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的含义? 烹调的含义? 烹饪三要素? 烹饪的起源的传说? 盐的分类? 盐在烹调的作用? 人类用

烹饪的含义?
烹调的含义?
烹饪三要素?
烹饪的起源的传说?
盐的分类?
盐在烹调的作用?
人类用火的起源?
烹饪的主要内容?
中国烹饪的特征?

含义:
在研究烹饪与烹调方法之前,首先应明确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人们常常把烹饪与烹调混为一谈,这是不恰当的。这两个概念各有各自的含义,必须严格区分开来。那么什么叫“烹饪”呢?“烹’’是煮的意思。“饪”是熟的意思。 “烹饪”一词有狭义和广义的解释。狭义的解释,是煮熟食物;广义的解释是泛指各种饭菜的制作。简单地说: “烹饪”,是指一切食物(包括主、副食)由生变熟的整个过程。而原料的选择、初步加工、切配等都是为“烹饪”做准备的,为“烹饪”服务的。所以,从原料选择、初步加工、切配开始,再根据各种不同制品的不同要求,进行各种不同的操作,形成一个体系,这就叫做“烹饪”。相对说来, “烹调”的含义就窄得多了。简单地说: “烹调”是指副食品加工而言,是副
食品加工的简称。烹与调是菜肴制作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 “烹”就是加热处理,就是火候;“调”,就是调味。因此,“烹调”是烹饪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要素:
1,具有营养价值。
2,具有良好的口感和口味。
3,具有食用安全性。
盐的分类:

原盐
利用自然条件晒制,结构紧密,色泽灰白,纯度约为94%的颗粒,此盐多用于腌制咸菜和鱼、肉等。

精盐
以原盐为原料,采用化盐卤水净化,真空蒸发、脱水、干燥等工艺,色洁白,呈粉末状,氯化钠含量在99.6%以上,适合于烹饪调味。
特种食盐
低钠盐
普通食盐中,钠含量高,钾含量低,易引起膳食钠、钾的不平衡,而导致高血压的发生。低钠盐的钠、钾比例合理,能降低血中胆固醇,适于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患者食用。

加碘盐
加入一定比例的碘化物和稳定剂的食盐。为防治碘缺乏症,在普通食盐中添加一定剂量的碘化钾和碘酸钾。这是一种最科学、最直接、最有效、最简单、最经济的防治碘缺乏症的补碘方法。是主要为缺碘地区居民补碘而研制的,可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食用加碘盐中国规定碘缺乏症病区食盐加碘的浓度为:1/50000 ~1/20000;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向病区推荐1/100000浓度的碘盐;联邦德国碘盐的含碘量为1/250000,是世界上碘盐浓度最低的国家;美国碘盐浓度为1/10000,是世界上碘盐浓度最高的国家。
加硒盐
硒是人体微量元素中的“抗癌之王”。加硒盐则是在碘盐的基础上添加了一定量的亚硒酸钠制成的。硒同样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它具有抗氧化、延缓细胞老化、保护心血管健康及提高人体免疫力等重要功能,同时硒还是体内有害重金属的解毒剂。动物的肝、肾以及海产品都是硒的良好来源,而植物食品的硒含量受产地、水土中硒含量的影响,差异很大。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饭量小的人,可以选择加硒盐。加入一定比例的硒化物的食盐。对防止克山病、大骨节病有一定疗效。中国生产的加硒盐,含亚硒酸钠15/1000000。

加锌盐
用葡萄糖酸锌与精盐均匀掺兑而成,可治疗儿童因缺锌引起的发育迟缓、身材矮小、智力降低及老年人食欲不振、衰老加快等症状。 锌是“生命之花”。加锌盐是以碘盐为原料,再按照国家标准添加了一定量的硫酸锌或葡萄糖酸锌制成的,有利于儿童健脑、提高记忆力以及身体的发育,对预防多种因缺锌引起的疾病有很好的效果。锌作为一种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细胞再生、维持正常的味觉和食欲起重要的作用,还能促进性器官的正常发育、增进皮肤健康、增强免疫功能。锌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肉和内脏中,坚果和大豆等食品中锌的含量也较丰富,而蔬菜、水果和精白米面中含量较低。一般提倡摄入平衡的膳食,依靠天然食物来补充锌。但是,身体迅速生长的儿童、妊娠期的妇女、进食量少的老年人、素食者等人群都有可能体内锌含量缺乏。加锌盐可以供上述人群食用。

