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昆曲与京剧的关系与地位

如题所述

从世俗老百姓的意义上看,京剧是国粹,是国剧,而从学术与美学的角度看,昆曲才是最能代表中国戏曲美学品位的国剧,昆曲是国学,而京剧仅仅是一种戏曲,称之为“国学”,则是不合适的。严格意义上,京剧只是一种普罗文化、是广场文化、大众文化,而昆曲则是精英文化、是宫廷文化、是贵族文化、小众文化。

称昆曲是国学,因为昆曲的水太深了,其学问包括了音韵学、训诂学、注释学、古典文学、古典诗学、古典词学、古典音乐学、古典舞蹈学、戏剧学、历史学、表演学、美术。

京剧只具有声腔价值,不具备文学价值。京剧的脚本是进不了中国文学史的,而昆曲的文学脚本恰恰是中国戏曲文学的第二座高峰——明清传奇。(第一座是元杂剧)。

更严格意义上,不能把京剧划归中国古典戏曲的范畴。不能仅仅从衣服与讲的故事去看。从中国古典戏曲的几大要素看,京剧都不具备:

一是戏曲语言。古典戏曲必须是文言文,不能用白话文;昆曲的舞台语言是古文。而京剧则是现代汉语。

二是文学性。昆曲是古典文学,京剧的唱词则更像现代顺口溜、白话打油诗,毫无文学性可言。昆曲的灵魂是中国古典美学,是中国古典诗学。而京剧则根本谈不上。

三是音乐结构。中国古典戏曲的音乐结构是曲牌体,其乐谱是工尺谱,体现的是中国古典音乐的宫调理论;而京剧则是板腔体。

由曲牌体向板腔体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古典戏曲(有两座高峰——元杂剧与明清传奇,即昆曲的文学脚本)的完美谢幕,与近现代意义上的戏曲样式——皮簧与梆子腔的跨上历史舞台。

四、昆曲有“清曲”与“剧曲”两个传统。而京剧只是一种“剧”,没有“清曲”传统。所谓“清曲”传统,就是中国韵文学的传统。昆曲继承了中国二千多年韵文学的传统,即“唱诗”、“唱词”的传统。自《诗经》三百篇、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的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传奇(昆曲的文学脚本),这是一条韵文学(唱的传统)的线索;至明代嘉靖年间,昆山人梁伯龙写了《浣纱记》,昆曲才有了“剧曲”传统。

五、昆曲在华夏五千年文化史上的地位,正像《红楼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也正像李白、杜甫、苏东坡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也正像故宫博物院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昆曲是中国古典音乐的一座高峰,是中国韵文学的最后一座高峰,也是中国戏曲文学的第二座、也是最后一座高峰。

六、在清代,有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称昆曲为“雅部”,称京剧为“花部”、“乱弹”,就是因为京剧没有严格按照曲牌体与古代宫调理论来创作,是乱来的,(板腔体)。“花雅之争”以昆曲的衰落、京剧的胜利而结束,只能证明这个世界上俗人远比雅人多,却并不能借此而认为京剧的美学价值超过昆曲。而是,一种更加大众化、更加浅显易懂、更加容易被普通老百姓接受的娱乐样式——京剧产生了,不需要什么文化修养,一个没上过小学的小孩或是老太太都能看懂京剧。而昆曲则没有一定的古典文学修养,是看不懂的。比如,明代许自昌的《水浒记》,其“活捉”一出,光典故就有43个,就是查字典,也未必能搞懂其义。

所以,市场不是衡量艺术美学价值的尺度。昆曲没有市场,不能证明其美学价值低;京剧有市场,不能证明其美学价值就高。正像现在各大电视台都在搞“非诚勿扰”一类时尚的谈恋爱的节目,或是小沈阳的低俗小品,吸引眼球,收视率高,有观众,却不一定有多少文化内涵。一个道理。

七、许多人说:“京剧是由昆曲发展演变而来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京剧与昆曲没有血缘关系。昆曲是京剧的奶妈,而不是亲妈。京剧只是吃过昆曲的奶。昆、京,一雅一俗,根本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不能混淆。

八、北京许多知识分子喜爱京剧,是受地域文化影响。也是不了解中国戏曲史、中国清曲史、中国韵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中国音乐史的表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13
1、皮黄乱弹戏其实是清朝慈禧太后捧起来的,这老太不喜欢文雅风月,爱看家国情仇那套,所以皮黄乱弹戏能够引起晚清朝廷的兴趣
2、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昆曲的主要活动区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势必对戏班造成毁灭性打击,昆曲在近150年的花雅之争中落了下风
3、上海人给皮黄乱弹戏起了“京剧”的名字,49年后为了文化大一统,当局自然要树立一个戏曲上的大哥,昆曲代表的是江南士大夫文化,和北方文化格格不入
4、昆曲是世粹,近20年来颇受知识精英、文艺青年、中产阶级和西方观众的喜爱,已经成全面复兴和崛起之势了,所以花雅之争还没有结束
5、京剧为什么还是国粹?看看CCTV11戏曲频道一年365天每晚19点半放了几次京剧又放了几次昆曲,你们就知道原因了。当局不可能允许昆曲和京剧分庭抗礼,连方言都快消失了,文化上它们只树一个权威,因为分庭抗礼会从一个领域传染到所有领域
关于昆曲为什么曾经一度衰败而又重新崛起,请去搜索“为什么所谓「国粹」是京剧而不是昆曲呢?”,里面有一篇长文,解释的很清楚
相似回答