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后40回如何写?

红楼梦后40回如何写?(要1000字)

  后四十回故事情节
  迎春出嫁,宝玉心中伤感。贾政逼宝玉上课。袭人来潇湘馆探口风,婆子说了些造次之话,黛玉甚觉刺心,惊噩梦染上重病。元妃身体欠安,贾母、贾政等前往宫内探视。贾母为黛玉过生日,席间薛家人赶来通知薛蟠在外闹事打死了人。薛家人花银子、托关系买官赎罪,官府判薛误伤。宝玉去潇湘馆,黛玉向宝玉介绍古琴知识。宝钗寄来书信,黛玉看后不胜感伤。宝玉、妙玉走近潇湘馆,听得黛玉抚琴悲秋之音,后琴弦崩断,宝玉疑惑,妙玉走火入魔。宝玉见晴雯补过的雀金裘,心中悲伤并祭奠她。
  黛玉听到宝玉定亲的消息,千愁万感,把身子一天天糟蹋起来,杯弓蛇影,一日竟至绝粒。侍书与雪雁说宝玉亲事未定,老太太要亲上作亲,黛玉听了病情转好。贾母知黛玉心事,主张娶钗嫁黛,王夫人、凤姐附和。金桂暗恋薛蝌,与宝蟾借送酒戏之。贾政、王夫人商量娶宝钗的事,宝玉红楼梦来到潇湘馆,黛玉与其参禅。怡红院海棠冬天开放,贾母办酒席赏花。宝玉丢玉,全家忙乱,请妙玉扶乩。元妃薨逝,贾家悬赏寻玉。宝玉变疯傻,老太太要给宝玉冲喜,凤姐献掉包计。黛玉从傻大姐那里得知宝玉娶亲后迷失本性,黛玉咳血病重,焚烧诗稿。宝玉、宝钗成亲。宝玉欲死,宝钗说黛玉已死,宝玉昏死做噩梦。贾府人去潇湘馆哭黛玉。探春远嫁,宝玉悲伤。凤姐路上遇秦氏,遇鬼而信神,后求签得衣锦还乡之句。尤氏在园中见鬼,贾珍等相继病倒。大观园不敢住人,为禽兽所栖,贾赦请法师驱邪逐妖。金桂想药死香菱反药死自己。贾府被抄,贾赦、贾珍被捆走,两府大乱。贾母祷天宽宥儿孙。主上宣旨革去贾赦、贾珍世职,发配边疆,贾政袭贾赦的世职。
  雨村落井下石,包勇醉骂雨村。王夫人将家事交凤姐办理。贾母拿出银两给宝钗过生日,宝玉中途退席经潇湘馆闻鬼哭。宝玉梦黛玉而不得,错把柳五儿当做晴雯。贾母病重。迎春被中山狼折磨死,史湘云丈夫得了暴病。贾母寿寝,凤姐办理丧事,可办事力诎,失去人心。鸳鸯自尽殉主。何三引贼盗来贾府,妙玉为贼所抢不知所终。赵姨娘中邪被折磨死。刘姥姥哭贾母,凤姐欲将巧姐托付给她。宝玉找紫鹃表白心思。凤姐死,王仁混闹给凤姐大办丧事,平儿帮贾琏筹钱。甄应嘉进京拜会贾政。贾宝玉与甄宝玉貌象而异,宝玉斥之禄蠹。宝玉病重,和尚送来通灵宝玉,宝玉死而复生。宝玉二历幻境,看淡儿女情长。贾琏看望贾赦,将女儿托于王夫人。惜春出家修行,紫鹃陪伴。宝钗劝勉宝玉,与之辩论赤子之心。宝玉别王夫人宝钗等人去。邢夫人等要卖巧姐,平儿和巧姐同去刘姥姥庄上避难。宝玉考试毕失踪,探春回家,宝玉、贾兰中举,贾府复官。贾政回京行至金陵,雪中见宝玉随僧道而去。香菱难产而死,袭人嫁蒋玉菡。雨村遇士隐,归结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2-11
是高鹗写后40高鹗和程伟元续《红楼梦》时,文章白话程度叫大.很容易就可以看到后40章,在诗歌的应用较少,美学上较原作差了一点.不过虽然差点,但基本上不错,不然的话,也不可能流传之今.
总之,红楼梦是一部非常好的巨著,认真的看完它,对自己的写作是很有帮助的.

