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 人物介绍

我想要一些新的英雄事迹做写作题材,
最好是经历过磨难..身残志坚...

thx

赫拉克勒斯,古希腊神话最有名的英雄,经历了一大堆磨难,杀了一大堆怪兽.
俄底修斯,在特洛伊战争后,经历了百般磨难才回了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1-28
孔子尽了一生的努力,强调美德与道德价值,以恢复社会的安宁与和谐。他的教诲,就是我们现在所指的儒家学说。这种学说,继续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社会中发挥深远的影响。
孔子在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也就是今日山东的曲阜。他出身于贵族之家。他的家族把学问看得比金银财宝还来得重要。因此,孔子从小在家里就有阅读许多诗书的机会。
孔子两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由于家庭还享有贵族地位,孔子和他的母亲生活还过得去。孔子在20岁那年,出任鲁国小官,负责管理粮仓的事物,后来又转任管理牧场。 由于孔子努力读书,他的学问越来越渊博,他对于改进社会秩序与和谐的志趣,也越来越浓厚。但鲁国君王对他的劝告却置之不理,孔子因此决定通过教学,传播他的思想。
孔子在30岁那年,收了首三位门徒。到了72岁他去世时,他的学生已增加到三千名,其中七十二位后来成为有名的学者。
在孔子从事教育工作之前,只有贵族子弟才有读书的机会。孔子首创私塾,接受全国各阶层的学生,实行有教无类的普及教育。他的教学方法,是先向学生发问,然后通过答案去传播他的学问和思想。
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那个时代,社会动荡不安,各国互相攻打,当时的君主软弱无能,无法控制大局,结果民无法纪,为所欲为。
孔子认为如果人民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重视礼,仁,社会就会和平。他特别教导人民应该互相尊敬,孝敬父母,尊敬君王。
鲁国新王登位后,委任孔子出任朝廷官职。但是,意志薄弱的新君主,很少听取孔子的意见,整日沉迷于美酒笙歌与声色犬马之中,不顾国事。孔子于失望之余,决定带着弟子挂冠而去,周游列国。
在公元前497年和484年之间,孔子和他的门徒周游列国。各国君主虽然很景仰他的学问与智慧,但却不敢重用他,因为他们顾忌他的才华,怕会因此失去他们的权力。 孔子在67岁那年回去鲁国。他一面教书,一面著书立说,编写<<春秋>>这本中国早年历史的书。
孔子的晚年(最后五年),过得并不快乐。他时常生病,他的独生子和几个心爱的弟子又相继去世,使他更加伤心。他终于在公元前479年病逝。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继续宣扬他的“君子”学说。有关孔子学说的儒家著作很多,一直到今天, 他还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对社会行为的看法和思想,到今天还是有价值的。

苏武

苏武在公元前60年去世,但是直到了今天,他坚贞的情操和爱国的精神,还受人崇敬。敌人给他钱财和地位,要他背叛国王,为他们服务。但是,他不接受,不投降,结果被迫在中国的东北部牧羊,度过孤单和困苦的19年。
苏武是在汉武帝统治期间内出生。他跟父亲一样,在朝庭当官。在他41岁那年,他奉命以皇帝特使的身份前往匈奴。这是一个由中亚突厥语族人所建立的邻近国家。
在公元前101年,匈奴的新任首领决定与汉朝求和,把被扣留的汉人送回国。汉武帝为了报答他的好意,特派苏武护送被扣留的匈奴人回国,并且带了丰厚的礼物送给匈奴的新王。 苏武和他的百人代表团完成了使命。但是,在归途中,他的副使张胜因为共谋劫持匈奴太后,东窗事发,结果连累苏武被抓,给带到匈奴王面前问罪。

由于匈奴王对苏武有着深刻的印象,如果苏武肯投降,他愿意原谅苏武。苏武并没有接受他的好意,反而向匈奴王解释说:他自己虽然没有牵涉到劫持阴谋,可是,他觉得应该对副使的行为负责。因为,他使汉朝皇帝丢了脸,所以也无脸回国。他一面说,一面拔剑自杀。但苏武自杀不死,只是把自己弄伤了,后来经过匈奴医生的医治,终于痊愈。 过后,匈奴王对苏武的印象更好,就叫他的亲近大臣卫律再去劝苏武投降。

