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缘是什么意思?请详细解释

如题所述

我们常说的“缘”,是佛教理论的精华。我们学佛的人,在有为法,事物的因果关系中承认因缘的存在,它是事物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

宗喀巴大师在《缘赞》中写道:“因视一切依缘而有,故不陷入绝对有无。这是救世佛陀之言,所向无敌原因所在。”佛陀从来没有说过“绝对”的话,有因缘就有,没因缘就没有,任何地方都不承认“绝对”。所以世人无论从哪个角度研究佛,也没有办法来推翻他的观点。这是佛陀非常伟大的地方。不陷入绝对的“有”或绝对的“没有”,不产生无明的执着。

“缘”分内外两种。

外缘起,说的是有为法的一般因果关系,是可以通过世俗的分别智和直觉经验可以认识到的因果规律,比方说俗话说的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还有其他自然科学所掌握的各种事物的因果关系。我们常说结善缘,说的就是要有好的外缘起。

内缘起,说的的是有情生命的生灭,流转的因果关系。是佛地的现观直觉智和逻辑思辨所达到的认识对象,世俗经验很难证明。我们说有情生命就像一个闭合的圆圈,今生只是其中的一小节,循环往复,随着业力因果在不断流转。圆圈的引力中心就是贪嗔痴,因为贪嗔痴,有情生命沿着轨道本身往复,即生即灭,反复无常,你们说这是不是就是一个痛苦?要摆脱这种轮回痛苦,就要有像脱离圆圈轨道一样的超速度,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解脱。

缘起,除了上述一般性含义之外,还有一个只有中观论使用的特殊的哲学含义。宗喀巴大师在《中论大疏理海论》中对“缘”从相连,相依,相对三种含义做了更全面的解释。

拓展资料

佛身即法身

大般涅槃经卷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梵行品第八之六中有经文:“见佛性者。非众生也。”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如来性品第四之一中佛说:“我已久住是大涅槃种种示现神通变化。于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百亿阎浮提种种示现。如首楞严经中广说。我于三千大千世界或阎浮提示现涅槃。亦不毕竟取于涅槃。或阎浮提示入母胎令其父母生我子想。而我此身毕竟不从淫欲和合而得生也。我已久从无量劫来离于淫欲。我今此身即是法身。随顺世间示现入胎。善男子。此阎浮提林微尼园。示现从母摩耶而生。生已即能东行七步唱如是言:我于人天阿修罗中最尊、最上。父母人天见已惊喜生希有心。而诸人等谓是婴儿。而我此身无量劫来久离是法。如来身者即是法身。非是肉血筋脉骨髓之所成立。

婴儿走七步

随顺世间众生法故示为婴儿。南行七步示现:欲为无量众生作上福田。西行七步示现:生尽永断老死,是最后身。北行七步示现:已度诸有生死。东行七步示:为众生而作导首。四维七步示现:断灭种种烦恼、四魔种性。成于如来应正遍知。上行七步示现:不为不净之物之所染污,犹如虚空。下行七步示现:法雨灭地狱火。令彼众生受安隐乐。毁禁戒者示作霜雹。

出家降魔

我于阎浮提示现出家受具足戒,精勤修道。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众人皆谓是阿罗汉果易得不难。然我已于无量劫中成阿罗汉果。为欲度脱诸众生故,坐于道场菩提树下,以草为座,摧伏众魔。众皆谓我:始于道场菩提树下,降伏魔官。然我已于无量劫中久降伏已。为欲降伏刚强众生故现是化。

随顺世法

我又示现大小便利,出息入息。众皆谓我有大小便利、出息入息。然我是身,所得果报,悉无如是大小便利、出入息等。随顺世间故示如是。我又示现受人信施。然我是身都无饥渴。随顺世法故示如是。我又示同诸众生故,现有睡眠。然我已于无量劫中。具足无上深妙智慧远离三有。进止威仪。头痛、腹痛、背痛、木枪、洗足、洗手、洗面、漱口、嚼杨枝等。众皆谓我有如是事。然我此身都无此事。我足清净犹如莲花。口气净洁、如优钵罗香。一切众生谓我是人、我实非人。我又示现受粪扫衣,浣濯缝打。然我久已不须是衣。众人皆谓:罗睺罗者是我之子。输头檀王是我之父。摩耶夫人是我之母。处在世间受诸快乐。离如是事出家学道。众人复言:是王太子瞿昙大姓。远离世乐,求出世法。然我久离世间淫欲。如是等事悉是示现。一切众生咸谓是人,然我实非。