补血盐
即加铁盐。铁元素含量达到8000ppm左右的食盐。通常往食盐中加入适量硫酸亚铁等铁强化剂获得。加铁盐供缺铁性贫血病人食用。用铁强化剂与精盐配制而成。缺铁性贫血与碘缺乏病、维生素A缺乏并列为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重点防治、限期消除的三大微营养素营养不良的疾病。我国缺铁性贫血发病率很高,强化铁盐添加了一定量的含铁化合物,可用于预防人体因缺铁而造成的缺铁性贫血,提高儿童的学习注意力、记忆力以及人体的免疫力,适用于铁缺乏人群,尤其能满足婴幼儿、少年、妇女、老年人对铁的需要。加铁盐的主要成分是:铁含量为600—1000毫克/千克,含碘量不小于40毫克/千克。
加钙盐
我国3次全国营养普查结果表明,人们饮食普遍缺钙一半左右,儿童、孕妇、老年人缺钙更为严重。加钙盐是在普通碘盐的基础上按比例加入钙的化合物制成,适用于各种需要补钙的人群,可以预防骨质疏松、动脉硬化,调节其他矿物质的平衡以及酶活化等。加钙盐的主要成分是:钙含量为6000—10000毫克/千克,含碘量不小于40毫克/千克。

防龋盐
在食盐中加入氟化钠等氟化合物,使氟元素达到100~250ppm的食盐。适用于低氟地区,对龋齿有一定的疗效。适用于小儿、青少年食用。

维B2盐
在精制盐中,加入一定量的维生素B2(核黄素),色泽橘黄,味道与普通盐相同。经常食用可防治维生素B2缺乏症。经常患口腔溃疡的人,体内可能缺乏维生素B2,吃点核黄素盐(维生素B2盐)可以改善这一情况。核黄素盐中的核黄素对人体能量代谢过程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并能促进生长发育。维生素B2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如果经常吃素,有可能缺乏。维生素B2呈黄色,易溶于水,进入人体后如果有多余的量,会从尿液中排出,不存在摄食过量而中毒的问题。

海群生盐
按一定比例掺拌海群生原粉的食盐。有防治丝虫病的功能。
低钠盐
我们平时吃的普通碘盐其主要成分氯化钠的含量高达95%以上,钠离子能增强人体血管表面张力,容易造成人体血流加快、血压升高。那高血压患者怎样既保证口味、又少摄入钠离子呢?低钠盐就是根据人体需要,适当降低食盐中的钠含量,增加钾、镁含量的新型食盐。低纳盐是以碘盐为原料,但氯化钠含量降低到65%以下,再添加了一定量的氯化钾和硫酸镁制成,主要供患有肾脏疾病、高血压、心脏病等需要限制钠盐的特殊人群食用。低钠盐可调整体内钠、钾、镁离子的平衡,对防治高血压和心血管病具有一定的疗效。由于氯化钾和硫酸镁也带有少许咸味,而且钾和镁也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它们对心脏的健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提倡全民食用低钠盐。中国生产的低钠盐,含 NaCl65%,KCl25%,MgSO4·7H210%。世界各国生产的低钠盐品种较多。美国的低钠盐含NaCl50%,KCl50%。芬兰在1985年研制成功一种新型的低钠盐,含NaCl57%、KCl28%、MgSO412%,还有 2%的氨基酸α-细胞溶素。这种细胞溶素除有调味作用外,还有减少心肌梗塞和脑血栓作用。

风味盐
在精盐中加入芝麻、辣椒、五香面、虾米粉、花椒面等,可制成风味别具的五香辣味盐、麻辣盐、芝麻盐、虾味盐等,以增加食欲。

营养盐
是近年新开发的盐类品种,它是在精制盐中混合一定量的苔菜汁,经蒸发、脱水、干燥而成,具有防溃疡和防治甲状腺肿大的功能,并含有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

平衡健身盐
海水中的无机盐钾、钠配比与人体血液中的矿物质基本相同,并含有一定量的镁元素,从海水中提取这些有益物质,加入精制盐中,可满足人体对多种矿物质的需求,以达营养平衡、健身去病之目的。

自然晶盐
自然晶盐以海盐为原料制成,保持了海洋中与人体最接近的组成成分,特别是保持了无机盐类和富含钾、钠、镁、碘等海洋生命元素,颗粒呈晶体状,更适合于沿海地区人群食用。经国家批准,广东为全国获准生产自然晶盐的两个省份之一,早年在部分沿海地区试销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雪花盐
以优质海盐为原料,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盐质具有天然纯净、疏松速溶等特点,色泽洁白,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和营养素,是普通碘盐中最高档次的品种。目前,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正在流行食用雪花盐。