卫律先以死作威胁,这使张胜怕到投降了,但是苏武却无动于衷。卫律接着又以荣华富贵作利诱,但是,这些也都给正直的苏武拒绝了。

匈奴王以为让苏武吃尽苦头,会改变他的主意,就把他关进地牢里,不给他饭吃,也不给他水喝。苏武又饥又渴,只好去吃地上的冰雪充饥解渴过活,但却不肯背叛自己的国家。

接着,匈奴王命令把苏武放逐到冰天雪地的东北去牧羊,并且告诉他,在公羊生小羊之前,不准他离开那里的贝加尔湖。

在冰天雪地的东北荒野上,生活是极端困苦的,但是,尽管如此,苏武还是坚贞不移,保持效忠国王和国家的原则。

后来,匈奴王派遣早先投降的汉朝官员李陵去劝苏武投降,但是,李陵却屡劝不成。李陵告诉苏武,他的两个兄弟在执行公务时自杀,他的母亲年老也死了,他的妻子显然已经改嫁,儿子好象也失了踪,回去也没有什么意思了。

但是,对于这一切,苏武还是无动于衷。相反的,他却告诉李陵,如果一定要他投降,他将立刻自杀。李陵劝降不成,只好离去,但是,他却对苏武的正义行为,更为钦佩。

经过了19年的牧羊生活以后,苏武终于得到匈奴新王的允许,准他回国。到了那时候,苏武的头发已全白了,而他的代表团团员,死的死,降的降,只剩下9个陪他归故乡。

当时,汉武帝已经去世了,由汉昭帝继承皇位。为了奖赏他的坚贞爱国精神,汉昭帝颁赐厚礼给苏武,并且封地给他。但是,苏武还是过着简朴的生活,并把大部份财富送给别人。苏武在83岁那年病死。

在匈奴期间,苏武大可以选择荣华富贵,投靠敌国,但是他却宁可效忠自己的国王和祖国,即使吃尽苦头也心甘情愿。他为了爱国,不惜以大好壮年的时光,在荒野上牧羊。但是,这也使他留芳百世,永远受人尊敬。

妈祖

妈祖是人们对海上女神的亲切称呼。 她姓林名默,是一个勇敢无畏的人,也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和被神化了的人。 据史料记载,妈祖诞生于宋朝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 因为她从出生到弥月期间都不曾啼哭,父母便给她取名“默”。

年幼的她聪颖过人,八岁入学读书,便能理解文句很深的篇章。 她心地善良,性情温顺,热心助人, 十岁信佛,长大后,矢志不嫁。 决心终生行善济人。 专心致志做慈善公益事业。 她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人们遇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

林默生长在大海之滨的福建莆田湄洲岛,熟习水性。当年,往来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渔舟商船,经常在海上触礁遇难,林默总是及时赶到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 她还通晓天文气象,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先告知船户可否出航,因此人们称她为“神女”,“龙女”。

林默十六岁那年,有一天,她的父兄出海去,天气突变,风浪大作, 她预感父兄将遭遇不测,急得痛哭流涕。不久,风浪稍平,她驾舟出海寻找父兄,父亲被她寻获,救回一命。 她也捞起哥哥的尸体,给予安葬。乡亲们深受林默救父寻兄的英勇行为所感动, “孝女”的美名也因此传开了。

公元987年9月9日,年仅二十七岁的林默与世长辞了。 这一天,湄洲岛上群众传说纷纷,有的说看见湄峰上有朵彩云冉冉升起,有的说听见空中有一阵阵悦耳的音乐......

