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谁知道新诗与传统有什么关系啊?

如题所述

新诗与旧诗的关系是什么?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不容置疑
对于现代诗歌读者大量流失,传统诗歌复苏现象所引发了一些关系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号称诗国的中国,是新诗还是传统诗歌代表中国诗歌,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今年春天《中华读书报》有一篇大号的记者述评,题目是:“别再把我叫旧诗”——诗坛涌动“新旧交锋》。”
文章指出对上述问题还没人作过系统研究,包括二者的称谓也颇多争议,文章引用李柯先生的话说“新诗旧诗本身的称呼就不对,诗歌不能认新旧来区分”“打个比喻,新诗与传统诗词的关系,就好像油画和中国画的关系、西餐和中餐的关系。难道能把油画就叫做‘新画’把中国画改叫‘旧画’把西餐称‘新餐’把中餐改称‘旧餐’吗?”
文章还引用王国钦先生话:“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中华诗词的复兴与大的历史背景有关。‘五四’时期胡适所倡导的新诗,仅仅是借鉴了西方翻译过来的散文化语言形式。”“中国诗歌是最适合中国语言文字的最佳表达方式。”很显然李、王二位先生都认为传统诗词才代表中国诗歌,而新诗是舶来品。
他们还指出了正名说:“最迫切的问题就是正名。这个误区不解决,中国诗歌很难进步。”事实是这样吗?正名有必要吗?述评的文章本意是欲引发人们讨论,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诗歌怎么了?是传统诗词走向繁荣,还是新诗开始衰退?”
只是该报似乎没有发表后继文章,冷清的诗坛一直热闹不起来。
我想把这些关系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问题重提出来,并发表自己看法,想引起热爱诗歌的朋友重视作深入的探讨。
新体诗(新诗),古典格律诗(旧诗)都是中国诗歌的诗体
在“五四”以前,中国诗歌文体,包括格律诗体(绝句、律诗、词、曲)和非格律的古诗体。
“五四”时期兴起中国新诗运动,原来的中国诗歌(包括格律诗和非格律古诗)退位为旧体诗,简称旧诗,这是很自然的,就像格律诗在六朝唐初兴起时被称为“近体词”“今诗”把原先的非格律诗称为“古诗”一样。
“五四”以来的“新诗”和“旧诗”的称谓是指诗体,“新诗”,“旧诗”,是根据诗体的产生的年代来称谓,而并不是指诗作。
2002年春天写的七律诗,可以说是新作,说是新写的一首旧体诗或新作的一首旧诗也没有什么不对。
新诗不是舶来品,虽然它受世界新诗运动影响,但它诞生在中国的土地上是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
新诗新在哪里?
“五四”运动是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专制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新诗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倡用现代生活言语——白话来写诗,用新的诗歌形式——自由体诗来宣传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中的新诗对于封建旧文化来说,“新”表现在新的语言、新的形式、新的思想。
当时中国文化分为两个阵营,写新诗宣传新文化的阵营和守旧的旧文化阵营,当时二者的关系是对立的,攻击新诗是舶来品,把旧文化称为“国粹”是守旧派的理论。
中国新诗运动是从突破旧思想旧诗体束缚的背景下诞生的,是在批判旧诗体下成长的,从而忽视了对中国优秀诗歌传统的继承,在割断历史的背景下诞生的新诗有“先天不足症”,而轻视诗歌艺术的那种偏狭空洞的诗歌理论,又长期主导着诗坛,许多探索诗歌艺术的主张和实践都受到压制,中国新诗长期患“理论贫血症”。
