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杨广是个什么样的人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7

杨广在位14年(604年——618年)“统一江山”、“修通运河”、“西巡张掖”、“三游江都”、“三驾辽东”可以概括他一生所为。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

隋炀帝失败的地方是用民过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伟业了。三驾辽东不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主要是兵役太重。本身修建大运河就伤民大重,损伤国体。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也同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隋炀帝因过分自信与轻敌,导致第一次征高丽的失败,并陷入战争泥潭。致使不满的士兵发动兵变。人民也为逃避沉重的负担纷纷起义造反,为大隋王朝的覆灭打下了伏笔。但大隋是有能力平定起义、叛乱的,这一点可以从他的手下李渊的军队后来平定叛乱可看出。

在大多数人眼中,隋炀帝杨广是一个荒淫的富二代,是个昏庸的亡国之君:他弑兄,残害忠良;他巡游无度,靡费奢侈;一生乱用民力,征发数千万人次,民不聊生。

然而,大多数人不知道他还有另一张面孔——雄才大略的实干家:他平定陈朝,统一天下;他修建东都,迁都洛阳;他修建大运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他开疆扩土,平定吐谷浑,通丝绸之路,迫使突厥分裂;他开创科举,重视教育。另外,他的诗文更是一绝,被历代名家所称颂。

扩展资料

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即隋炀帝(604年—618年在位),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

杨广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后率军南下消灭南陈,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修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改州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叛军缢杀。唐朝谥炀皇帝,隋恭帝杨侗谥世祖明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隋炀帝改官制,增设殿内省,与之前已有的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共同成为五省。隋炀帝还增置谒者、司隶二台。分太府寺为少府监。改内侍省为长秋监,国子学为国子监,将作寺为将作监,并都水监,总为五监。

改左右卫为左右翊卫,左右备身为左右骑卫。左右武卫依旧名。改领军为左右屯卫,加置左右御。改左右武候为左右候卫。是为十二卫。又改领左右府为左右备身府,左右监门依旧名,共同组成十六府

大业三年(507年),杨广颁《大业律》。杨广修订了法律,主要是对隋文帝末年比较严酷的法律进行了改革。“炀帝即位,以高祖禁网深刻,又敕修律令,除十恶之条。凡五百条,为十八篇。五刑之内,降从轻典者,二百余条。诏施行之,谓之《大业律》。”

后来杨广对外征讨、对内穷奢极欲,赋税征敛繁多。有关部门都按照时限胁迫百姓,只求能完成任务,刑法典章都被远远抛弃,贿赂公行,穷困百姓无处申诉,只能聚集成为盗贼。杨广就改为制定严厉的刑罚,诏令天下盗窃罪以上,不论罪行轻重,不必等待上报朝廷,都处斩。百姓转而相互聚集,攻打城邑,诛杀惩罚也没能禁止。

杨广因为盗贼不能平息,就更加施行酷烂的刑罚。大业九年,又诏令做盗贼者没收其家眷与财产入官。从此各路盗贼大规模兴起,各郡县的官长又作威作福,对人的生杀任意而为。到杨玄感造反,杨广诛杀他,株连到九族。其中尤为严重的是,施行车裂、头悬挂示众的刑罚。还有凌迟处死、并且用箭去射,命令公卿以下臣僚碎割其肉而食。百姓怨恨叹息,天下大乱。