从此以后,航海的人又传说常见林默身着红彩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的人。 渐渐地,航海的人普遍供奉妈祖神像,祈求航行平安顺利。

常舍身救人的林默,深得人民敬爱,她死后,后代帝王(宋,元,明,清)加以诏封共有二十八次之多,在清朝年间就有“天妃”,“天后”及“天上圣母”等尊称。 “天福宫”这座供奉妈祖的庙, 座落在直落亚逸街(TELOK AYER STREET),建于1842年,即新加坡开埠后23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古庙之一。 它也是华人最常去进香的庙。 从中国南来谋生的华人平安抵达新加坡之后,必到庙里答谢,并祈求下一趟的航程顺风平安。

早在公元1115年,南宋高宗皇帝就诏封林默为“崇福夫人”。 新加坡福建会馆于1915年在“天福宫” 隔邻创办“崇福女校”, 以这诏封为校名, 便是为了纪念勇敢无畏的林默。

屈原

屈原在两千多年前逝世,但是,他的爱国精神以及他对同胞疾苦的同情关心,直到今天,尤其在端午节,仍为人们所怀念。屈原之所以能在其他爱国志士当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留下许多美丽的诗篇。他的作品洋溢着他对国家和同胞的强烈热爱与感情。

屈原大约是在公元前340年出生。他那个时代就是中国历史上所谓的战国时期。这个时代正如其名,是各国经常互相攻打,竞争激烈的时代。当时的七个大国是楚,秦,齐,燕,韩,赵,魏。

爱国诗人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家庭。他的祖先与楚王有亲戚关系。他的父亲在朝庭当过官。由于这两个因素,屈原的童年过得相当写意,从小就享有受教育的特权。

他天资聪明又很用功,又有记忆力特强的天赋。他的学问渊博,才华过人,楚怀王听到了他的大名便封他为官,那时他才二十多岁。

屈原虽然年轻,但对当时的政治局势却有深入的了解,他看出在七大国当中,秦国的野心最大,是楚国最大的威胁。屈原向楚怀王建议:楚王应该和其他各国结盟抗秦。

屈原的策略获得接受。他首先被派到齐国去。起初,齐王对屈原的用意有所顾虑,后来,屈原以其至诚和详细的分析,终于说服齐王。齐王不但和楚国签约,而且还同意和楚国及其他国家结盟抗秦。有关的六国联盟正式在公元前318年成立。由于屈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使楚怀王被公认为六国盟主。

六国联盟消除了秦国的威胁之后,屈原便集中力量加强国内的安定。屈原在外交上的成功,给楚怀王留下良好的印象,楚怀王又再叫他拟订计划搞好国家的内政。

屈原清楚的看出:楚国虽然比较大,但是人民贫穷,生活并不快乐,主要是因为国家的统治权是操纵在贵族手中,而他们又只关心自己的升官发财而已。能干的忠臣,往往被朝中的奸臣所陷害,而国王同样被投机分子团团包围住。 尽管明知会触怒那批奸臣贵族,屈原还是决心要向楚怀王建议:吸引更多的人才进朝做事。不过,在他向楚怀王提出献议之时,却中了朝庭奸臣之计。

朝中一些高官担心屈原的改革计划会使他们失去权势,纷纷向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这批人在楚王宠妃的协助下,使楚王相信屈原变得越来越傲慢,不再对他那样尊敬了。因此,意志薄弱的楚王决定罢免了忠臣屈原的官职。

屈原罢官还乡,悲痛万分,他并不是因为自己丢了官位而伤心,而是因为他认为不实行改革,楚国就会衰弱下去。他把心中的悲伤全部抒发在这个时候所写的诗词中。

在这个时候,诡计多端的秦王假意答应割地给楚国,劝楚怀王退出与齐国的联盟。楚王后来发觉自己中计,出兵攻打秦国。可是他的士兵训练不足,那里打得过训练有素的秦兵呢?韩,魏两国对于联盟的破裂,感到生气恼怒,也趁机攻打楚国的边界。