盐的作用:
使菜点具有咸味,以增加风味。
突出鲜味的作用
使蛋白质凝固作用
解腻作用
杀菌防腐作用
在面点制作中起改善成品色泽作用
在面点制作中起到调节发酵速度的作用
可作为传热介质。

用火的起源:
人类使用火之后,可以取暖、驱赶野兽、吃熟食既营养又卫生 ,减少了疾病的发生,火的发现也促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还有火可以提炼金属 打造生产生活工具, 促进了农业生产, 加快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但并不代表人类文明的开始。
人类文明,在人类学和考古学中,文明也可以指有人居住,有一定的经济文化的地区,例如两河文明、黄河文明。也可以指文化类似的人群,例如基督教文明、儒家文明。文明出现的判定标准,主要是城市(人群聚集)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国家制度的建立。文化变迁对于文明的产生有很大的作用。农耕方法的改变,劳动的分化,统治阶级,也就是中央政府的出现以及社会阶层的出现都是文明产生的重要特征。
烹饪的主要内容:
烹饪原料学的要领及研究内容一、烹饪原料学的概念烹饪原料学,是研究烹饪原料的种类、性质、功能及应用价值的科学.烹饪原料是烹饪的物质基础.一切烹饪活动都是以烹饪原料为加工对象而展开的.烹饪质量的保证,烹饪作用的发挥,烹饪效果的产生和烹饪目的实现,烹饪原料都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的祖先在应用烹饪原料方面积有丰富经验.现在,需要我们逐步深入地认识和研究烹饪原料的自然属性和应用原理,使之形成系统的学科知识.二、烹饪原料学的研究内容烹饪原料学研究包括以下的内容:关于烹饪原料的品种、数量、分类,以及地理分布、生产状况、名特产品和供应情况等;关于烹饪原料的组织结构、性质,烹饪应用的性能、特点、质量以及用途、用法等;关于烹饪原料的成分、功能,经过烹调加工成各类食物经人们食用以后的作用、效果;关于烹饪原料的发展过程、变化趋势与拓展诸问题.其中,烹饪原料的性质、功能以及食用后的作用与效果,是本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特别是烹饪原料在烹调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化机理,应当作为重点内容来研究.