依了义经

世界观

佛教法界一界是佛教了义的世界观。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譬如数学家能如实看清几何体形状,有些人就是看一辈子也看不清;又譬如色盲的人无法看清色盲测试图。所以同一法界,不同的人所见是不同的。正如《佛说不增不减经》所开示:“舍利弗,一切愚痴凡夫不如实知一法界故,不如实见一法界故起邪见心,谓众生界增,众生界减。舍利弗,如来在世,我诸弟子不起此见。若我灭后过五百岁,多有众生愚无智慧,于佛法中虽除须发,服三法衣,现沙门像,然其内无沙门德行。如是等辈,实非沙门自谓沙门,非佛弟子谓佛弟子,而自说言:‘我是沙门真佛弟子。’如是等人起增减见。何以故?此诸众生以依如来不了义经,无慧眼故”。

与魔斗义

永嘉大师云:“圆顿教。没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和迷信违背科学者争,一定往生净土,诸佛菩萨必来迎,契合佛心故。譬如和上帝斗的布鲁诺菩萨。这就是我佛教的净土法门。菩萨行,净人间,与一切迷信者斗其乐无穷。正如《殊胜具戒经》所说:“尔时佛告诸善男子言。汝善男子。应共魔斗寻求圣位。若修行菩萨。成熟众生之时。先共邪魔斗战。令其变化相应善行。不求余师。是为法行!”

平等义

宝积经:“文殊师利言。善男子。若法不增不减是名圆满。云何圆满。若于诸法不能了知则生分别。若能了知则无分别。若无分别则无增减。若无增减此则平等。”

无业无报义

大士。仁今已造极猛恶业。欲害如是天人大师。是业若熟当于何受。时文殊师利告舍利弗言。如是大德如汝所说。我今唯能造作如是极重恶业。而实不知于何处受。然舍利弗。如吾见者。当若化人幻业熟时我如斯受。所以者何。彼幻化人无心分别无有念想。一切诸法皆幻化故。又舍利弗。我今问汝随汝意答。于意云何。如汝意者实见剑耶。舍利弗言不也。文殊师利曰。又定见彼恶业可得耶。舍利弗言不也。文殊师利曰。又定见彼受果报耶。舍利弗言不也。文殊师利言。如是舍利弗。彼剑既无复无业报。谁造斯业谁受报者。而反问我受报处乎。舍利弗言。大士。以何义故复如是说。文殊师利言。如我所见。实无有法业报熟者。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无业无报。无业报熟故

无报恩义

尔时善住意天子。复白文殊师利言。大士。希有希有。今日乃能宣说如是甚深义处。我于大士以何报恩。文殊师利言。天子。汝莫报恩。善住意言。大士。我今云何得不报也。文殊师利言。天子。汝莫报恩。所以者何。天子。汝能如是不报恩者。即为报也。善住意言。大士。仁今宁可无报恩乎。文殊师利言。天子。如是如是。我不报恩亦非不报。善住意言。大士。仁以何义更作是说。文殊师利言。天子。凡愚之人造种种法。起种种见。行种种行。以作如是种种见行。是故念言我当报恩。天子。此非正行善男子也。其有正行善男子者。乃至无有少作。或作不作。彼终不言我念报恩。又复天子。不报恩者。如佛世尊宣说平等。谓一切法悉无所作。无有作处。皆入平等。无有转还。亦无超越。非自非他。无作不作。是故我为无报恩也

无我之实践

佛教佛教给予士大夫的不仅有超逸的处世态度,也有无私无畏的精神境界。突出自性的禅宗激发人自立自强,以佛禅心性论为主导,就会促生不惜牺牲的精神、不畏强权的坚定信念。再加上禅家讲随缘任运、处处是禅,那么又何必逃避社会责任呢?所以宋代大慧宗杲禅师就提倡以“忠义之心”入世,欲激励人们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很多士大夫因此与之交游。明末黄端伯是崇祯年进士,平素精修禅学,在清兵破南京城后面对威逼利诱不降被杀,他曾作偈曰:“觌面绝商量,独露金刚王。若问安生处,刀山是道场。”

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有深厚佛学修养,他的《仁学》一书,正体现出以佛法求世法、经世致用,积极入世的佛学思想。在他看来,佛教积极入世、普渡众生的精神与“孔孟救世之深心”是一致的。“度众生外无佛法”。谭嗣同最终因参加社会革命而慷慨就义,他是怀着佛教舍身救世的无畏精神慷慨赴死的——慈禧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并下令搜捕维新派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先后逃走。这时有人劝谭嗣同也赶快离开,但他态度十分镇静,回答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诚如梁启超所说:“然真学佛而真能赴以积极精神者,谭嗣同外,殆未易一二见焉。

念佛不忘救国

一天早晨,弘一法师在承天寺食堂用餐,当食之际,禁不住潸然流涕,备极痛苦地对弟子们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泉州古称)之水,身为佛子,此时此刻,不能共纾国难于万一,为释迦如来张点体面,自揣不如一只狗子,狗子尚能为主守门,吾人却一无所用,而犹腼颜受食,能无愧于心乎!”