楚怀王两面受到敌人的夹攻,这时候他才知道屈原从前对他说的话是正确的。因此,他重召屈原回朝做事。

屈原奉命与齐国重新谈判结盟的事,由于他能言善辩,据理力争,终于完成使命。但是,楚怀王还是受到其他朝庭官员的影响,他们依旧主张和秦国保持更密切的关系。

楚王不听屈原的劝告,受骗前往秦国谈和,结果被捉,关在秦国的牢狱里,三年后死在那里。

楚国新王并没有为父报仇,反而和秦国的一位公主结婚。成为父亲敌人的驸马!当屈原设法劝新王不要接受这门婚事时,他反而被放逐到北部边疆地区去。(楚王不敢处死正直的屈原,因为他广受人民的爱戴。) 当时,屈原已47岁。

在往后的十五年里,屈原过着流亡的生活,居无定所,这时秦兵变本加厉,攻入楚国的中心地带。甚至国都在楚王逃出宫庭之后也被洗劫掠夺。

秦国的侵略,给楚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使他们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堂堂的楚国人民,就这样变成无家可归的难民。

同胞的痛苦,使屈原悲伤不已,骨瘦如柴,头发提早苍白。他只好通过诗词,发泄他的悲愤和不满。

到了公元前278年,屈原要驱逐侵略者秦国的愿望显然不能实现,他对于这种无能为力的局面和国
家的灭亡感到忧郁,因此投入汨罗江自杀了。这位爱国诗人当时已62岁。

汨罗江沿岸的村民一听到他投江自杀的消息,立刻划船设法去寻找他的尸体。为了希望他的尸体不被鱼儿吃掉,村民在寻尸失败后,把粽子丢进江里喂鱼。这就是端午节的起源。

到了今天,每逢阴历五月初五,新加坡华人都庆祝端午节,以纪念这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屈原。

孔融

孔融和关公(关羽)都是同一时代的人。就象关公那样,他也为了保卫汉朝丢了性命。关公是以英雄事迹扬名,孔融则以学问与礼让见称。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后代。他生于公元153年。他曾出任北海(现时的山东省)太守,所以又名孔北海。

他博学多才,广受尊敬,是建安七子之一。孔融虽然以礼让闻名,但却有话直说,就算得罪人也在所不惜。

他的敢言以及对汉朝皇帝的效忠,最后使他丢了性命。当时的曹操虽然很景仰他的学问才干,但是孔融的名气,却使诡计多端,野心勃勃图谋推翻皇帝的曹操,感到担忧。由于担心孔融会破坏他的计划,曹操就在公元208年把他杀了。 孔融被杀时,年龄才55岁。他虽然寿命不长,但却为自己建立起爱国学者与礼让之士的美誉。有两个故事,足以说明他的机智与礼让。

在十岁那年,孔融跟着父亲到洛阳去会见一个很有名的大官李元礼。他很有学问,许多读书人都想结识他。但是,来者太多,应接不暇,李元礼因此决定只接见亲朋戚友。

孔融来到李府门前,告诉守门人说:他和父亲是李府主人的亲戚。守门人就带他们去见主人。李元礼当然想要知道和他们有什么亲戚关系。

孔融大方地解释说:我的祖先孔子曾经向你的祖先老子(李老君)请教过礼节。你的祖先是我的祖先的老师,因此,我们应该是世交了。

李元礼和他的宾客听了孔融的推理,对他的聪明机智都赞不绝口。不过,其中一位宾客却讥讽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刻反驳说:“那我想你小时候一定是很了不起的了。”那位宾客被他一驳,羞得满脸通红,半天也说不出话来。 另一个有关孔融的著名故事,是发生在他四岁那年。有一天,父亲买了几个梨回家,叫孔融选一个来吃。他选了一个小的,父亲便问他为什么不选大的?孔融回答说:哥哥比我大(传说孔融家有七兄弟,他排行第6),应该留大的给哥哥吃。

这个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是他礼让的例子。礼让是一种美德。孔融的礼让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包公

包公是众所周知的“铁面无私”的清官。他生于宋朝公元999年。他原名包拯,由于他为人刚直,不怕权势,主持正义,为民申冤,保护贫苦人民和无辜者的权利,所以受人尊称为“公”。

