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文档:武钢博物馆观后感,八百字左右

如题所述

武钢剧院拆掉后,原址建中国武钢博物馆
  
  武钢剧院地处青山冶金大道于工业四路的十字路口,对面是武钢总医院和青山青少年宫。
  
  “九一三”是为了纪念毛主席1958 年9 月13日视察武钢
  
  这个武钢剧院原来叫九.一三剧院
  
  兴建于1979年,兴建过程中发生了一场大火,建成后的武钢剧院,即成为武钢的一个重要的会议场所
  
  80年代至90年代,武钢的一些重要的职代会、党代会等公司级大会,都在这里召开。
  
  这里还承办了一些重大的演出,一些演艺界名人,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

三大亮点
  馆内处处“武钢造”
  一条三米宽、百米长的“钢铁大道”,从门前广场一直延伸到博物馆内,所用材质全部是武钢优势产品——热轧薄钢板。
  博物馆内的所有钢铁材料,几乎全部“武钢造”,包括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地面上的螺纹钢板、各种钢铁门窗等。
  综合展厅内有不少栩栩如生的场景雕塑,如一楼介绍青铜时期冶炼的展区内,20多个30厘米高的陶俑向人们展示了冶炼青铜器的全过程。这些艺术作品,有很多来自武钢艺术家之手。
  武钢人捐出辉煌50年
  一幅老照片、一件旧工装、一顶安全帽、一个医药箱……数千件印证武钢历史的物件,是武钢50年光辉岁月的缩影。这些珍贵的藏品,全部是武钢人自愿捐献的。
  一位老工人捐献的蓝灰色工装上,还有斑驳的油污和补丁。工作人员请教了很多老工人才知道,这是炼铁厂在上世纪70年代时期的一种工装,能保留到现在的已经没有几件了。一张1958年9月13日的《人民日报》上,头条是《新中国第一个国家投资建设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投产》,报纸已经发黄,需双手捧起来才不会弄破。
  2小时玩转红钢城
  参观完整个博物馆需要多少时间?就算粗略浏览,也至少需要2小时,但2小时内能了解整个武钢的大致情况,还能了解中国钢铁冶炼历史和钢铁工业发展历史。
  在博物馆内,你能按照历史顺序梳理武钢发展的全部历程,哪一年从联邦德国、日本引进一米七轧机,具备通用钢板生产能力;哪一年兼并襄樊钢铁集团公司;哪一年武钢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这些情况都能一目了然,还有很多武钢产品实物和设备模型展出,能让你大致了解武钢的生产情况。
  两大揭秘
  镇馆之宝是武钢第一炉铁
  早在去年武钢博物馆筹建时起,什么是“镇馆之宝”就一直受到各方关注,是代表武钢诞生的第一炉铁水,还是见证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的“定汉神铁”?昨日,这个谜底终于揭开。
  1958年9月13日,武钢诞生的第一天,第一包铁水就要出炉之时,毛泽东主席走上炉台。在毛主席的注视下,流出高炉的第一炉铁水,被铸造成第一批铁锭,“镇馆之宝”就是其中一枚。
  《集结号》技师打造仿真展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高科技仿真区,是目前国内最顶尖的高科技仿真展示厅,这里的一切都让你真假难辨。
  一进展厅,就仿佛置身一个幽暗的矿洞中,这是按大冶铁矿矿区1∶1的比例仿制而成的。一车车铁矿石,伴随着轰隆隆的声响,从深邃的矿洞中运出来,几台仿真挖掘机械正紧张工作,站在旁边,甚至可以感受到挖掘时的抖动。
  转过矿区,就来到炼铁和炼钢车间,轰鸣的机器、火红的铁水、飞溅的火花,让人感觉置身火热的车间内,走过“铁水包”旁边会不由自主地闪躲,担心会被“钢花”烫到。不过不用担心,这里的一切都是用声光电系统模拟出来的。
  随后参观的将是武钢的“二热轧车间”和“硅钢生产车间”,所有模型均能全程模仿生产过程。据介绍,为了达到真实的效果,负责展览陈列的深圳海外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的几十名工程师,到现场观察上百次,集合了模型制作、光电效果、布景绘制等多种电影技术,电影《集结号》的2名绘景师也参与了制作。