参考资料:杨广 (隋朝第二位皇帝)-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18
“美姿仪,少聪慧”。这是史书对年少时的杨广的评价。杨广十三岁时就被封为晋王,官拜柱国、并州总管。二十岁已是平陈时领衔的主帅,当时的杨广,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朝气蓬勃。公元604年,隋文帝驾崩,隋炀帝即位。杨广即位后,假传隋文帝遗嘱,逼迫自己的哥哥杨勇自尽,将杨勇处死,还将他的亲弟弟杨秀贬为庶民,等等。
在我们看来,隋炀帝这样做未免太过冷血无情。当我们反观历史上另一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算得上是开创了大唐盛世,历史功绩显赫。但李世民即位时也曾亲手杀了他的哥哥李建成,并且还顺手杀了弟弟李元吉,还将弟妹据为己有。由此可见,李世民较之于杨广,就冷血无情这一点,有过之而无不及。
杨广在位期间,开完了他父亲未完成的另外四条运河。如今的京杭大运河,有很大一部分是隋炀帝开凿的。他还发展科举取士。重儒,兴佛,崇道,建东都,筑驰道;严肃政制,整肃朝纲,保护典籍,兴文倡武;平契丹,降突厥,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封贡日本,远涉台湾;安定西域,畅通丝路,开疆拓土,万国来朝,确立帝国体系,号曰“圣人可汗”。就连李世民也感慨道“自古以来不过一两代。”
但人无完人,即便那个人贵为天子,也不是完美的。不可否认,隋炀帝在位期间,修运河,开科举…这些丰功伟绩足以让任何一个皇帝青史留名。但隋炀帝好像从来都没有想过,他所做的大事百姓能否承受。也许是因为隋炀帝出身贵族,从未体会过民间的辛苦,以至于民间四处起义,他却不以为然。这最终导致他最后的悲剧。
第3个回答  2020-09-19

隋炀帝杨广,众人皆知,他因为修建大运河,三征高丽引起民变,最终被部下所杀,隋朝历二世而亡,成为可与秦朝并肩的短命王朝。历史上关于隋炀帝的野史及各类作品很多,其中包括著名的《隋唐演义》和《说唐》,这些无一例外,都说隋炀帝好色、虚伪,害死父亲,霸占母妃,好大喜功,纵欲无度,纯粹是个败家子形象。

这样的?

还是这样的

其实他是这样的

这样的君主在历史上不少见,似乎凡是亡国之君多多少少都有着类似的毛病。比如纣王,暴虐昏庸,宠幸妲己,杀害忠良。周幽王,只顾享乐,为博美人一笑,不惜点燃报警的烽火。晋惠帝,十足一个傻子。陈叔宝,只知道作诗饮酒。对于这些现象,有一个观点称之为“末代君王妖魔论”,似乎每一个亡国之君只干荒淫无道的事情,人人得而诛之。

很不幸,隋炀帝就是这种观点所说的典型。

比如野史说他在父亲病危的时候调戏妃子,完事后被杨坚知道,要废掉他的太子之位,紧急关头杨广抢先下手,害死杨坚,顺利登位。

即位后的杨广,一心想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要造大功业。登基第二年,也就是大业元年,他做出了一个震动朝野的决定,迁都洛阳,营建洛阳新宫,征发民力二百万。同年,开通济渠,疏通邗沟,征民百万。大业五年,亲征吐谷浑,拿下了青海地区。大业八年,一征高句丽,因指挥失误,后勤保障不力,统帅来护儿战败,三十多万的隋军,逃回去的有两千七百多人,辎重和征发的民夫损失不计其数。第二年,二征高丽,因杨玄感造反,无功而返。第三年再征,还未出发而全国已打乱,王薄、窦建德等纷纷起兵,烽烟四起。

好吧,征高丽没戏了,那就巡视一下边境吧。大业十一年,隋炀帝北巡雁门,被突厥始毕可汗围困,各地勤王,一个月后回东都洛阳。

既然哪都不能去了,那就去江都吧,毕竟那里是他曾经呆过十年的地方。在江都,面对“十八路反王,三十六路烟尘”,他又想迁都南京,这样,来自关中的士兵们不干了,毕竟故土难离,叶落要归根。宇文化及利用他们这种心理,率众哗变,将杨广勒死。在杨广死前,他的表哥李渊已经进入长安,扶持了侄子登位。

其实,在唐代官修的《隋书》里,还提到杨广的很多功业,让后人对他的了解更为立体。杨广十三岁被封为晋王,官拜柱国。589年,21岁的杨广挂名元帅,帅杨素、贺若弼、韩擒虎南征陈朝,使得南北三百年后再合二为一。尔后,出任扬州总管,平定了高智慧的叛乱,在杨坚诸位皇子中算是能力出众的。

杨坚素来喜欢简朴,杨广也是,但是太子杨勇却爱奢靡,为杨坚所不喜。逐渐的,在皇后独孤伽罗和杨素等众大臣的支持下,杨广日益得宠,终于取代杨勇成为太子。杨广即位后取的第一个年号就是大业,意在向天下人宣示要创一番事业。他颁布《大业律》、开科举、修运河等等,无不是按照心中理想而为。