中国诗界有个说法:“新诗易写难工。”为什么呢?诗歌的“工”指什么?诗歌的本质是什么?诗歌应表现什么?诗歌内容的美学标准是什么?新诗在哪些方面拓宽了诗歌的表现能力?新诗与旧诗的关系是什么?新诗与旧诗的共同点是什么?中国旧体格律诗的存在和发展合理的内涵是什么,弊病是什么?诗歌文体的审美要求是什么?新诗应追求什么形式?中国新诗运动还缺少建立在诗学,中国诗学基础上,联系中国新诗实践的系统而坚实的理论。
从历史的角度上看,新诗旧诗都是中国诗歌,新诗是旧诗的改造和发展。热爱新诗的作者,不仅要看到新诗新的方面,要说新诗是中国诗歌的发展,就应该承认新诗是中国诗歌优良传统的继承人。
中国传统诗歌,不仅有格律体诗,还有非格律体诗,象“诗经”“离骚”是中国诗歌的杰作,辞赋体古风体,民歌体中都有许多杰作。但现在,除了一些像“木兰辞”“孔雀东南飞”“蜀道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少数名作外,中国诗歌的非格律体诗这一大块却被中国诗学所忽视。
在今天看来,正是格律化束缚了中国诗歌的发展,以至像王国维叹息的那样,自唐宋以降六百余年间中国诗歌没有多少生气。
但我们提提倡新诗体,只是反对过严过死呆板僵化的格律和千篇一律的格律化。
新诗也需要形式,也需要掌握写作规则,诗歌与散文的区别就在与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并不是诗歌的内容在演讲里在文章里不能表达,而是诗歌作者认为用诗歌的形式和诗歌的艺术表达方式能更具感染力。
事实上,一首好诗往往比同样内容的好文章、好演讲更具有影响力,传播的时间和地域也更远,诗歌的艺术性是诗歌的生命力,新诗作者们必须研究和掌握诗歌生命力的规律。
坚信,诗歌是生活之花,生活需要诗歌;
中国新诗成长需要诗歌理论,需要诗学,新诗学;新诗作者必需掌握理论。如果只是跟风一会儿这样写,一会儿那样写,连诗歌女神的裙边都摸不着,不知道诗歌到底是什么?诗怎么能工起来?诗歌并不神秘,但对丰富而复杂的事物,必须用理论思维去分析去概括才能执纲提要地把握住它。
“诗是有音律的纯文学”这是朱光潜先生下的定义(见《诗论》)。
要认识诗歌是一种文学。文学是表现人的生活,是人生活和思考的结果,文学不仅表现作者自己生活经历的痛苦和欢乐,还表现作者对社会生活全面的观察和深入思考的结果,表现作者对生活的追求,生活的梦。作为文学作品后二者更为重要,更有文学价值。
在这方面诗歌和其它文学作品没有什么区别,只是诗歌源于传唱和吟诵,是以人的记忆为载体。长期以来形成了易读易唱易记富有音乐性,篇幅不长的文体形式。因此诗歌这种文体在内容选材上有更高要求,诗歌在表现生活上省略了生活情节中不重要的过程和细节,更集中表现重要部分和结果;省略了作者对生活观察和思考的过程,更集中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因而诗歌比其它文学更浓缩更概括地表现生活,表现生活本质的东西。
海德格尔认为诗是一切艺术的真谛“艺术的本质是诗歌的”。历来诗人也以表达时代和民众的声音,帮助生活,提升生活高扬人类品质为己任,让人诗意地栖居。人们热爱诗歌,现实的生活尽管艰难,但品尝诗歌的甘露,会让人勇敢地去争取美好的未来。

坚信新诗是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中华诗歌必然复兴
诗歌比其他文学有更强的主观色彩和更浓的抒情情调,音乐是表现情绪的艺术,音乐性是诗歌文体的最大特征。在语言表达上诗歌也有更高要求,诗歌被称作言语艺术的最高形式,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
古典格律体是成熟的诗体,它对诗歌的音律和凝练都有严格要求,形式也有建筑美。在这种格式下更容易达到符合诗体的词语的最佳排列。
像陆游.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 / 但悲不见九州同 / 王师北定中原日 / 家祭无忘告乃翁。”看起来明白如话,但如果用一般话语去写就会魅力大减。中国绝句短小精悍,格调优美很适于言简意骇地表现题记铭言类的内容。中国许多绝句杰作在世界诗坛也可堪称一绝。
热爱新诗的朋友们,应该看到新诗的不成熟,认识诗歌内容审美和形式研究的重要性,新诗主要是自由体诗,它突破了格律诗格律过死的束缚,但不能认为自由诗,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想什么就写什么,这样诗歌和说话有什么区别呢?没有艺术性又怎么能叫诗歌呢?