其实高鄂续的确实是不太好,简直就是垃圾,只有黛玉焚稿那一回看上去还勉强人意,不过看红楼梦只看前八十回也就够了,作者自云啊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要是写全的话啊,我想可以号称是世界上第一悲书了,可以惊天地,泣鬼神了,你要看的话,看到后四十回,非要先准备好几大卷擦泪纸不可的,连擦眼泪带擦鼻涕。而且有忧郁症的还不能看!不过红楼梦,神奇之处就在于;它只写了前八十回,虽然没有后四十回的原稿,但是人们可以根据已有的前八十回的叙述及一个和曹雪芹同时代的一个叫脂艳斋主人的对红楼所做的眉批注解,(原本的红楼梦上有此人对该书的眉批的,她可能是唯一的除曹雪芹外阅过该书的人)从此人的眉批注释中可以推断出后四十回红楼梦的大结局,确实是悲惨之极,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后四十回没有流传下来,不过确实是写出来了,据专家推断脂艳斋主人和曹雪芹可能是同一个人,只不过那是以她的口气来评红楼梦的,后面的缺损是故意而为之,不过现在看来能以三分之二的部分能写到这个程度也很不容易的,世界上没有哪一本书能写到这样的,不敢想象,一本书要是只写了三分之二,缺了三分之一的话,那还有什么可看性,而现在红楼梦就做到了,而且于不经意问就把后四十回的结局都交待的很清楚了,引的众人对其众说纷云,各抒已见,至今久盛不衰,我想这也达到了当年曹雪芹只留了前八十回的目的了吧,这是他的高明之处,也是此书的魅力所在, 也许是应了那句话,浓缩的总是精华,破损的才是稀世珍品!!!!!!!!!!!!!!
红楼梦是一本迷书,满书中充满了悬念,充斥着未解之迷,要是有空的话,泡上一杯热茶,翻一翻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对照着专家的评论,再静下心来想一想, 感觉一下红楼梦的奥迷之处和曹雪芹的用心所在,确实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感觉很好,很惬意!

高鹗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写简直是一蹋糊涂!推荐大家读完前80回后,后四十回没有必要细读!高鹗对曹雪芹判词的理解不够到位,如:

1. 根据判词意思,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花袭人结局应该是在宝玉出家之前就嫁给了蒋玉菡,而高鹗的续写却是在宝玉出家之后,袭人才嫁与了蒋玉菡。

2. 根据判词意思,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金陵十二钗正册中贾探春的结局是远嫁海外,从此与贾家再没见面,而高鹗的续写中,贾探春还曾经极荣耀的回家探亲。

3. 高鹗的这个失误更是非常的大了,以至于之后我们对曹雪芹的金陵十二钗正册排序不能够理解,那就是著名的妙玉排序之谜。妙玉是金陵十二钗中唯一一个既跟贾家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亲属(包括结婚)之关系,然而却排进了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第六,直接地排在了王熙凤之前,这必定是在后四十回有某些因素妙玉才能够排到如此地位,而高鹗却没有写出来。其实曹雪芹对于妙玉最后的结果跟高鹗所写的结果不一样,妙玉之所以能够排到第六的原因,使根据一个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有一靖先生有一《石头记》的手抄本,而这书是根据曹雪芹的全书,包括后四十回的初稿而抄成的,(其实曹雪芹并非没写成后四十回,他其实初稿已出,只是还没有将它正式载入《石头记》之前,曹雪芹已经去世,后来这后四十回初稿丢失),他就发现这个本子上的脂评和当时红学界所公布的一些批语不太一样,对妙玉结局的批语是这样的:,“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岂不哀哉?”“红颜”,这应该是指妙玉:因为某些因素,宝玉和湘云被一地方官老头所带去,而解救这两人的条件就是必须要屈从“枯骨”,“枯骨”就很残酷地提出来,如果你牺牲自己,我就可以放这两个人一马。这“枯骨”想必是一个权贵,比如忠顺王那样的人,最终她“红颜不能不屈从枯骨”。她以屈从“枯骨”的代价,使贾宝玉和史湘云历经艰难困苦以后重新遇合,得以最后共渡残生,多高尚啊,所以她能够排上金陵十二钗第六是理所当然的(此信息是著名作家、著名红学研究者刘心武在百家讲坛节目中给出)。

