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史,能看出哪些固定的规律与现象

如题所述

1.文臣总是为限制皇权不遗余力,皇帝在与文官集团的内外部势力永远都处于对抗中。有时为了抑制某一方势力,常常会有第三方势力的加入,比如宦官势力。
2.每当皇帝想出收揽权力的措施时,建立服从个人意志的机构时,文官总是想方设法使其外部化,而前者往往不敌后者。比如唐德宗跳过中书省设立翰林,替自己草拟诏书,明太祖废丞相设内阁,充当自己的私人顾问,但后期,翰林和内阁已经退去了皇帝私人机构的色彩。
3.中国古代没有职业军队,因此开小差,逃兵现象总是屡禁不止。有职业军队的在夺取权力后总是迅速堕落,比如蒙古,八旗。
4.中国古代的行政权力从分权制衡往集权方向转变,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是一个关键点。藩镇割据使得往后的朝代大多实行以文抑武,并保证兵权掌握在最高统治者手中。
5.王朝的开端到王朝的灭亡是一部土地兼并史,也是一部特权阶层的发家史。越来越多的土地集中在不需要纳税或很少纳税的官僚士绅阶层中,普通农户所承担的赋税越来越重,直至揭竿而起。
6.攘外必先安内。汉武帝先推恩,后伐匈奴;李世民与突厥谈和,先平窦建德,杜伏威,即位后出兵灭突厥;明末崇祯于西北流民和后金之间来回剿抚,终被灭于李自成之手。
7.中国古人大多追崇形而上,形而下者在社会上的地位一直较低,只在元朝时期稍有提高,宋应星之《天工开物》遇冷即是例证。但中国古代的科技却未能形成系统发展,此之谓“道之不备,器则奈何?”
8.中国文化(尤其是儒文化)越往后发展自我优越感越强,即使在元朝东西方大交融的前提下,汉文化依旧地拒绝和吸收外来文化。汉文化的包容性强,但其前提是为我所用,核心价值必须建立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洋务运动不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吗?正是因为不愿意承认这个“体”已经落后于世界的发展,才会被后来崛起的日本所赶超。
9.古代的党争表现为:只认立场,不讲事实。因此许多立场正确的伪君子得以步步高升,战队错误的求是主义者却屡遭排挤,并由此影响了许多人的历史评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3-01
分久必拿,拿久必分。意思就是稳定和混乱是相间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