弟子们听着法师的话,也都泣不成声,悲痛异常。在这之后,他每有开讲,座位后面的墙壁上,都挂起一幅由其亲手书写的中堂:“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后有跋语曰:“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讲演中,又往往触景生情,感时伤乱,勉励佛教徒们对国家、对民族应有爱护的热忱。

1939年(己卯年)农历9月初一,时逢圆明讲堂莲池念佛会成立纪念之时,正当圆瑛大师在殿堂上供礼佛,日本宪兵突然包围了圆明讲堂,以抗日的罪名逮捕了圆瑛大师等人,押往上海北四川路日本宪兵司令部进行刑讯,企图威逼圆瑛大师承认并声明抗日有罪。圆瑛法师大义懔然面对侵略者的刑具,毫不屈服,高声念佛。随后,日寇又将他押往南京的日本宪兵司令部,由日本的所谓佛学专家进行刑讯。这些专家被圆瑛大师高深的佛理驳得哑口无言。理屈词穷的日寇恼羞成怒,对圆瑛法师进行百般肉体折磨,每天都折磨至深夜不止,几度使其昏厥不省人事,企图迫其就范。但圆瑛大师已进入无我境界,他心系民众,深信自身的痛苦可以减免众生的痛苦。最后,日寇无计可施,又因圆瑛大师名播中外,众望所归,在日本也有很高的声誉,最后,只好将他释放。脱离虎口的圆瑛大师,仍然不改初衷,为抗敌救灾而奔走呼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15
缘就是万事万物万象成住坏空变化发展的起因,是导致一切事件的缘由,是造成人生悲欢离合的桥梁和纽带,是奠定一个事物走向的因缘,是无始劫以来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所作所为与大千世界的其他事物所结下的将来必定会发生的渊源,是获得了他人的服务或恩典却没有及时偿还的一种债务。是冤冤相报的一种定势。

世间万事万物万象皆因因缘合和而生而发展变化,因缘聚则事、物、象在:因缘散则事、物、象灭。善缘结善果,恶缘结恶果,俗缘坠人间,佛缘赴极乐,此理不可不察,不可不明,明缘之奥妙和真谛,即乃仙佛,不明缘之奥妙和真谛,乃芸芸众生。

缘的八大内涵

一、缘起不灭,缘销才灭。
一旦结缘,必得有个结果,结果就是销账,缘销后前缘即灭。

二、缘深缘浅,爱恨所定。
有些缘很浅,有些缘很深,缘的深浅由爱恨程度所定,爱或恨的程度越强,缘就深;爱或恨的程度越弱,缘就越浅。

三、缘长缘短,债务确定。
缘在本质上是一种债务关系,这个债务关系在时间上的长短与债务多少关系不大,却与相欠关系极大,只要相欠,缘就长,一旦债务了解,缘就短,缘就灭。

四、缘由人造,缘由道灭。
不论是善缘,还是恶缘,皆乃人自造,一旦造下了缘,由道的奖罚程序控制,此缘必在未来某个时辰降临在造缘者身上。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必有所报。”

五、无形无相,有影有踪。
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一种反物质存在,难以捉摸,它像一颗定时炸弹,不知什么时候会爆炸,或许只需要几个小时,或许需要几十万年的时光才爆炸。但是,缘是有影有踪的,只要开佛眼追踪,就可以找到其源头。

六、缘起缘灭,存乎一念。
一旦缘起,必须销账,要使缘不降临身上,将缘消除在半路上,就必须做功德,尤其是做阴功或无相布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忏悔、祈祷、布施、无私奉献等方式就是最佳将缘尤其是恶缘消除在半路上的方法。

七、缘至事发,缘尽事消。
所有的巧合,所有的突发性事件,都是因缘所至而生,缘至相逢,等缘了,也就是相等的债务全部索清,事件自然平息,缘尽散离。

八、结缘了缘,全靠悟性。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结缘了缘的过程,一切皆是缘,缘就像大海,人就像大海中游动的鱼。缘又像一张无形的密密麻麻的网络,人就在这密密麻麻的网络中行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天网”就是由道控制的缘,人若不悟,难逃此“天网”,难逃“天网”,就只能在缘的海洋中起落浮沉,永世轮回,所以,就存在了结什么样的缘,了什么样的缘的问题。