我以为自由体诗应该理解为,自由地运用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进行创作达到以最佳形式表达最佳内容的诗体。“新诗易写难工”,新诗较少人为的限制,可以自由地应用艺术手段,是易写方面。但新诗拓宽了诗歌的表现内容,要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情感,就需要作者掌握和运用比旧诗作者更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段,运用和创造更丰富多样的形式,这是新诗难写的方面。
如果忽视诗歌关于形象性、凝练性、新颖性、音乐美、建筑美的文体要求,新诗又怎么能工起来。虽然新诗作为新生事物,它的成熟是需要一个过程。但是新诗的成熟,时间并不是唯一因素。
新诗的成熟要靠新诗作者们继承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吸收世界诗歌的精华,借鉴外国新诗的成就,特别是把近一个世纪新诗发展的经验总结出来,重视理论研究,运用前人成果,勇于创新,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提倡复兴传统诗词的朋友们也要看到格律诗的弊病,过严的格律和千篇一律的格律化,束缚了诗歌的表达能力,像盛唐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大诗人也常用非格律的较自由的古体创作了许多富有生活气息的诗歌杰作、李白、白居易还运用生动活泼的民歌体——“词”进行创作、中国诗歌从字数划一的诗体,发展到长短相间上下两片的“词”,再发展到加衬字旁白的“曲”就是向更自然地表达情感,向运用口语表现生活的方向发展。
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传统格律诗是建立运用古汉语的基础上,是用古代语法写作的。因而要广泛应用它,来表现现代生活,就必须进行改造。但改造了就不传统了。因而传统格律诗是一个历史的诗体。
在“五四”时期,中国诗坛的“新旧交锋”主要是新旧文化的交锋。在今天诗坛上的“新旧交锋”,不仅是格律体与自由体之争,而且是用什么语体写诗之争,是用旧语体(文言文)写诗还是坚持“五四”运动倡导的用现代语(白话)写诗。
我们认为只有用现代语言写诗才能更好地表现现代生活,“人总是更容易被他自己时代的艺术所打动,这并不是因为艺术变得更完善了,而是因为它与他有着有机的联系。”(见爱伦堡《我所学到的东西》)。新诗是时代发展和语言发展的产物,因而我们坚信新诗是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之一,我们要普及传统诗词的知识,让我们能更好地欣赏古典诗歌,继承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吸取其思想和艺术的精华,发展中国的现代诗歌。
中国现代汉语已经成熟了,中国的现代文体已经成熟了,是时候了,中国新诗的成熟!爱诗的朋友们,让我们总结经验勇于创新,把新诗运动推向前进。完成“五四”运动倡导的实现中国诗歌现代化的历史使命。诗歌是民族风貌的象征,中华的复兴,必然有一个中国诗歌的复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1-15
关于诗
文/孙达钧
我总在不断的探寻
怎样写好诗?
怎样将诗写好?
我知道写诗得按诗的特点写,
这样写出的诗才象诗,
写诗,首先得象诗,
诗的特点有许多,
面面俱到那是重了形式,
做得过奋,
诗得重整体效果,
只要保住象诗的底线
人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写诗越宽松越自由可写度越高。
-
诗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
诗的语言不同其它文体的语言,
诗的语言可近口语,
文体要书面语,
读其来象个文章,
文呼呼的有些,
它是进阶学术级别的,
它是有品级能引人上地位的,
官文至上,
官文做好也易作官,
它就象古代考试做官,
功利性的。
-
诗是人心底里的歌,
诗要求人真情流露,
真情是应时应景而生的,
它是各种关系相牵的,
它是有机的现实的,
它是真实的他人有体会的,
它是易引起他人共鸣的。
人面对真实的社会
总有这样那样的体验,
这真那真是有联系的,
文字的真更能牵动人的情思。
-
诗是做把别人看的,
诗是要讨读者喜欢的,
人人心中有杆秤,
人人有读诗的值不值得读的经验,
近你的诗对不对味一看就知道。
诗要你的语言到人心里,
你写你心,
以心会心,
心儿有伴不孤单,
心儿有伴便觉踏实,
心儿有伴就不怎么怕错,
心儿有伴可彼此会意,
可相互安慰,
可同喜同悲,
心儿有伴壮实许多,
心儿有伴就不怕什么。
-
诗是心底里的歌,
诗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读者喜欢碰心机,
读者喜欢心心相印,
读者要肯定自己往日的言行,
读者好探寻自己言行效果,
有真情实感的诗可以肯定什么否定什么,
诗之所以存在在于对人有用对社会有利,
你的诗有利于我我才会看。
-
诗是人心底里的歌,
诗是人真情实感最直接的流露,
诗本不图文呼,
文呼的远真情实感,
文呼的是个包装,
文呼的是摆架子,
文呼的是图水平,
诗的生命在于真,
诗人的情思在于真切流露,
诗人,诗化了的人,
人受诗化,
诗人的语言会象诗,
诗人喜笑怒骂都有诗性。
-
中国的诗已分古今,
古诗新诗差别很大,
古诗新诗都是诗,
古诗本就渐渐发展成新诗,
写诗管它古诗新诗,
写诗就是写诗,
人只要照诗的特点写就是诗。
古诗新诗都有优点,
不要这是古诗的这是新诗的两不搭边,
诗可以写得象古诗又象新诗,
心语有的适合古诗有的适合新诗,
管它古诗新诗,
我写的是诗就行。
-
古诗新诗都是诗,
古诗的优良传统新诗可选择继承,
古诗有二千多年的传统,
诗的路宽和窄优与劣有所分明,
那顺口顺心易记的诗在多流传,
今人写诗也应重流传,
流传在说明市场,
流传在说明好诗该有的模样,
古人今人都是人,
是人都有共同点,
古诗顺畅道路新诗多半不会走样。
-
新诗时间不长,
新诗在探索这探索那,
新诗是语言的艺术,
新诗是诗歌语言的艺术,
古诗在限定新诗的语言,
其它文体也在限定新诗的语言,
文学语言在分地盘,
新诗的语言不应象其它文体的语言,
新诗的探索有范围,
新诗该怎么发展已被诗的特点圈定。
第2个回答  2014-07-27
什么关系,说到底一脉相承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