根据历史记载,包拯出身于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是宋朝的小官,他本身在29岁时考中了进士。

按照规定,进士也可以当官,因此他便被委任为建昌县官。 但是,包拯认为父母年事已高,他有责任尽孝照顾他们,所以把官辞了,在家服侍父母。 直到双亲去世以后,在家乡父老的劝告下,他才离家到天长县任知县。那时候,他大约40岁了。

由此可见,包拯并不是一个爱名好利的人。相反的,他牺牲名利,留在父母身边, 照顾他们。父母死后他去当官,也是过着节俭朴素的生活,实在令人钦佩。

他把他的人生哲学,当成家训,刻在家里的墙壁上,以训诫子孙。 他叫子孙不要欺骗别人,不要盗取他人的财物,或欺负百姓。凡是犯上这种不检行为的子孙,死后都不得放归本家, 葬于祖坟之地。

包拯的正直清廉,杰出才华,终于得到仁宗皇帝的赏识。从此,他平步青云, 被派到各地去担任要职。他在63岁那年,死于任内,遗下一个晚年才生的5岁儿子包延(BAO1 YAN2)。

包拯的公正不阿,不怕权势,大公无私地主持正义的决心及他分辨是非的能力,都是众所周知,家喻户晓的。他的这些特征,在许多小说故事,戏曲传说里,都有清楚的交代。 包公之所以特别受到普通老百姓的敬爱,是因为他大开衙门,让任何人都可以直接向他伸冤。过去的冤案如果要上诉, 必须通过初级衙门这一关。这种做法,造成了官府的普遍贪污,使人认为只有有钱人才能享有公道。 所谓“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句话,就是这种现象的最好写照。

有许多故事和戏曲,描述了包公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即使是皇亲国戚, 一旦被判有罪,他都一律给予应有的处罚。

不过,比较少人知道的是,包公在担任开封府的高官时,曾经采取了许多措施, 以确保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例如,为了确保只有才干的人才可以担任国家要职, 他主张朝廷官员年到70岁必须离职退休。他也进一步提议,朝廷官员和皇亲贵族的子孙,不能自动出任朝廷官员,而必须通过考试。

为了保护普通人民的利益,公正的包公也建议向民间购买物资, 应该根据市场价格采购。

包公一生为平民伸张正义,死后广受人民的崇拜。 他的铁面黑脸,戏迷一眼就认得出来,不过,这种扮相戏剧成份多过现实。

华人社会都把他当作是公正和廉明的象征,有人甚至把包公当作神明来敬拜呢!

缇萦

缇萦是西汉王朝(公元前206至公元8年)时代的人。她住在山东。她的毅力和勇气,不但使父亲含冤得直,免受肉刑,而且也使汉文帝深受感动。因而废除这种残酷的肉刑。

缇萦是淳于意五个女儿当中最小的一个。淳于意从前当过官,后来弃官行医,救死扶伤,深受民间尊敬。人们从四面八方,长途跋涉,找他求医。淳于意精于医术,替人医病,差不多治一个好一个。

有一次,有个贵妇得了重病,请淳于意到家诊治。他诊断后知道贵妇已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但是,贵妇家人再三恳求,淳于意只好勉强给她服几帖草药。不久,贵妇一如所料,病重逝世。但是,贵妇的家人却仗势欺人,一口咬定是淳于意错开药方,把病人置于死地。昏庸的官吏不分青红皂白,判他有罪,须受肉刑。 当是的肉刑有三种: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由于淳于意当过官,所以被押送到都城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离家那天,自己和家人都泣不成声。他愁肠百结,感叹自己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遇上困难,一个也帮不上忙。

号称五娘(因为她排行第五)的缇萦听了,哭得更凄惨。她自言自语地说:“难道女儿真的没有用吗?” 她知道追随父亲上京,路上辛苦又危险,但是她很关心父亲,因此决定陪父亲上长安去,替他申冤。