武钢散记

作者:石路 更新时间:2008-9-6

今年是武钢投产50周年,人生没有两个50年,再不发个言,就要后悔一生。我是1962年参加武钢工作,1996年退休,34年的武钢生活,历历在目,就从我的名字,路的变化说起吧。

路 变
武钢建厂初期,只有从工人村通往厂区工地的一条乡间泥巴小路,1958年修了和平大道两车道的窄马路。那时上班主要是从八大家到厂前坐火车,没有座位,全部是“站票”,天热时,棚车里闷热难挡,便爬上车顶像玩杂技的,还要准备一些小石块,以对付沿路顽童的泥巴袭击。有时厂里加班搞晚了,没赶上火车,就只有坐“11号(双脚)”汽车回家了。
后来取消了火车上班,就骑自行车上班。因为只有一条冶金大道,上下班高峰时,人车挤道,几万人熙熙攘攘,常出交通事故。早期只有长江一桥,遇上大风大雾大雪,轮渡停航,武钢跑月票的职工都往大桥上挤,不是迟到就是干脆不来。后来修了长江二桥和白沙洲大桥,跑月票的职工方便多了。

厂区运输也在巨变。上个世界末,武钢的铁路大大改观了。一是线路延长了,满足了双千万吨钢铁产能生产的需要。二是淘汰了蒸汽机车,车速加快了。三是道岔平整,事故大大减少。

开辟了水路。原来武钢的矿石进口和钢材外发,单靠铁路运输,上个世纪末,武钢又兴建了工业港,不和南京港等联运,满足了武钢产能提高的需要。
等我1996年退休时,武钢职工上下班的条件大大改观了:一是车多,主体厂都有数辆职工专车,而且还是冬暖夏凉的高级旅游车,出了家门就到了厂门。二是骑自行车的锐减,骑摩托和电动车的多了。三是对冶金大道动大手术,加宽、垫高、绿化、修美了,尤其是把某企业旁边的那个陡坡降低了,消除了一个大交通事故隐患。四是新辟了宽阔平坦的三干道(友谊大道),缩短了生活区到厂前和武昌的距离。五是近几年装备技术不断进步,用人不断减少,上班的人少了,人车挤道的现象几乎没有了。六是新建了阳逻大桥和开通了北湖外环公路,为加快武钢阳逻江北加工基地创造了条件。七是从2006年起,武钢取消了电车,又新辟了环行通勤车,方便了职工。八是武钢厂区实行门禁管理,并开通了公务车和厂区服务车,方便了进出武钢办事的外地人。

关 饷
1978年以前,13号发工资这天,在武钢各厂矿可热闹啦。财务科四周,都站满了人群,白班、中班、夜班都有。有的扒在窗户上,看见会计用手指往嘴里沾口水,再去数钱,他的口里仿佛也在流口水。

那时职工工资偏低(比现在低保户还要低蛮多),1958年参加武钢工作的才二级(俗称“鸭子工”,三十九块五毛六,老婆孩子喝稀粥),每月13日把工资一发,14日把粮食煤球(都定量)一买,房费一交,就剩几个菜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为了应付突发事情,有的挤出三两块钱存入互助会里,根本无钱存什么银行。就是工资稍高一点的,在13日这天也非开支不可,心里总是担心“错了这个村,怕没那个店”,工资拿到手才算数。有的出差在外还专门写信回来,13日开支,家中谁去拿,找谁领,别忘了带私章,几多元几多角几多分,一一叮嘱详细。就连住院的病号,13日这天也拄着拐棍来厂,带病坚持“工作”。如果遇到年节,需要借支半个月,到底在哪一天借支,公司头头还要开会讨论。借早了,后半个月的日子难过,不借支,逢年过节也难过日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武钢人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据笔者观察,13日这天,有这么几个变化:13日前一两天,没有人问“明天发不发工资?”下夜班的工人,一般不在当天上午等着开支,“身体(睡觉)比钱值钱”。出差的,在后方及市区办事的,住院的一般不在当天赶到厂里领钱,晚几天都行。领了工资存互助会存银行的不少。
到了上个世界末本世纪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武钢产能大幅提高,效益翻番,职工收入也翻了一番,又(拐)弯了再弯,每月工资打到职工银行的卡上,不用排队领,就是几个月几年不领钱也不缺钱花,没有互助会,只有互联网,真是哑巴谈恋爱,没有话说口罗!

