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如何看待“子贡拒金”的行为的?

如题所述

吕氏春秋记载,孔子生活在鲁国的时候,鲁国有一个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本国人遭遇不幸,沦为奴隶,只要帮他赎身,那么就可以从国库报销。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他有一次从外国赎回了奴隶,但却没去国库报销。孔子就对他说:“赐(子贡名字是端木赐),你做错了啊,从此之后鲁国人就不会去赎同胞了。你去报销不损伤你的品行,但你不去报销大家就(因为不好意思而)不再去赎人了啊。”

鲁国的这条法律本来是希望,大家在碰到同胞的时候,可以尽全力去解救。奴隶的赎身费并不便宜,但如果碰到的话,即使是借钱也没关系,因为国家承诺可以报销。这本是一项帕累托改进的大好政策。但子贡拒金却把这件事的道德成本提高了许多:子贡珠玉在前,如果国家大力提倡,成为道德标杆,那么报销赎金的人将会面临巨大的道德压力,从而会导致这一美行的消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