参考资料:禅院百科

第2个回答  2012-04-15
“惜缘”语出佛家,意思是珍惜彼此之间的缘分。世事如棋,人海茫茫,人与人之间能够相遇相知甚至相亲相爱,是必然也是偶然,其中玄机全系于一个“缘”字。亲缘关系就自不必说了,同学、同事、邻居、邻座,甚至是素不相识的路人,大家能相聚、相遇,都是一个“缘”字。缘,是以偶然形式表现出来的必然结果——没有偶然就不能相遇,没有必然就失之交臂。

佛家有这样一句话:“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俗话也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这两句话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那就是缘分难得。有人曾作过一个统计,在全世界数十亿人中,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遇的可能性大约是千分之一,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大约是两亿分之一,而成为终身伴侣的可能性则大约只有五十亿分之一。
惜缘,其实就是珍惜人际交往中的每一个机遇。缘可遇而不可求,稍纵即逝,所以应该好好地把握当下,珍惜每一段缘。相逢即是有缘。对于偶然邂逅的陌生人,也应该珍惜当下的缘分,不妨给对方一句好话、一点帮助,哪怕是一个微笑。只有珍惜点滴的缘分,才有可能结成累累的善果。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7-04
佛经里讲的空就是“因缘所生法”,即:不自生、不它生、不共生、不无因生。
  不自生的意思是,光有一个主因,而没有它缘,任何事物都不会产生出来。譬如,我们种棉花,光有主因——棉花种子,而没有它缘,如泥土、阳光、水分、肥料等等,那棉花是长不出来的。这就叫做不自生。不它生就是说虽有它缘,而无主因,事物也是生不出来的。尽管有阳光、水分、泥土、肥料等等,但若没有棉花种子,怎么会长出棉花来呢?这就是不它生。不共生,不是两方面和合而生。假如以甲、乙两方面合起来生,那么究竟以甲方为主,还是以乙方为主呢?何况甲和乙也根本没有主体,成立不了两个方面呵!因为甲也是因缘生,乙也是因缘生,因缘套因缘,根本没有主体。譬如,男女相合,生出一个小孩。那么,是以男方为主,还是以女方为主呢?若说以男方为主,男的身体没有主体。因为这个身体是四大假合。四大者,即地、水、火、风。我们常常说“四大皆空”,就是说,我们人不过是地水火风四大合成体,而没有主体,是地水火风一时因缘会和在一起,而成为人的。因缘散了,四大分散了,人就死了。男方如此,女方也不例外,两者都没有主体。世间的一切一切都无不如此,都是因缘合成。男女相合,生下来的孩子还是因缘合成。所以,叫做不共生。不无因生,就是说假如没有一个主因,没有内因和外因,是不能成就事物的。一定要有主因、有内因和外因,众缘和合才能相生。也就是说一切事物均需因缘和合而后生,既然是因缘和合而生,无有自体,所以当体就是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04-16
讲那些引经据典的长篇大论,你其实看了还是云山雾罩!讲了等于没讲!
不如讲得浅显一些。
用现在的话讲,就是“附加上去的联系”!
说起来简单,没有什么神秘的,但其中的道理却非常的深!!!所谓缘起甚深!!!
比如你仰望星空,看到天上的北斗七星,形成一个北斗的形状。这个“北斗”怎么来的?就是把本不相干的七颗星,附加上一种“联系”,用看不见的“线”联结起来,于是就有了“北斗”的形状!-----这就是缘起!
这其中有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这七颗星星之间其实并不真有这样的联系!没有这样的线去拉扯住它们,这种联系是我们一厢情愿的附加上去的!------ 这就造成了这个“北斗”是“空性”的,也就是说,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没有“自性”!也就是说,这个“斗”的形状,是保持不住的,它必然发生变化!!!因为七颗星各自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并不会去刻意保持那个“斗”的形状!!----------也就是“不住”,“无常”,“变异”。。。。。
恒星都在高速的运动,只是因为太遥远,看上去像是静止的。几十万年后的星空,你将遍寻不到“北斗”的形状了,消失于无迹了。。。

最后,世间的万物,凡是能说出名字的,包括你,我,众生,世界,一切的一切。。。。都是缘起!都是空性的,无自性的,无常的,无住的,变异的。。。。。

这就使为什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缘起甚深,要慢慢去体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