特征:
养助益充
养、助、益、充这些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索问》:“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由于其中包容了中国医学中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性味和谐、因异制宜等营养摄生观点,故被视作古代的平衡膳食学说;还因为它符合中国的国情、民情和养生健体要求,沿用数千年之久,所以不少学者又认为:谷、果、畜、菜的有机结合,组配入撰,正是中国的传统膳食结构。
这里,“五谷为养”指的是稻、麦、豆、黍等粮食,能养五脏之真气,“益脾健胃,百福所基”,故“得谷者昌”。“五果为助”系指各种鲜果、十果和硬果,能佐助五谷,使营养平衡,即李时珍所指出的“辅助粒食,以养民生”。“五畜为益”是指牛、羊、猪、狗等动物性食料,能增进健康,“生鲜制美,脍炙人口”,可弥补素食之不足。“五菜为充”是指各种蔬菜,能充实人体所需的维生索、矿物质和粗纤维,“辅佐谷气,疏通奎滞”;并日_古人还认为“菜根不厌,百事可为”。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烹饪历来讲究烹调原料的组配,如饭配菜、荤配索、点心包馅、面加躁子、荤菜索炒、索菜荤炒、“每食不用重肉”、节假日“开荤”、饭前吃蜜脯、饭后备水果等。更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中国菜都不是一种原料制成的,而是两种、三种、四种乃至更多种,如“全家福”、“罗汉斋”、“龙虎斗”、“佛跳墙”之类,这样,营养平衡的思想就直接落实到每一盘菜中,显然,这对养营摄生是有利的。
另一力一面,中国传统上非常重视食医结合。早在先秦,医生和厨师已配合默契,药品与食物常常一致;后来食与医虽然分了家,但是饮膳仍以医学作指导,医家也多用食力一来治病。特别是古医学的药物炮制、饮食洁净、偏嗜八戒、调味五禁、食物中毒、季节进补等学说,都曾被菜谱食经直接或间接地吸收,充实了烹饪理论的内容。所以中国烹饪选料历来注重药食兼用的吃潜动植,将它们的根、茎、叶、花、果与皮、肉、骨、月旨、脏巧妙搭配,以达到既可满足食欲、滋辛「身体,又能疗疾强体、养生延年的目的。这又是一种特殊意义的养、助、益、充,同样符合中医的养营摄生理论。中国烹饪中以药入撰的菜品(如燕窝粥、人参鸡、虫草金龟、构祀鸭子)倍受青睐,道理即在于此。
二、五味调和
有些美食家曾把一些国家的肴撰进行过形象的比较,说法国菜是鼻子的菜(重香),日本菜是眼睛的菜(重色),中国菜是舌头的菜(重味),美国菜讲时髦(变化快),苏俄菜讲实惠(份量足),上耳其菜、非洲菜和印度菜讲戒律(宗教影响大)。这种说法虽不全面,但有某些道理,它点破了这些菜种的特征和迷人的奥秘所在。
中菜重“味”,源自中匡!哲学中的五行学说。原始五行说把自然现象和人的活动归结为水、火、木、金、上五种物质元索,并把饮食归于上的范畴(因为动植物大多依赖上地而生长)。五行学说认为:水、火、木、金、上在口味上的属性分别是咸、苦、酸、辛、甘,合称五味,五味要受五行统辖。烹饪者要使五味调和,从差异到平衡,就必须掌握好“调”的本领,以达到“和”这一饮食的审美极致。先民还根据五行学说,规定饮食季节性应当与五味、五行相吻合,这就是“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了。
中菜重“和”,还与儒家中庸之道和古典哲学、美学的最高境界有关。“和”的实质,就是持中、协调、适度、节制。体现在饮食上,便是菜肴的软硬、甜咸、厚薄、大小、生熟、冷热、荤索、浓淡等对立因索的恰当统一;色、香、味、形、器、名、时、疗的相成相济;加热量与施水量的适当均衡等。其中,味的调和又至关重要,《昌览·本味》便明确提出八条标准:“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咪,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奄月昔制品不变质,垠炖食品不走形,加糖不能甜过分,调醋不能酸太浓,下盐不能咸涩口,加辣不能太呛喉,汤要清鲜汁不淡,肉要肥美不腻人)”。这都是把“五味调和”作为生活审美中的一种格调、 一种境界、一种美感、一种享受来追求的。
中国菜把“五味调和”放在菜品制作和质量鉴定的首位。故而古代强调时序、适口和本味,现今重视爽口、开胃和畅神。根据“口之于味,有同嗜焉”的饮食审美普遍法则,历代名厨主张鲜咸为主,少用调料,物尽天然,返朴归真,尽量显现原料的天生丽质,崇尚清淡;根据“物无定味,适口者珍”的饮食审美特殊要求,各地巧师又灵活运用味、料、刀、
勺、水、火、器、炉等要索,对菜品质感施加积极影响,使之入乡随俗,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变,力求达到“-菜一格、百菜百味”的极致。所以,味的用料广;味型变化多;调味力一法细;味觉的层次感深;注重显现主料之味质朴的内涵;味的丰美性、差异性与独特性的辨证统一;味与乡风民俗、宗教信仰、民族习性结合;味的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席而异、因人而异;品味后的余韵悠长以及按风味给菜系定性等,都是中国烹调工艺的精髓,中国菜品的灵魂。
三、奇正互变
中国烹饪是变化之学,创新之学。一力一面烹饪中存在辨证法,有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另一力一面烹饪法则里有正格也有变格,能够以不变应万变,把握临灶主动权。