历尽千辛万苦,缇萦终于到了长安。她听说汉文帝曾下旨准许人民如有冤情,可以直接奏章申诉,因此,缇萦请人代拟奏章,向皇帝陈述冤情。她除了为父申冤之外,也指出肉刑的不合人道。她说:“一个人受了肉刑以后,失去的肢体不能复生,即使悔过自新也无济于事。”为此,缇萦最后陈情说,她甘愿替皇室当奴婢,为父亲赎罪。

汉文帝读完奏章后,不但对缇萦表示同情,而且召集了一些近臣,研究她针对肉刑提出的看法。经过一番商议,众臣表示同意,皇帝就废除了上述三种不同的肉刑。 由于缇萦的仗义执言,犯人就不必受刺字,割鼻或砍肢之苦。更重要的是,她不怕千辛万苦,为父申冤的孝心,使她成为孝道的典范。

关公

关公(关羽)是因为他的英勇和义气而广受敬仰。义气的意义广泛,包括遵守诺言信义,伸张正义,扶弱除强。

关公因为有了这些美德,所以受提升为神,有人甚至建庙供奉他,让人膜拜。在一般的神庙里,往往有一尊红脸黑须的神像,这就是关公。

这位有名的战士,生于公元二世纪末叶。他的出生日期不详。他是在公元三世纪初叶逝世,享年五十多岁。敬拜他的善男信女,都在阴历的五月十三日庆祝关公诞。

关公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不稳定的后汉朝代。那个时候,各路兵马互相斗争,想要把政权从软弱无能的后汉统治者手中夺取过来。这个时代的动乱和关公的英勇战绩,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里,都有生动的记载。

关公因为在家乡杀死欺负村民的土霸,只好离乡背井,到处流浪。经过了五年的流浪生活,他遇见了汉皇室的成员刘备和另一位勇士张飞。

在那个时候,刘备正计划要建立军队,协助汉帝,关公和张飞就决定参加他的大业。他们三个人彼此互助互爱,情同手足,终于在桃园发誓结拜为兄弟。

他们三个人虽然是萍水相逢,却很重视桃园三结义这件事。从那个时候开始,关公决定把他的一生献给刘备,忠诚为他服务。诡计多端的曹操(敌对派的将军,他后来终于成功地使自己的儿子登上皇位)曾设法以高官厚禄利诱他,但是关公断然拒绝,保留对结拜兄长刘备的效忠。 根据<<三国演义>>的记载,刘备的军队惨败以后,关公被迫向曹操投降,以确保刘备家人的安全。他提出了三个投降的条件:(1)他将继续为汉朝皇帝效劳;(2)刘备的家人在曹操军营必须受到优待;(3)如果刘备还活着,他将获准回到刘备身边。

曹操以为他能够以贵重礼物和将军地位收买关公,劝他归顺,所以接受了关公所提的条件。有一天,曹操发觉关公的长袍破了,特地叫人做一件新的给他。关公把新袍穿在外面,旧袍穿在里面。他解释说,他必须再穿旧袍,因为那是他义兄送给他的礼物。他不能让新袍夺去旧袍的光彩。

曹操的其他礼物,关公都交给刘备的家人。他自己仍旧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尽心照顾刘备的家人。关公一听到刘备还在人间的消息,马上离开曹操去和刘备相聚。

除了他对刘备忠心耿耿以外,人们也因为关公胆识过人,勇敢坚毅而尊敬他。有一次,他的右臂中了毒箭受伤。医生解释说,要救他一命,只有用刀切开受伤的部分,再把毒药从骨里挖出来。他建议关公用被垫把头盖住,再把受伤的那只手绑在柱子上,这样,医生在动手术时他就看不见,才不会因痛而把手挣脱。

但是,关公不肯接受医生的建议。他一面喝酒,一面让医生在他的手臂上动手术,把毒药从骨里挖出来,虽然痛得要命,但他却面不改色。

关公虽然英勇,最后还是被曹操的军队打败,被孙权俘虏了。敌人告诉关公和他的儿子,只要他们投降,就可免一死,但是,关公认为他在桃园三结义时所作的效忠誓言,比生命还重要,结果和他的儿子关平一起被杀了。

