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宜宾有哪些风俗习惯?

并说说这个习俗的来历。

1、灯会

灯会起源于春天祭祀。灯最早是火把,原始人举着火把上山、到河边祭祀神灵。人们通过摆灯、挂灯来与神灵沟通。


2、祭杜主

祭杜主是汉族信仰习俗,流行于川西平原等地。十二月廿三夜是送“灶司菩萨”上天日。“灶司”又称“灶神”,“灶君”,民间贴在灶上的纸马称为“东厨司命”。顾名思义,灶神,在魏晋以后逐渐成为与百姓朝夕相处的家神。

3、祭蚕虫

祭蚕虫属于汉族信仰习俗,流行于川西平原一带。相传,蜀中开国国王蚕丛教民养蚕, 每年做金蚕数千头,送给百姓。凡得到金蚕的人家,养蚕一定获得丰收。他死后,人们因感恩而祭祀他。

宜宾文化特色:

1、酒文化

宜宾,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聚居此地的各族人民依托世代承传的习俗和经验,曾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酿制出了各具特色的历史美酒。有史可考,诸如先秦时期僚人酿制的清酒、秦汉时期僰人酿制的蒟酱酒、三国时期鬏鬏苗人用野生小红果酿制的果酒等。

2、竹文化

宜宾是一个以绿色竹子环绕起来的城市,因《卧虎藏龙》而名扬天下的蜀南竹海则是宜宾“竹之美景”的代表,120平方公里,清风徐来,极目之处,尽皆竹浪,北宋文人黄庭坚一句“壮哉,竹波万里”道出了蜀南竹海的气魄和雄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06
过年贴对联,吃年夜饭以及收发压岁钱等等。
第2个回答  2020-03-06
四川宜宾的风俗习惯,那就是能吃辣的呗,四川人。
第3个回答  2020-03-06
第4个回答  2020-03-06
都说宜宾是万里长江第一城,大江文化是宜宾的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除此之外,宜宾的各项名俗也让宜宾文化更为多样、丰富。
NO1兴文:大坝高装
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的兴文大坝苗族乡,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初二举办的气场强大、活动丰富的大坝文昌会,两天里,不仅有藏品“亮宝”、铁器展销、农具出售,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大坝高装”。
高装大坝
高装之高,体现在汉子们肩膀上抬着的,不仅是一个宽大的底座,关键是平台中央叫做“装亭”的铁桩高达九尺八寸。铁桩上的人物就是高装的主角,如《水漫金山寺》的“白娘子”、《穆桂英挂帅》的穆桂英、《火焰山》的孙悟空等。
NO2兴文:花山节
兴文苗族保持着传统的生产生活与文化习俗:尊奉祖先训诫,无信仰,喜群居,好芦笙,善歌舞。这在每年三月的“踩山节”中得到了充分展示。“踩山节”,也叫“花山节”,苗族称为“踩山坡”或“踩山坪”。
花山节是苗族纪念祖先蒙博、蒙耶,祈求神灵保佑,企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兴财旺、幸福安康的祭祀活动。届时,不孕不育者许愿求子,一般人员祈福纳祥,青年男女择偶求婚。时间原来固定在正月初一至初十,接连三天。后来,有时到正月十五,有时在端午前后。而今,则多在阳春三月的“五一节”前后。
参加踩山的苗族男女青年都会穿上民族服装,很是漂亮。

来人达到一定数量时,就开始进行庄重的“敬花树”仪式。几位德高望重的苗族老人,站在摆有猪肉、米酒的祭台边,先点燃香烛,向花树致礼,然后唱起古歌,祭祀神灵,祈求福祉。接着,苗族小伙子们吹芦笙《迎宾曲》、《祈祷曲》等曲调以迎接神灵表达敬意。
祭毕,老歌手唱三段“节日起源歌”后,一人吹着芦笙领队,大家手拉手围着花树把舞跳开了。跳的内容有“三步舞”、“四方舞”,以及踹芦笙的挤坛“挤舞”。届时,爱歌者聚在一起,展开独唱、对唱,内容有古歌、山歌、情歌。有的拿出名叫“顺风耳”的土电话玩具,一根长长的细麻绳,两头系个小竹筒,二人各执一筒,进行只有他二人听得到的对话、对歌,两人开始约会相亲、谈情说爱。
NO3兴文:僰人赛神节
以悬棺葬和铜鼓为典型民族文化特征的僰人,虽然已在万历元年(1573年)以后群体消亡,但跨越了两千年的历史长河,演绎了一支古老民族的兴衰存亡历程,沉淀了古代僰人的原始文明与厚重文化。兴文僰人的“赛神节”,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兴文僰人传统的赛神节。
其实,兴文僰人赛神节之“赛”字,乃是祭祀酬神之意。僰人赛神,必以铜鼓为乐,唱歌伴舞,祈鬼祷神,椎牛饮酒。
“椎牛”之俗,表现在西南各民族的重大祭祀活动和祷神仪式上,场面显得既壮烈也惨烈。“宰牛祭奠”时,不是用刀杀,而是用棍棒木槌敲击牛头将其活活击毙,再把它作为重要的祭品献给祖先或神灵。
在赛神节上,僰人们击打铜鼓,吹响号角,以椎牛祭祖敬神为主体内容,以原生态的凤鸟舞、蛙舞、等多种舞蹈形式,载歌载舞,昼夜狂欢。舞者在脸部、赤身涂上色彩,或者身披兽皮,或者手执祭器,举行祭献贡羊、迎请天火、祈雨求神等民俗活动……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