4.还有警幻仙姑让那些歌姬唱《红楼梦》十二支曲给贾宝玉听,那里面说得太清楚了,八十回以后的结局应该是,最后贾府是:

家亡人散各奔腾,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它的结局应该是: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按照曹雪芹之意,贾家应该是灭顶之灾,家破人亡。可是高鹗的续写结局呢,却是皇上(其实应该就是乾隆了)赦免了贾家,贾家又重新兴盛起来,又变得荣耀了。

5.高鹗把贾宝玉完全的扭曲了!宝玉本应是个不俗之人,是一个和封建主流社会不相融的人,从来读不进那四书五经,他骂那些去读经书、去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是“国贼”、“禄蠹”,那些官迷,他恨死了。但是呢,在后四十回,高鹗却把贾宝玉变成了一个乖孩子,听贾政的话,两番入家塾,一心去读圣贤书了?还记得后四十回写到,贾宝玉有一天见巧姐,听说巧姐读了《女孝经》,觉得非常好,于是又跟她讲《列女传》,长篇大套讲封建道德,这完全不是贾宝玉的本来作风!高鹗完全的把贾宝玉这个人给扭曲了!

高鹗写的后四十回当中还有不少是与曹雪芹本来意思不符的,这都可以从前八十回中看出。所以说高鹗的续书是非常不正确的,我建议大家这后四十回真是不值得去细读!回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2-04
可以从判词入手,加上自己的理解,下面的判词解说我删改过,应该有帮助

“又副册”“判词”之二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写的是袭人。袭人出嫁先于宝玉出家,故有末两句判词。续书写她在贾宝玉出家后才“不得已”嫁给蒋玉菡。

“副册”“判词”只有一首:“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指的是香菱。“根并荷花”,指菱根挨着莲根,隐寓香菱就是原来的英莲。“两地生孤木”:拆字法,两个“土”(地)字,加一个“木”字,是“桂”字,寓夏金桂。后两句判词言香菱的结局当是被夏金桂虐待致死。

“正册”
元春是死于宫廷之间,被勒死,证据太多,不写了,如判词后面的弓,王熙凤的梦等···

“子系中山狼,得志更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子”、“系”合而成“孙”字,指迎春的丈夫孙绍祖。“判词”寓意迎春被“中山狼”般的孙绍祖迫害致死。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前两句写探春虽然才精志高,但时运不佳。后两句写探春远嫁海隅,一去不返。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判词”暗示惜春的结局是出家为尼,伴青灯,穿缁衣终其一生。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前两句说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家庭的富贵并不能给她以温暖。后两句说史湘云婚后好景不长,转眼间夫妻离散。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洁,既指清洁,亦指佛教所说的净。佛教宣扬现实世界是污秽的,惟有佛国才算“净土”,所以佛教又称净教。妙玉有“洁癖”,又身在佛门,故云“欲洁”。“金玉质”,喻妙玉“出身不凡,心性高洁”,但“终陷淖泥中”。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凡鸟”合而成“凤”字。此“判词”隐寓王熙凤的结局。据脂批,贾府“事败”,王熙凤曾落入“狱神庙”,后短命而亡。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判词”前两句写巧姐在贾府势败后,被“狠舅奸兄”所卖。后两句写巧姐母亲王熙凤曾济过刘姥姥,最后也得到刘姥姥的相救。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为他人作笑谈。”首句“李”、“完”寓“李纨”二字。次句“兰”字寓李纨之子贾兰。 “完”也说她的命运
第3个回答  2008-02-05
曹雪芹的红楼梦共108回。120回的红楼梦是高鹗妄续了40回,而且续的不合逻辑。
第4个回答  2008-02-16
从《红楼梦》第五回的红楼梦曲的含义去入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