关公死的时候,年龄据估计约59岁。他死后还遗下第二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更重要的是,他死后以义气和英勇,流芳百世。

他在桃园三结义的仪式上,向刘备许下诺言,作他的义弟,过后就一生遵守诺言,不肯向义兄的敌人投降,以死尽义。

岳飞

岳飞尽了毕生的力量,抵抗外敌,卫国护皇。 他的勇敢与机智, 为他取得了多次的胜利和荣耀。 可是,岳飞在军事上的成就以及他在民间的广受爱戴, 却引起了皇帝的妒忌和不安。 后来,这位英勇爱国的将军,终于被心胸狭窄的宋高宗赐死于大理寺。

岳飞于公元1103年生于现今的河南省。 据说在岳飞诞生时, 一只大鹏从岳家屋顶上飞过。 岳飞的父亲认为这是一种吉祥的征兆,就给他取名“飞”,字“鹏举”, 希望他将来鹏程万里, 前途无量。

岳飞的父亲是个农夫。 岳飞未满月时,黄河泛滥,造成大水灾,使岳家生活更加贫困。 因此,岳飞从八九岁起,就得开始在田间工作。

岳家生活虽然困苦,但却影响不了岳飞对书本的喜爱。 他白天在田间辛苦劳动, 晚上就努力读书,一直读到深夜。他从小就对兵书有特别的喜爱。

岳飞十一岁时,他的外祖父请来了一位著名的武功师傅,教他武功。 岳飞也另拜师学射箭。 箭术师傅非常器重岳飞,把自己心爱的两张弓赠送给他。

依照当时的传统,岳飞十六岁时就结婚,次年生长子岳云。 岳云后来长大成为一名勇将, 跟随父亲在战场上打仗。

岳云四岁那年,岳飞应政府的号召,加入军队抵抗来侵的金兵。 据说,在他离家之前, 他的母亲用针在他背上刺了“尽忠报国”四个字。

公元1122年,岳飞从军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 身为孝子,他依据传统回家守丧, 到1124年才重返军队。

在金兵的侵略底下,北宋朝廷不知所措,国家混乱不堪。 1127年,北宋皇帝, 皇父和家人都被金兵俘虏,并押送到中国北方的金人京城。

皇帝虽然被捉,宋朝的爱国志士仍继续奋力抗敌。 岳飞加入这些爱国志士的队伍, 共同建立南宋,以宋高宗为皇帝。

此后几年,岳飞以英勇战士和精明战略家的姿态出现,屡战屡胜, 把金兵逐出宋朝国土, 逼他们渡过长江。

尽忠报国的岳飞要乘胜追击,把金兵赶回他们的老家去, 并且要拯救前任皇帝和他的家人回京。可是,他的好意却受到高宗皇帝的猜忌。

原来高宗担心的是:他的哥哥(前任皇帝)获救后, 自己可能失去皇位, 所以拒绝了岳飞攻打金国的要求。 他反而决定与屡次违反和平条约的金国讲和。

岳飞广受人民的爱戴,也引起皇帝的不满。 因此, 高宗在1142年以岳飞企图谋反的罪名而赐他死罪,他的儿子岳云也受牵连而被处死。

这位人格高尚的爱国志士岳飞含冤而死时,才39岁。 他虽然出身于清寒的农家, 后来却因为抵抗金兵,屡战屡胜而成为民族英雄。 他的大半生都与家人分开,因为他认为保卫国家和保护皇帝, 是他的职责。

岳飞的忠诚英勇和爱国精神, 一直到现在,还是后代爱国人士的典范。

王羲之

王羲之(WANG XI ZHI)是晋朝著名的中国书法家,其书法风靡于世, 受后人尊称为“书圣”。他不但以革新书法闻名于世,而且也因为他毕生献身于中国书法,建立了划时代的功绩而流芳百世。

王羲之在公元303年生于东晋,在七岁时就开始学书法。 他的启蒙老师是他的伯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