月令喜者更喜,悲者更悲,但似乎无甚意境,在此一提,皆因其在宋词元曲中有很大份量,如宋词中有“风清月白偏宜夜。”“月白风清,忧患凋零。”等等,元曲中有“风清月白总相宜。”“清风明月还诗债。”等等。不仅如此,晓风残月,冷风斜月也有,如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向子湮的“空啼血,子归声外,晓风残月。”贺铸的“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吕岩的“明月斜,北风冷。”元曲如张可久的“西风驿马,落月书灯。”等。更多时,“风月”也以一个词出现,宋词如张光宪的“应属依家风月。”苏轼的“可惜一溪风月。”胡铨的“误薜萝风月。”辛弃疾的“被疏梅料理成风月。”和“自霓裳羽衣舞罢,几番风月。”元曲如姚燧的“笔尖风月时时过。”薛昂头的“抖擞出风月情怀。”徐再思的“风月富春山。”等。“风月”的含义可见其广。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古今。”月圆月缺反复无常,却总清亮澄莹,看世间几度沧桑。月亮总是如此神奇,马致远的《四块玉》中有一句“清风明月还诗债”点出古人吟风弄月的缘故——还诗债。清风明月触发诗兴,当写诗以回报。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总相似。”是人在变还是月在变呢?人变月变随他,不会变的是:清风明月还诗债。
收获体会:
以上是本人的研究成果,经过这段时间的努力,付出的总算没有白费。在此次研究的过程中,我有幸接触到许多唐诗、宋词、元曲,这对我拓宽视野,提高知识水平有很大帮助。
另一方面,月亮在唐诗、宋词、元曲中确实有很大的份量,了解深厚的文化内蕴,对往后学习与此相关的内容有很大帮助。
第2个回答  2007-11-29
迈陂塘 元好问
泰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邱。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12-05
阳春曲(题情)
白朴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你娘催逼紧拘钳,甚是严,越间
阻越情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
天涯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
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
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双调夜行船(秋思)
马致远
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
夜阑灯灭。
[乔木查] 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说。纵
荒坟横断碑,不辩龙蛇。
[庆宣和] 投至狐踪兴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腰折,知他是魏
耶?知他是晋耶?
[落梅风] 天教你富,莫太奢。无多时好天良夜。看钱奴硬将心似铁,
空辜负锦堂风月。
[风入松] 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晓来清镜添白雪,上床兴
鞋履相别。莫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向妆呆。
[拨不断] 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
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 蛩吟一觉才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
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穰穰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人生有限杯,几个登高节。嘱咐俺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迈陂塘 元好问
泰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邱。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第4个回答  2007-11-29
阳春曲(题情)
白朴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你娘催逼紧拘钳,甚是严,越间
阻越情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
天涯。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
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
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双调夜行船(秋思)
马致远
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
夜阑灯灭。
[乔木查] 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说。纵
荒坟横断碑,不辩龙蛇。
[庆宣和] 投至狐踪兴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腰折,知他是魏
耶?知他是晋耶?
[落梅风] 天教你富,莫太奢。无多时好天良夜。看钱奴硬将心似铁,
空辜负锦堂风月。
[风入松] 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晓来清镜添白雪,上床兴
鞋履相别。莫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向妆呆。
[拨不断] 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
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 蛩吟一觉才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
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穰穰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人生有限杯,几个登高节。嘱咐俺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