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有的号什么什么“居士”,来历是什么?与个人信仰有关吗?

如题所述

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总喜欢给自己起个号。正因为“号”是自己起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样要受家族、宗法、礼仪以及行辈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发和标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现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别号。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还有“号”。号是人的别称,所以又叫“别号”。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如卢仝《玉川子诗集》、杜牧《樊川文集》、《松雪六体千字文》、老莲《荷花鸳鸯图》等。如果我们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别号,就很难知道这些作品的作者是谁。所以,对古代文人作家我们不但要掌握他们的名和字,而且还要记住他们的号。
起号之风,源于何时,文献资料上没有详细记载,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视为我国最早的别号。东晋时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南北朝时代有更多的人给自己起了号,唐宋时形成普遍风气,元明清达到鼎盛,不但人人有号,而且一个人可以起许多号。如明朝画家陈洪绶有“老莲”、“老迟”、“悔迟”、“云门僧”等四个号。延至近代,用号风气一直不衰,如苏玄瑛号“曼殊”;齐磺号“白石”;何香凝号“双清楼主”。现代以来文人的号逐渐被笔名所代替。
唐宋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所以许多人便以“居士”为号。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
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 《礼记·玉藻》:“居士锦带。” 郑玄 注:“居士,道艺处士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齐 东海上有居士曰 狂矞 、 华士 昆弟二人者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於人也。’”《魏书·儒林传·卢景裕》:“其叔父 同 职居显要,而 景裕 止於园舍,情均郊野,谦恭守道,贞素自得,由是世号居士。”《北史·韦夐传》:“ 夐 对翫琴书,萧然自逸,时人号为居士焉。”
元代崇尚道教,则文人以“道人”为号者尤其多。像冯子振号“怪怪道人”;乔吉号“惺惺道人”;任仁发号‘明山道人”;吴镇号“梅花道人”;赵孟頫号“雪松道人”。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宰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国家苦难,民族危机。反对侵略,爱国图强成了当时的主旋律,所以不少人就按这个调子给自己起号。像谭嗣同号“北飞”;黄少配号“黄帝嫡裔”;陈天华号“思黄”;秋瑾号“竞雄”等。
明朝末年画家朱耷,在明亡时取号“八大山人”。“八大”二字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来寄托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学者傅山,自号“朱衣道人”。明亡后,衣朱衣,居土穴中,清廷几次请他赴京应博学鸿词科试,都被他拒绝,坚决不与满清合作。“朱衣”表面看是红色的,实际上是明朝的象征,因为明朝皇帝姓朱,红是明的意思,寄寓着对明朝的深厚感情。南宋诗人戴复古,自号“石屏山人”,也寓含着一种精神。从他写的诗中可以看出来。《感遇》诗云:“人将作金坞,吾以石为屏。”“石”与“金”同样坚硬;“石”虽比不上“金”身价昂贵,但却素朴、古拙、气象峰峰,这正是作者人格精神的写照。北宋诗人张咏自号“乖崖子”,用他自己的话说:“乖则违众,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可见,“乖崖子”这个号寄寓着他的性格、志向、品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23
居士,是佛教里面在家修行的,称为居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