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述怀的创作背景

如题所述

此词的写作时间不可确考,从其所表现的强烈退隐愿望来看,应是苏轼在宋哲宗元祐时期(1086—1093)的作品。当时宋哲宗年幼,高太后主持朝政,罢行新法,起用旧派,苏轼受到特殊恩遇。元祐元年(1086)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的重位。但是政敌朱光庭、黄庆基等人多次以类似“乌台诗案”之事欲再度诬陷苏轼,因高太后的保护,他虽未受害,但却使他对官场生活无比厌倦,感到“心形俱悴”,产生退隐思想。他曾在诗中表示:“老病思归真暂寓,功名如幻终何得。従来自笑画蛇足,此事何殊食鸡肋。”(《与叶淳老侯敦夫张秉道同相视新河》)此诗为元祐五、六年间(1090—1091)知杭州时作,此词思想与之相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20
行香子·述怀
宋代: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此词的写作时间不可确考,从其所表现的强烈退隐愿望来看,应是苏轼在宋哲宗元祐时期(1086—1093)的作品。当时宋哲宗年幼,高太后主持朝政,罢行新法,起用旧派,苏轼受到特殊恩遇。元祐元年(1086)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的重位。但是政敌朱光庭、黄庆基等人多次以类似“乌台诗案”之事欲再度诬陷苏轼,因高太后的保护,他虽未受害,但却使他对官场生活无比厌倦,感到“心形俱悴”,产生退隐思想。他曾在诗中表示:“老病思归真暂寓,功名如幻终何得。従来自笑画蛇足,此事何殊食鸡肋。”(《与叶淳老侯敦夫张秉道同相视新河》)此诗为元祐五、六年间(1090—1091)知杭州时作,此词思想与之相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