只是,他不知道天下也是折腾不起的,几辈子的事情一辈子要做完,老百姓是要造反的。一个君王,一旦成为亡国之君,那么他的缺点就会被无限放大并掩盖一切。比如,隋炀帝写诗也写的很好,就有很多人不知道。像这首《野望》: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暗销魂。

宋代秦观的《满庭芳》“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明显是化用上面的诗句。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号称“孤篇盖全唐”,其中似乎也受了杨广“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的启发。

顺便提一句,杨广非但不是天生异象,简直就是美男子,美的不要不要的。

所以你说,历史是这么好评判的么?

第4个回答  2016-10-12
天下第一荒淫皇帝。
隋炀帝(569年—618年4月10日)杨广,隋朝的第二个皇帝,隋文帝杨坚的次子,母独孤皇后。对于国政,他也有恢宏的抱负,并且戮力付诸实现。主政后,他巡视边塞拓、开通西域、推动大建设。然而最终因人民负荷不了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穷兵黩武,遂以残暴留名于世。有人拿商纣王、秦始皇等与他相比,并称暴君。他对人民奴役征敛十分苛重,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在人民大起义的打击下,部下宇文化及等发动兵变,将他缢死于江都(今江苏扬州)。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桃色新闻”最容易将人搞臭搞垮乃至身败名裂,杨广当然也不能幸免于难.史书上说他与宣华夫人,容华夫人有染,违背伦理道德霸占父妾.野史和民间文学更是给他画上了荒淫无度老色鬼的嘴脸.但当我们心平气和的查阅残缺的文献,残缺的史料,不难发现,杨广一生只有三个儿子,且始终眷恋他的正妻萧后,没有人能取代她皇后的地位.而一代名君唐太宗却有14个儿子,21个女儿且强娶弟媳为妻,却无人问津.宫廷事秘,世人难名,就连离我们最近的清朝,像太后下嫁之迷,顺治出家,雍正之死等等,到现在我们也未得出统一的看法,更不要说一千多年的隋朝.所以一些怀有敌意的修史者,正是利用这一点,给炀帝戴上了一个个”绿帽子”而且一”绿”到底,编出了一幕幕荒唐闹剧.
《剑桥中国隋唐史》:“对这个历史上称为隋炀帝的人的性格刻划是非常困难的,除了一些模糊的感觉外,人们不能期望在集中把他说成是古典‘末代昏君’的大量被窜改的历史和传奇后面,对此人的实际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历史文献把文帝的谨慎节俭与炀帝的放荡挥霍进行对比,但从下面建设东都和完成运河体系这一节可以看出,这种鲜明的对比过分夸大了。民间文学把炀帝描绘成荒淫无度的人——以各种异想天开的方式沉迷于女色。但人们会发现,即使怀有敌意的修史者也不能掩盖这一事实,即他的正妻,一个聪慧和有教养的妇女,从未遭到他的冷落而被宫内其他宠妃代替,她始终被尊重,而且显然受到宠爱。隋炀帝毕竟是一位美好事物的鉴赏家、一位有成就的诗人和独具风格的散文家,他可能有点像政治美学家,这种人的特点可用以下的语言来表达:的确,自欺欺人也许是一个规律,因为带有强烈的艺术成分的政治个性具有一种炫耀性的想象力,它能使其个人的历史具有戏剧性,并使一切现实服从野心勃勃的计划。”
“儒家修史者对炀帝道义上的评价的确是苛刻的,因为他们把他描写成令人生畏的典型的‘末代昏君’。在民间传说、戏剧和故事中,他的形象被作者和观众的随心所欲的狂想大大地歪曲了--人民生活在一个无节制地使用权力、有豪华宫殿和享有无限声色之乐的世界中,只能产生这种感情上的共鸣。在中国的帝王中,他绝不是最坏的,从他当时的背景看,他并不比其他皇帝更加暴虐。他很有才能,很适合巩固他父亲开创的伟业,而他在开始执政时也确有此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