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木偶戏的现状危机

如题所述

高州木偶戏现在面临生存危机和失传的危险。社会转型,强势经济冲击,文化多元化,青年人娱乐取向转变,观众剧减使高州木偶戏生存发生危机,木偶艺术后继乏人,一些著名木偶艺人后代不愿继承衣钵,社会上也难找人传承,高州木偶戏确实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听老一辈的高州村民说,早在二三十年前,逢年过节或者婚庆嫁娶村民们都会请一个木偶戏班来表演助兴,那时的高州木偶戏很热,单是木偶戏班就有两千多个,一年演出算下来足有一万多场。几十年前高州木偶戏凭着漂亮的造型、独有的高州唱腔赢得了广大村民的喜爱,那么在电视早已普及各家各户、甚至电脑网络日益大众落户、文化市场消费多元化的今天,高州乡村木偶戏的生存现状会是如何的呢?
听众无几戏孤演
现今逢年过节,尤其是每年正月、二月份的高州各地年例,依旧可以听到村落间木偶戏班的锣鼓咚咚响、富有高州唱腔特色的木偶戏唱曲。只是在那“鬼头”攒动的戏棚外围,听者却寥寥无几。在极为少数的观者当中,大概只有两类,老人和小孩。如今能专门搬着凳子早早坐在戏棚外等着戏班开戏的老人也为数甚少了,而能坚持完整地听完一场戏的人更是几乎为零。问到那些来看戏的老人,他们都说爱听这“鬼戏”,如果仔细听一下还是有味道的,只是只能出来一会儿听一下就得回家去了,因为家里可能还有别的事情要做。而另一类给这安静的戏棚外围带来灵气笑声的观者则是小孩了,但爱闹爱玩的小孩们不是来听戏的,而是觉得这些“公仔头”好玩,“贪爽”而来的。在我们探访的木偶戏班表演中,发现小孩子们都是只围着戏棚和众伙伴打闹、玩耍,或者玩弄着那些他们够得着的木偶。青年一辈和中年人都只是经过而不瞧,偶尔会有人停下脚步听一听又走了。
对于观众的多少,唱木偶戏的艺人好像也并不甚为在意,有人无人看表演他们都会依旧唱下去,他们说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表演场景,请方邀他们过来表演,他们负责把应该唱的几本戏唱完就是了。请方更是说到,他们邀艺人来演木偶戏,是演给“菩萨”看的。我们留意到,乡村的木偶戏棚大多是搭在庙宇门前,如果是街道办邀请来的,也会在戏棚前方设一几案,摆上香炉供品。问到中年一辈为什么不去看木偶戏,他们大多的回答都是没这份空闲,况且家里有电视,谁还会想去看这些“鬼儿戏”。 如果逢年例时节,村里请了粤剧戏班的话,木偶戏真的就只能在和日下、昏光中和远处的闹声里孤独地上演。
继者无人戏难续
中国民间的确存在着很多优良的传统民间文艺,过去它们都曾有过很辉煌的很受欢迎的时期,但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年轻一辈都去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去了,中老年人也只在家享受这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潮流,于是传统的民间艺术再无新人问津,因而大多都面临着消殆之危。高州的木偶戏同样如此,同样面临着继者无人的局面。
调查中我们访问到了家住高州山美的木偶戏艺人曾庆辉,曾伯现年已经六十多岁了,有着三十多年木偶戏表演经验,他以前所在的班子曾经被邀请到德国演出。这件事一直是民间木偶戏的荣誉。作为具有高州一大民间传统特色的木偶戏,曾庆辉说市文化馆领导也非常重视,还交待各个戏班要把此项文化事业发扬光大。但是尽管官方的支持也难以恢复木偶戏昔日的辉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现在已经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艺术了。曾伯有一个徒弟,叫薛东,三十出头,曾伯说他是目前高州木偶戏班最年轻的艺人了。当我们问到薛东为什么想学这门艺术时,他的回答是只是“贪爽”。或许薛东的回答过于简单了,但是经过我们的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就连能像薛东这样因为“贪爽”而去学木偶戏的年轻人也绝无仅有了,木偶戏表演梯队目前可以说是断层了的。
内容流俗戏难热
高州木偶戏目前比较正统出名的是高州木偶粤剧团,该团曾多次赴全国各地乃至国外演出,其表演也得到各方的盛赞。但是在各地村落的中小戏班的表演就没有大戏团的正统规范精彩了。正统的戏剧团的木偶戏表演娴熟的艺人可以边敲打锣钹边手脚并用地舞弄木偶,还可以令木偶开合扇子、穿衣、戴帽、斟酒、拿书、写字、开弓射箭等动作,一举一动,准确自然。而据我们调查了乡村戏班的木偶表演,他们大致四个人一个班,表演任务分为唱戏、敲打乐器,其中敲锣钹、木梆的人可轮番换,不过同样承担着戏角演唱,也就是其可边敲边唱,这也就减轻了角色分担。但是由于他们分演生、旦、净、丑并没有固定人员来唱,本来是这个艺人唱生戏的,可当该艺人累了的时候可换另一艺人接着唱生戏,这就使得角色声音容易让人混淆,有点错乱的感觉。而且在我们的探班中发现,乡村木偶戏班的表演主要只是唱、敲和简单舞弄一下木偶,至于像正统的剧团的精彩神似动作如拿书、写字、斟酒等等倒没有。另外,乡村戏班中班表演大多是没有固定唱本的,用一艺人的话来说是“肚爆”出来的,即是他们只用记住这个故事的大概梗概,具体线索、唱法自己连串起来顺口即可,为了图吉利或者符合当地村民口味,可以随时加入当地的地名、景点等等,唱词也很为随意,主要押韵上口就可。这样的表演唱法从某方面来说是迎合了当地村民的口味,方言的对白表达也搞笑有趣。但是我们发现,这样的表演其中的艺术含量真的不高,内容大多是状元佳人的流俗故事,文辞缺乏雅致性,又由于随意更改地名等容易使历史事件不符合真实。现在的年青人都懂得基本的历史常识,木偶戏不吸引他们也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听村中的木偶戏只是娱乐笑一下,但是难以学到想了解的传统历史东西。况且现在休闲方式正多元化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也随之而转变,如果把木偶戏当作他们的娱乐方式的话还难以满足人们的要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