会 餐
武钢从1958年投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这二三十年间,每逢重大节日,职工食堂都要会餐,也叫打牙祭。
由于物质匮乏,粮油鱼肉蛋糖,乃至豆制品,都实行计划供应,职工平时吃得很苦,由于粮食定量,职工进餐后往往把碗一放,嘴巴一抹,肚子就提意见(又饿了)。平时见不到鱼肉,连萝卜白菜里的油星也很少见到,只有到节日会餐时,才可以和三五小块鱼肉亲亲嘴。

会餐的头一两天,要发会餐票。按说应该是人手一份,但有的单位食堂屁得有瘾,规定平时很少吃食堂,而是自己带米蒸饭带菜的不发,因为他平时对食堂没作什么贡献,弄得哭哭啼啼吵吵闹闹找领导说情,会餐变成了汇眼泪,有的把会餐票弄丢了,一般是不补的,就是补给你了,也要派人监督你,怕你“多吃多占”。

确切地说,职工会餐其实是全家会餐。会餐那天,上班的职工舍不得自己一个人吃,中午买点菜混一混,只是象征性的尝尝咸淡,看看鱼丸或肉丸的颜色,然后用大饭盒一盖,拿回家全家资源共享,晚上再加点素菜炒一炒,或添点水多点汤,全家老少团团圆圆美一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票证取消了,物资供应充足了,鱼肉随便买,武钢逢年过节不再在食堂里会餐了,改发节日物资。哎呀,那镜头比会餐还要热闹。节日的头几个月,公司派人派车到全国各地采购,摇船划桨运回武汉后,又在好几个大冷藏库里一冰,节日前两天,各厂再派车到冷库去拖,拖回来行政科的人员全体出动,将大包分成小包再分给职工。职工拎着大包小包印有“武钢节日物资”字样的红绿塑料袋,川流在武汉市的大街小巷,体现武钢的兴旺发达。

到了上个世纪末,这种大哄大嗡的做法又取消了,随着武钢做大做强,职工荷包暖和了,节日不再发物资而改发奖金,平时鱼肉不断,再也用不着会餐了,不少人还想方设法减肥,如果哪个职工还存有“会餐票”,赶快交到武钢博物馆,说不定还是“珍品”哩。

包 包
以前,凡是参加武钢工作的,每人都发个大白帆布包包。用处大得很,装工具,装衣服,购物,出差,回乡,一看就是武钢的工人老大哥,神气。在那炉子保温人保命的几年困难时期,有的职工还“以厂为家”,偷点焦炭柴禾回家生炉子取暖,那时人的胆子小,没人偷钢材去卖去发财。

后来,不知怎么就不发这种大帆布包包了。男的夹个小皮包,女士拎个小坤包,再也用不着也装不进焦炭、柴禾衣服之类的粗东西,而是装的全家福精美照片,美容用品、现金和这卡那卡,以前在路上掉个大帆布包没人要,有的嫌碍事还要踢它一脚,现在你要是捡个小坤包、小皮包还给失主都有重金奖赏。

先前背大帆布包和穿工作服大头鞋坐火车、骑自行车上下班是相配套的,如今夹个小包包和西装革履坐豪华旅游车或者骑电动车上下班也是配套的。
有个物质不灭定律。你看,原来武钢发的大帆布包,现在被民工背着了,穿梭在大街小巷的修热水器的、水电装修的、破烂回收的,一人背一个,又是城市一道新的风景线。