烹调中的辨证法,表现在许多地力一。例如选料中的荤与索,刀口上的大与小,加热时的水与火,调味中的浓与淡,质感上的绵与脆,排菜中的冷与热,这都是烹调内部矛盾的反映,它规定菜品的属性。还如烹调原料与烹调工艺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内因是成菜的基础,外因是成菜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促使原料内部矛盾转化,从而产生理想菜品。再如烹调还须处理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象对于臭味,绝大多数菜品是千力一百计加以排除,而屯溪臭鲡鱼、长沙臭干子却是极力使之强化。至于肯定否定规律,在烹调中也比比皆是;否定一种旧菜,肯定一种新菜,标志着烹调工艺的进步;不断地否定,不断地肯定,促进饮食文化的繁荣。
再就烹与调来分析,也是如此。烹是加热的过程,主要表现为量变;饪指菜品成熟,着重说明质变。而众多烹调方法的区别,则明显体现在加热量与施水量的“度”上,故而原料是否“抗烹”和热能的大小,应是制菜中的主要矛盾。至于“调”,也应突出主料、主味和主要的调味力一法,这是矛盾的主导力一面,不论是采用对流调味、扩散调味、渗透调味、使呈味物质遇热化学分解,还是循序渐进和一锤定音,都须遵循质量互变的规律,控制佐料的“度”,并与加热、施水巧妙结合,应付裕如。
所谓“正格”,就是通行的厨规,它能以简驭繁,举一反三,普遍适用。象采购原料审慎挑选,初步加工料尽其材,综合利用;切削配菜注意营养,操作过程讲究卫生;着油施水洽当均匀,灵活使用炉灶与传热介质;正确控制水温和油温,及时投料、下味与用火;翻勺颠锅操纵灵活,点水、用汤、勾芡、淋油恰到好处;出锅及时装盘利索,走菜程序有条不紊;炉案之间密切配合,各司其责又彼此照应,等等。所谓“变格”,就是不拘程式而采用的“临时应急措施”,如用料部位有改变,技法相应也改变;原料质地不理想,调味用火来补救;原料组合有出入,味料比例作调整;味料品种不齐全,相近之物可替用;火力不能随心所欲时,不妨随机应变,顺火成菜;炊具不能得心应手时,应当随遇而安,因器变法;浆糊过大或过小,适当调整火力火时来约制;油芡太厚或太薄,酌量增减高汤用量来冲匀;季节有春夏秋冬,技法宜加区别;客人分东西南北,味型亦应变通。
正格与变格的相机使用,也是烹饪中的辨证法。这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兼顾。中菜之所以有别于西菜和工业食品,创造出数以万计的花色品种,正是在于它具有“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这一极富生命力的特征。
四、畅神悦情
烹饪是一种吃的艺术,吃的美学。在烹饪中,它有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等美的形态(如菜品的色、香、味、形、器、名、时、疗),也有人的体力、智力在菜品中的形象反映这一美的本质。厨师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识(即评判美且的标准),进行着审美活动(制作菜品),客人获取美感(欣
赏、评价、享用菜品),双力一都可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畅神悦清。
烹饪是一种创造性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厨师在临灶操作时,眼、耳、鼻、舌、身全神贯注,是相当辛劳的。当他制作的珍懂佳肴一道道呈现在客人面前、被尽情享用和赞誉时,就意味着厨师的劳动创造了社会价值,得到社会的肯定。这对劳动者来说,是最大的安慰和奖赏,也是精神上最愉悦的时刻。这是事物的一个力一面。
另一个力一面,当客人品尝一道道珍懂佳肴时,不仅可以果腹充饥,大饱口福,而日_还可以通过对菜品的审名、辨色、观型、看器、闻香、品味、大饱眼福,增进知识,获取精神上的享受,这又是客体的畅神悦情了。特别是那些制作精美的工艺菜,集味觉艺术、色彩艺术和造型艺术于一体,立意高雅,物象具有吉祥意义,风格为中华民族喜闻乐见,构图分宾主、讲虚实、重疏密、有节奏,形似与神似结合,色泽鲜亮,手法简洁,既符合卫生又富于营养,宛如工艺品,它所具有的魅力更能使客人感到欢愉。
中国烹饪之所以能够畅神悦情,这与中菜制作的指导思想有关。自古以来,中匡!人就把饮食美作为生活审美中的主要对象,不仅要求吃得好,还要求吃得开心,历来都是把食用与观赏结合在一起的,重视美食、美名、美情、美景、美趣、美韵的协调。既然是这样,无疑便增加了烹饪的难度,提高了对厨艺的要求。中菜的烹调工艺较之西菜复杂,其主要原因也在这里。所以,刀技高超、形态美观、盛器华贵精美、具有观赏价值,并日_能够畅神悦情,应当是中国烹饪的又-特征。
综上所述,中国烹饪享誉肚界,有“烹饪工国”的美称,决非偶然。这是在它近万年的发展历程中,将养助益充、五味调和、奇正互变,畅神悦情四大特征完美结合的必然结果。在这四个物质特征中,更带有根本性的是“味”与“养”。因此更概括地说:“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是中国烹饪的本质特征。追问

能不能简述?

太常我背不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0-14
烹饪就是做吃的东西。盐主要有钠,钾,碘。不同体质去吃不同种类的盐,具体的百度去。盐,调味,补充身体需要的元素。用火的起源是钻木取火,原始人就有了,具体时间无法考证。中国烹饪不同地方不同特征,与当地气候和文化有关,不同地方饮食习惯不同,因为中国地方大,不同区域气候差异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