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和王阳明都是推崇理,但是他们说的是一个概念吗?

朱熹和王阳明都是推崇理,但是他们说的是一个概念吗?有什么区别?

他们推崇的理有着本质的不同,朱熹是让我们做圣贤,必须要去除人欲。而王明阳则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本心,我们可以尽量用“知良知”减少人欲的干预。

朱熹认为世界是由“理”和“欲”两者组成,但是人应该灭掉自己的欲望,从而成为一个圣贤之人。但是我们也知道,只要人活着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欲望,食、色、性就是我们最基本的欲望。而且随着我们生活阅历的增长,我们也会衍生出各种各样新的欲望,如果按照朱熹所说的想要彻底去除这些欲望,确实也有非常大的难度。

不过当时他的这套说法也得到了很多人认可,并且大家都以能去掉自己内心的欲望成为圣贤之人而自豪。

据说王明阳也曾经是朱熹的铁杆粉丝,对其理论深信不疑,也下定决心让自己成为一个圣贤之人。

但是两件事改变了王明阳的看法,一个就是“守仁格竹的故事。王明阳在看完朱熹圣人的著作后,邀请朋友到自己的家中。两人一直看着院子的竹子,希望能悟透竹子的玄机,参透万物的变化规律。没想到三天之后,朋友扛不住晕倒了,而王明阳坚持了七天后,也终于晕倒了。

如果这件事情让王明阳开始怀疑朱熹圣彻底去人欲的说法的话,那么另外一件事则更加深了他的这种疑惑。据说他在杭州一个寺庙中,看到一个僧人闭上眼睛打坐,于是他忽然对着和尚说道:“你这个和尚天天口巴巴说说甚么!天天眼睁睁看甚么!”

于是这个和尚被吓了一跳,睁开了眼睛。王明阳就开始问他:“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在呢?”和尚回答道:“家里还有个老母亲。”“那你可想念你的母亲?”王明阳又继续问道。和尚当时没有回答,过了半天有点惭愧的说道:“我怎么会不想念自己的母亲呢?”

正是这番对话,让王明阳明白一个僧人即便是苦修到这种地步,心中还在思念母亲。何况是一般人呢?所以他那刻开始顿悟“人的欲望是很难被泯灭的,只能想办法克制。”

后来他自己也开始慢慢的领悟真正的“道”,他彻底推翻了朱熹圣人的那套说法,认为道和欲本身是一体,无法从根本上剔除掉人欲。而且圣人之道一直都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所以我们不断通过学习和实践提供自身的修养,然后慢慢去除内心的欲望杂念,逐渐成为一个圣人。

所以朱熹和王明阳两者有很大的不同,总体来说的话,王明阳的道要比朱熹圣人更贴合人性的考虑,也更加实际和容易实现一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08
他们之间的概念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虽然都是儒家,但是一个是心学,一个是理学,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第2个回答  2019-08-08
不是一个概念的, 王阳明心学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提倡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不盲从权威
第3个回答  2019-08-08
朱熹是理学,而王阳明推崇心学,两个虽然都是儒学,但是本质上还是有所不同的。
第4个回答  2019-08-08
他们两个说的不是一个概念,因为朱熹是理学,而王阳明推崇心学,两个虽然都是儒学,但是本质上还是有所不同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