不能团结的“团结户”
大概是1974年某夏日,我在一炼钢上班,有两个小孩,爱人在汉口上班跑月票。领导分给我红钢城14街二楼的一间房子,哪晓得我要搬家时,我那间房里又来了个“团结户”——机动车间一位带一小孩的单身妈妈。那时分房比较简单,领导讨论给谁,谁就可以搬进去住,没什么手续。另外,由于“文革”的影响,有的人“踢开党委闹革命”,动不动就抢房。我问她怎么回事,她说这房子是分给她的,是车间头头叫她搬的,再问是哪个车间哪个头头叫她搬的,她干脆搁铺挂帐子不回答我。我忙下楼问机关党支部书记吴俊杰(财务科长),怎么一女嫁二夫。吴说,“叫你搬你就搬,出了问题我负责。”有了书记的指示,我就壮着胆子往里搬,那女工见“椰风挡不住”,只好拿个小板凳坐在门口。到了晚上,爱人因事不能回,我就有点“那个”了,没办法,我在凉台也搁了个临时床铺,我和她都是和衣躺下,两人整夜根本没睡,我听见她不停地翻身,她也听见我出出进进上厕所……

第二天,厂领导又在8街坊给那位女工分了一间带地板的房子,临走时,她还跟我握手,顺便小声笑着告诉我:“这种激将法真灵,我不这样做,还不晓得房子拖到什么时候才能分到手。”

中国武钢博物馆——国内唯一的钢铁主题博物馆,于2008年9月13日在武汉开馆,并免费向社会开放。武钢博物馆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馆内收藏了大量图片和见证性历史实物,主要展示了武钢和中国钢铁行业50年来的发展历程。

  武钢博物馆2007年9月20日动工兴建,内容承载了上下五千年的中国钢铁史。

  武钢博物馆不仅是国内唯一的钢铁主题博物馆,也是一座集智能型、数码型、知识型于一体的现代博物馆。

  一楼的汉冶坪历史展现区,有一本水泥筑的无字“书”。通过投影仪,可将汉冶坪的发展历史等海量知识投影到“书”上,参观者只需简单操作,即可轻松“翻阅”这本电子书。

  三楼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高科技仿真区,是目前国内最顶尖的高科技仿真展示厅,为参观者重现从采矿到炼铁、炼钢,再到热轧、冷轧钢的出钢全景。参观者一进展厅,声光电控制的系统就会接受感应,自行启动,让人瞬时仿佛置身火热的炼铁和炼钢车间内,“钢花火龙”在身旁飞溅。

  博物馆处处体现钢铁文化的厚重特质:4层楼的外墙全用钢皮包裹,内部用钢板隔出一个个展区,立体感很强。整个博物馆使用钢材2000吨,均出自武钢专门的加工基地自产设计的热轧薄钢板。最绝的是,做大梁用的钢筋与沉台是用螺丝钉连接。这要求在事先浇筑好的沉台上要预留好若干螺口,并与钢筋完全吻合。为了完成这项工作,每根钢筋都有精细的图纸。

  正是有了这些“钢筋铁骨”,博物馆设计为10级抗震,使用寿命将达到一百年。

  1958年9月13日,武钢诞生的日子,第一包铁水在一号高炉就要出炉之时,毛泽东主席走上炉台。在毛主席的注视下,流出高炉的第一炉铁水,被铸造成第一批铁锭,“镇馆之宝”是现在仅存的其中一块马口铁。

  尽管博物馆的布展只用了短短2个月的时间,可搜集藏品的时间,却用了半年之久。武钢博物馆的不同之处在于,这绝不是一座文物博物馆,馆内收藏的大量是见证性的历史实物,或许不具备文物价值,但它们在与武钢联系起来时是最珍贵的。

  一盏上工时用的煤油灯、一把老扳手、一顶安全帽、一块旧电表……数千件印证武钢历史的物件,全部是武钢人自愿捐献的,是武钢50年辉煌岁月的缩影。这能看到的还只是冰山一角,因为募集的物品太多,大部分只能作为藏品先保存起来,展品还不到藏品的四分之一。

  除此之外,四千余幅历史照片、三百余幅珍贵照片也是武钢博物馆内的亮点。博物馆的视角更注重的是知识的转播,希望通过展出告诉大家更多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据介绍,在冶金简史展区,展出的四羊方尊等青铜器均是仿制品,还有许多展品,观众只能在馆内看到图片和模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